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过一种善于退步的生活,这种“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生活,不仅使你少欲知足,还能够使你过得平安幸福,获得一种人生的新境界。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与人发生不快和争执。在这种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怒气冲天,与人毫不相让,以至于与别人的关系非常紧张,自己弄得很不开心。其实,在我们遇到各种不如意之事的时候,稍微退让一点,不仅能够给别人台阶下,还能使自己免遭更多的不快,同时还能显示自己的宽容与涵养。
唐代布袋和尚曾作有一首《手把青秧》诗,诗歌道出了“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诗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哲理:在我们为人处世时,如果遇到与人发生不快之事的时候,退让一步原来也是在向前。这时候,你退让一步,表面来看,你似乎是低头妥协了,其实这正显示了你胸怀的宽广和为人的大度。因为你不与人斤斤计较,所以你就减少了与人的纷争,你心中也就没有怨恨和不快。同时,因为你的退让,还会使别人感觉到自己行为的过错,从而不断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说不定他们还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向你道歉呢?
曾有一则著名的佛教故事,说明了佛教“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故事说,一天晚上在寂静的九虎禅寺内,有两位小和尚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他们画的是一幅《龙争虎斗图》,为了这幅画,他们已经足足忙碌了好几个时辰,但是,总觉得还不够完美。
他们画中的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虽然两位小和尚已经对这幅画进行多次修改,但是,他们还是觉得画中的龙和虎缺少动态之美。他们枯心竭虑地思忖着,额头上都聚满了许多豆大的汗珠,但仍是不得其解。
这时师傅从外面归来,两位小和尚便赶忙向他问个究竟。师傅看了看他们的画后笑着说:“你们所画的龙和虎,外形上都很真实,但是,你们没有弄清楚它们的特性:龙在发起进攻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若向上扑跃时,头也必须压得很低才行。龙的颈向后缩的幅度越大,虎的头越是贴近地面,它们就会冲得越迅猛,跳得越高远。”
两位小和尚听了师傅一席点拨,心悦诚服地说:“怪不得我们所画的龙和虎都动态不足,原来,我们一味地强调它们的进攻,把龙头画得太靠前了,虎头也画得太高了啊!”
师傅这时借机开示他们道:“这与参禅悟道、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样的,懂得适时退一步,才能冲得更远;懂得谦卑之后,才能跃得更高啊!”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郑板桥当官时,他的弟弟因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他帮忙打赢这场官司。然而郑板桥做了一首诗回信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后非常感动,双方遂各自退让三尺,结果反而成就一桩更大的美事而成就了著名的六尺巷。
郑板桥的处事态度提醒着人们:退一步乃建立在宽容的忍让基础上,并时时保持内心的详和宁静,思想才会清澈纯净而智慧源源不绝,矛盾和冲突才有转圜余地,进而化危机为转机,内心才能享有真正的海阔天空。
一个人不管才华多高,能力多强,也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此时要学会及时退步,需知道棒打出头鸟的道理。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人因恃才傲物而不被当权者所容,最后他们为自己的锋芒过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三国时期的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为了进一步而争得面红耳赤;撞得头破血流;闹得鱼死网破。这样做不光于事无补,反倒适得其反,僵化了局面,使我们无法再次抬起前进的双脚。这时候,我们如果学会退后一步,你的人生也将为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