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护理心理学
11152300000018

第18章 病人角色

学习目标

掌握:病人常见心理问题,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

熟悉:病人角色及角色转化。

了解:不同病人心理活动特点。

一、病人角色

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病人角色是以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概念。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在一生的旅途中都有暂时伴随病人角色的可能,甚至与病人角色终生相伴随。这是一个让人惧怕、令人厌恶的角色,但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成为不得已而接受的角色。当个体从其他社会角色转化为病人角色,或从病人角色转化为其他角色,以及在承受病人角色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可能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而影响疾病过程向健康转化。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患了病,其心理和行为开始发生变化;由医生作出诊断,便对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诊断的宣布使他进入病人角色。这首先表现为减少健康时社会角色,可以不按以前的角色期望行事。病人放下工作回家是合理的,他可以不照料其他家庭成员,反而要求他们来照顾自己。病人角色还应该努力使自己恢复健康,采取切实行动来减轻自身的病状。如咳嗽,则期望他少吸烟或停止吸烟,按时服药。病人角色被期望遵医嘱服药、卧床、休息,接受医生治疗等。

二、病人角色的变化

人们期望病人完全按病人角色行事,但往往并非实际角色与期望角色相吻合。

1.角色行为缺如

即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患者,但本人否认自己患病,根本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这种情况是复杂的。因在有些社会情况下,患病就意味着贬低自身的价值,与就业、人学、婚姻等有关问题均有联系,诸多压力可能使病人不愿承担病人角色。

角色行为缺如,还表现为虽然承认自身有病,但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其行为未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适应,以致发生一些不利治疗与休养的活动。如勉强从事不能胜任的操作,以致受伤或加重病势。

2.角色行为冲突

病人角色与其他角色发生心理冲突,个体总是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当患病时需从其他社会角色转化为病人角色,其他角色则从属于病人角色。但由于对某种需要的迫切追求,或某种动机的强烈程度,超过求医治病的动机,病人出现心理冲突,如焦虑不安甚至痛苦,其后果是病情加重。

3.角色行为减退

进入角色的病人,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体状况,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如某高血压老年病人,得知老伴患肿瘤想吃青萝卜,偷偷出院跑菜市,因而血压升高。这是“丈夫”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使病人角色减退的表现。

4.角色行为强化

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惧不安,“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或自我感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这是病后体力、能力下降,原有条件比医院差,原社会角色任务重等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可能是由于得病而“因祸得福”,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还有家庭不和、人际关系不良等社会因素作用等等。

5.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不良心境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护人员的攻击性行为,病态固执,坚持不让改变无效的治疗方案;抑郁、厌世,直至以自杀手段以求解脱痛楚。凡此种种,医务人员要给予重视,勿使医疗护理、关怀,安慰等行为成为不利于病人角色承担的负性因素。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进行医疗护理的同时,要注意创造条件促使病人角色转化,随着疾病的好转,要使病人从心理上逐步摆脱这种角色,从而恢复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