书城养生护理心理学
11152300000021

第21章 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急性病人最为明显的心理是:焦躁心理和恐惧心理。

急性病患者往往起病突然,发展迅速,病势凶猛,对突如其来的患病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患者本身感到极度紧张,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其家人朋友也为此恐慌不安。往往会出现病人急切要求接受诊疗,家人急于向医生叙述病情,慌乱紧张的景象。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中一方面要组织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一方面疏散无关人员,请家属配合工作,在抢救室外等候,在抢救过程中,要及时向家属说明病情变化及预后安排,稳定家属的情绪,防止家人在病人面前啼哭,争取他们的配合。

同时急性病人恐惧心理的产生还可由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所引起。一般急、重病人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治疗时,病人常受到“特殊”对待,病人特别恐惧抢救室内的各种抢救设备和器械。此外,对自身疾病是否严重,程度如何,并不清楚,因而也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同时强烈的光照、24小时不分昼夜的监护、身体各部位各种导管的连接、医生紧张严肃的面孔所造成的紧张抢救工作气氛,更使病人感到恐惧不安。

疾病本身生理上的损伤,对病人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作用。如心肌梗塞病人持续性的剧痛,可使病人产生濒临死亡的恐惧心理;大出血的病人身体虚弱无力,再看到出血时也会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

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中对抢救室的环境布置不要过于肃穆,墙上可张贴一些柔和的油画、山水画或插一束花以减少紧张恐怖的感觉。另外,医护人员操作技术要熟练、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减轻心理压力。

急性病人除了有焦虑、恐惧心理外,还可能产生濒死感、依赖心理等。因此对待急性病人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怀,抢救工作迅速而娴熟,使病人感到有康复的希望。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的心理表现常有以下几方面:

1.灰心 沮丧心理

慢性病患者,虽经多方求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患病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和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其容易产生消极沮丧心理,丧失信心,感到自己成了家庭的包袱,单位的负担,认为自己的伤病、残疾拖累了家人,产生深切的内疚和自责。或者牢骚满腹、易怒、万事不如意等心理。同时沮丧心理反过来又可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加重病情。甚至还还容易引发失眠、头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对存在灰心沮丧心理的慢性病人护理,应做到:

(1)给予同情和安慰。经常同病人谈心,了解产生沮丧心理的原因,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指导病人认识掌握发病规律,科学控制疾病。

(2)说服病人遵循医嘱坚持治疗。慢性病患者要经常接受服药或定期的门诊检查,有的慢性病甚至需要长达数月或更久的疗程。因此,应鼓励患者遵循医嘱,坚持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疾病。

(3)鼓励病人树立信心。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对不能坚持日常工作的病人,启发其做力所能及的事以转移注意力,同时安排一定的娱乐、消遗或运动的时间,使病人拥有能够走出疾病所带来的困惑,正确面对困难。除此之外,来自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关爱也尤为重要,因此还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因为家庭对待病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家属及周围同志要理解病人,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可使病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恐癌心理

有的病人患了癌症后,拒绝接受这一事实,否认现实不愿承认;有些癌症患者治愈后,仍旧担惊受怕,害怕复发;有的病人则是抱有侥幸心理,对于已有的症状不加重视,惧怕去看病,害怕被诊断为癌症,等等。这些都是恐癌心理的表现。其实人人都害怕癌症,关键是当不幸真的来临的时候,当事人所采取的态度。

这种恐癌的心理人人都可能有。因此,善意地隐瞒病情,对意志薄弱的病人的治疗有一定好处。对这类病人一般不必更正病人的错误,以防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但要告诫病人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诊,暗示病人的现有症状应该就医消除,以防小病拖大,轻病拖重。

3.敏感多疑心理

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往往顾虑较多,总是猜疑自己可能患了不治之症,整日唉声叹气,闷闷不乐,总以为自己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一旦病情稍有好转便情绪高涨,一旦病情出现了新的症状,又很容易就联想到另外的疾病。“久病成良医”,指的就是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了解得比较多,但是又知之半解。如有的病人接触的医生多,听说的病名多,但是只看病而不服药,症状加重时易产生绝望心理。对存在这种心理的病人进行护理,首先就是要消除病人的疑虑。对病人的症状做适当合理的解释,并将一些化验结果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猜测。

其次,要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告诉病人不要无休止地谈论自己的病,否则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总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人而影响情绪。亲朋好友探问时,谈论的话题也不要集中在病情上。

同时要给病人积极的暗示,比如讲一些相同疾病病人成功治愈的例子,让病人参加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使患者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减少对躯体症状的过多关注,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1.手术病人的一般心理

手术,由于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病人总是对其安全性,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感到担心。而且,由于病人对疾病和将要施行的手术缺乏认识,往往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负担。因此,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其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紧张、害怕心理。因此,病人其实面临着趋避冲突的问题,一方面既希望医生尽全力救治,另一方面又渴望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希望技术高明的医生主刀,将手术的风险降到最低。更有的病人认为手术也难免一死,产生绝望心理而拒绝手术。

2.病人手术前的心理

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因而恐惧和焦虑是术前病人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各年龄阶段的人手术前恐惧心理也不完全一样,除了对安全性的共同担忧之外,又各有侧重:小儿主要是由于无知以及害怕手术后伤口引起疼痛;青壮年对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治疗后的预期效果以及术后康复等问题忧心忡忡;老年人则更多的是担心手术可能带来的死亡危险,害怕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手术所带来的创伤;而女性则更多担心术后躯体的形象,是否会残废和毁容,已经可能的并发症对未来生活的影响等。

病人普遍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也有的病人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医生,表现出过分的乐观,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心理准备,甚至过分依赖和信任医生而无任何焦虑。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因此,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专栏6-1

有人曾对97名成人腹部手术病人试验,以证明做好术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研究将97名病人随意分为两组,第一组病人在手术前听取手术人员讲解手术方式和手术后应注意的问题,使病人知道了手术所需的时间,恢复意识的时间,手术部位疼痛的性质,镇痛剂的有效作用及时间等。另一组病人则不作任何手术前说明。手术后5天,第一组病人情绪稳定,只需第二组病人所需镇痛剂的一半,而且比第二组平均提前3天痊愈出院,第二组病人则有明显的情绪障碍。

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病人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

(2)针对病人对手术常有的疑虑开展释疑工作和技术训练。根据不同疾病,病人的不同情况,掌握其产生恐惧、焦虑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和开导工作。为防止术后并发症,手术前要指导病人如何放松思想,指导如何做好术后咳嗽、肢体运动、翻身、床上大小便等,介绍具体方法并进行训练,使病人有备而来,减少病人对术后可能存有问题的忧虑。

(3)科学客观地对即将进行的手术进行解释。护士要配合医生,以适当的方式将手术前准备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告诉病人,使其有心理准备。细致的心理护理工作可使手术前、手术后病人通过相互鼓励、慰藉而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手术后的顺利恢复。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还可在术前让病人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及时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4)做好病人家属和朋友的工作。家属对病人的手术及手术后康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属及朋友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因此要求家属及朋友鼓励病人勇敢面对手术,对病人进行积极的暗示和鼓励。

3.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由于手术后的许多实际问题,会在较长的恢复期内不断出现,如果手术后护理不当,病人就会产生忧郁、失助自怜的心理反应,致使伤口愈合减慢,手术后疼痛期延长等。

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后,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对伤残或脏器短缺手术后的病人,由于可能产生缺陷心理,需要护理人员格外的劝慰,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四、传染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由致病性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可引起传播、流行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一旦隔离,病人的某些正常社交与活动空间就被限制和剥夺,这在病人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传染病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有:

1.自卑、孤独心理,愤懑情绪

传染科病人开始都会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病人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讨厌和躲避的对象,因而产生自卑。由于受到了隔离治疗,连亲朋好友也会有意无意疏远病人,如在家中还要隔离使用毛巾、餐具等。病人对这些措施不理解,就会很反感,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产生很强的自卑心理。许多传染科病人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尤其是,如果患某种严重传染病(如麻风病)而受到社会上的歧视,则更使他们感到特别的孤独、寂寞和心理苦闷,严重者还会产生一种愤懑情绪,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惹,爱发脾气。

2.急躁、悲观情绪,敏感猜疑心理

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以根治。因为治病心切,有些人很在意搜集与己有关的信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自己用些什么药,以及有何不良反应,他们都想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理和效果。由于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

3.失助自怜

传染病人对受到隔离治疗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无可奈何,有的则不能忍受隔离的寂寞,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或自认倒霉等。他们常会抱怨自己得不到人们的帮助,顾影自怜,有的甚至会跑出隔离区,损坏公物,采草摘花以发泄心中的孤愤。同时由于传染病人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传染科病人时,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

对这类病人的护理应该做到:

(1)了解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2)要耐心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措施的目的和要求。向病人讲清疾病的发展过程、隔离时间、解除隔离的标准和隔离治疗的意义。详细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求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3)医务人员对病人要热情,不可流露出怕传染的厌恶之感。医护人员的在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病人的顾虑和猜疑。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同时,要积极为病人创造探视条件,使患者多感受到一些亲朋好友的温暖。有条件的医院可用电视探视的方法,使病人和家属在电视上见面。

五、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是由于各种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患此类病的人,除了有如前所述的抑郁、恐惧、焦躁、紧张不安等一般病人的心理表现外,发病时还表现出独特的病理心理。如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其病理表现还表现为病人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躲避亲人并怀有敌意。或寡言少语,独自呆坐;或无目的地漫游,对周围人的劝告不加理睬。有的病人性格反常,不能自制,并伴有失眠、头痛、头昏、易疲劳等症状,思维联想发生障碍,幻觉等等。

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通常是:

1.缺乏自知力

精神病患者缺乏疾病自知力,总认为自己没有疾病,表现为一种拒绝心理又称抗拒心理,它本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然而,精神病患者往往是疾病本身变化所致,表现为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障碍,不愿被带到医院进行治疗。即使住院治疗,其治疗依从性极差,柜药现象较为普遍。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其拒绝心理往往会导致强烈的反抗行为。

2.自责自罪感

自责自罪心理多见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以及抑郁症患者。当精神病人症状得以控制,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状态后,他们常为自己发病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而感到内疚和自责,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罪恶,因此康复后也忧心忡忡。抑郁症患者则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自我贬低,产生自责自罪感。这种自卑罪恶的心理往往会使症状再度复发甚至导致患者产生轻生之念,严重者还会实施自杀。

3.入侵攻击行为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和自控能力,同时由于存在着某些病理现象,如常把妄想当真实,在妄想和幻觉的影响下,会出现许多不合情理的行为,认为有人在说他坏话,自己内心被洞悉了,有人要企图杀害他等等,从而采取一些与自己病理心境一致的行为,产生攻击行为,如自杀、行凶等。

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注意如几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有妄想伤人行为、兴奋症状、躁狂症状的病人,合理使用暂时性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避免做出激怒患者的一些行为和举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态度要友好、和蔼、热情、不歧视,以保持病人良好的情绪,使其体内环境保持平衡,从而配合治疗。

(3)加强生活护理,协助料理好个人卫生、饮食清洁,保证患者充分休息和足够的营养摄入。

(4)努力改善环境,并保持安静,充分利用患者自身的兴趣转移其注意力,来减轻和转移患者某些症状。

六、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

某些肿瘤、手术后、外伤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影响疼痛的原因也很多,如采用心理治疗,则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疼痛减轻。

由于不良的暗示作用,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加重;而采用良好的暗示疗法,可使病人感觉疼痛减轻甚至疼痛消除。对病人进行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可使病人全身心放松,消除病人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止痛的效果。

对慢性疼痛的病人应转移其注意力,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消除不良消极因素的影响,对缓解或消除疼痛十分重要。对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的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关心,对病人不适当的疼痛表现不予鼓励和关心,这样可以帮助病人培养健康有益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纠正不良的疼痛行为表现。

七、濒死病人的心理护理

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其心理状况是极其复杂的。库布勒与罗斯将面临死亡的病人的心理活动分为5个阶段,包括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其主要心理反应如下:

1.掩饰

明知身患绝症,但不承认病情恶化的现实,反而特别愿意谈论病愈后的打算;有的故意安慰亲人,掩饰痛苦,故作愉快。这种心理的人,有的是为自己树立康复信心,有的是能正确对待死亡,不愿让亲人伤心,但也有的是一种害怕死亡的绝望性掩饰。在护理中,不管病人的掩饰心理出于何种目的,以何种形式表露出来,医护人员和陪伴者都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产生认同感,保持病人的自尊和尊严,减轻痛苦,使病人尽量感到舒服和满足,让病人在安详和愉快的向往中走到人生的终点。

2.愤怒

有些病人得知身患绝症后,不堪忍受疾患的折磨,敌视周围的一切,表现为悲愤和烦恼,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经常无端地训斥亲友和医务人员、向他们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有的自己拔去针头和导管,停止治疗。还有的则是表现为无可奈何,静待死亡的到来。

3.绝望

当病人体力虚弱不支时,急切地希望见到亲人或朋友,在极度衰竭和呼吸困难时表现得十分伤感和恐慌。有的了解自己的预后,认为无可抗拒的死神将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反而异常平静的安排后事,留下遗言,默默地告别人生。

也有极个别怀绝望心理的人,在走入人生的尽头时会破罐子破摔,做出一些自私的、损人利己的事来报复人生。如纵火、抢劫、甚至强奸等,以求速死,但殊不知触犯刑律,迎接他人生最后阶段的是严重的法律制裁。前几年报载一位身患绝症的青年,不是正确面对死亡而想的是在死前怎样玩弄女性,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结果导致在铁窗中了却余生的下场。

对濒死病人除积极抢救外,还应在护理中安慰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如帮助其解除不可忍受的痛苦,安排亲友探视,允许亲人陪伴等。在与濒死病人交谈时,应当引发内心的真情流露,这是无法假装出来的感情,而是真诚的愿意和病人分担苦难。安排舒适安全的环境。要尽量避免令患者伤感的话题,多总结和赞扬患者的优点,以及他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使患者在充满自豪和愉快的情感中走完人生之路。

(杜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