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一种心态,自己要面对自己,不依赖别人,需坦然需要探索,需思想需劳作,而这一切都是挑战自我的过程,都是为更有效的社会交往打基础。因为无法独处的人往往也不能合群。
学会独处,是个体从繁杂的外部环境,从纷扰的人事中抽身而出,回归自我的情态;是个体凝视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的声音,寻求自己的心思、意念,袒露自己心迹的状态;是个体正视自我,不逃避、不急躁,平和地体验与理解自我的心态。
当个体独处时,视线中的人与物都会成为他心灵中的一道风景,上面刻着他的名字,他会温情柔软地与之对话,看它呈现,听它诉说,仿佛是人生一知己,有无尽的话语可以绵绵细说,有无穷的情谊可以絮絮叨叨。当个体独处时,他会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他会与自己对话。心底浮起的声音如同晨曦中的微光,虽力度不大,却丝丝入扣,紧贴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被这股柔软细致的声音光顾之后,个体将变得温柔、细腻,会想起以往沉睡的人事,记忆起生活里的细节点滴。还会往深处回顾自己的经历,反思自己的历程,然后张开双臂,拥抱自己不远处的未来。独处至极,还会感悟着自己人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儿去?”会以哲学的命题叩问自己的灵魂,让心灵尝试着回答,获得生命的信息。
一个经常独处的人,其内心必不贫乏。他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力会过于不常独处者,独处中所累积的自我意识会在言语中释放,说话、写作均列其中。很多人话语贫瘠,文字苍白,多半与不会独处有关。独处的奥秘就在于让你直逼自我,以自我审视的方式认识自己、呈现自己。以独立、完整的个性融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就不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你拥有自我在先。
我们须学会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自己要面对自己,不依赖别人,需坦然需要探索,需思想需劳作,而这一切都是为挑战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清楚自我,这一切结果都只为超越自我,尊重自我,调整自我。独处是一种享受,一种境界,一种超脱,而这一切都决定人是否能够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会为找到自己而激动万分。在独处中我们无所期求指望别人来做我们的救世主,在独处中,我们将抛却纵欲与羁绊。于是,我们强大,我们坚硬,我们成熟,我们巍然不动地获得了韧性与力量,再也不用害怕风的洗礼,雨的沐栉。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一个人不仅要学会在生活当中独处,还须要学会在个人情感上的独处,只有独处才能脱离依赖,只有独处,我们的依赖性才会越来越小。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