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培育孩子最成功
11149000000058

第58章 尊重孩子的意愿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前几年对日本、美国、中国的几千名高中生分别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题是“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日本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高中生说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球星,第三位是母亲;而在我国,高中生则将他们的父母排在第十位以后。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而不是什么事都要替孩子做。

其实,子女开始大多是尊重父母意愿并朝父母为他们设计的方向努力的,可毕竟人的能力有差异,能使枪的人,并不一定能弄好棒,何况千人挤独木桥,总有落马的,于是当儿女无法在分数上争雄时,父母的责怪就无一例外地多起来,甚至于把子女本来一些正当的文体爱好也置在禁止之列,视为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剥夺其爱好。即使成绩好的,父母也常节外生枝,诸如以人家会超过你的,或以这样的成绩还不能保证考上大学相警告。这样,在父母看来一切是为孩子前途操心的厚重的爱,却无一不使儿女生活得很沉重、很累,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的抵触情绪自然会多起来,隔膜也就渐渐增厚了,做儿女的也就不得不为自己的一丁点儿的“独立”和“权利”与父母进行抗争,做父母的也就越来越觉得儿女不争气,时时寒心……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较多传统的玩耍方式和时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真正所需。

家长应该让孩子花许多时间去寻找昆虫、在海滩尽情奔跑、自由地让他们去做喜欢的事。毕竟,当孩子和父母从事缺乏意愿的事情时,彼此都会感到压力,况且自在的玩耍,也是值得珍惜的孩提欢乐时光。孩子应该享有更多的时间自发性地自由玩耍,因为玩耍是孩童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由大人安排组织的自由玩耍,可以让孩子迸发出超凡的活力,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智力、情感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事实上,已有许多报告显示,自由自在地玩耍可帮助孩子提升创造力、找到他们自身热爱的事物,更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给孩子太多功课和规定的活动,会剥夺孩子幻想和建构想象未来的机会等。

孩子要是不想穿毛衣,你就休想给孩子穿上……孩子开始长脾气了,接下来,你要注意孩子的反应。

虽然孩子站起来也就三块豆腐干那么高,走路还晃晃悠悠的,但孩子同样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不让你给孩子换尿布,不许你动用孩子放在桌子上的小勺,你就很难让孩子改变主意!怎么会这么倔?难道2岁前的孩子就进入了叛逆期?孩子是不是早熟,或者天生就是坏脾气?

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脾气很坏,会反抗了。其实,2岁前的孩子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反抗期,也不能说是坏脾气。孩子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要依靠你:穿衣服、吃饭、到外面去玩都要听从你的安排。孩子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愿望,以为(当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只是无意识地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不需要再求助于人,而且,孩子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这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有遗传的原因:孩子的这种性格可能像孩子的爷爷、姑姑,或者甚至像你。当然,孩子生活的环境和周围人对孩子的态度也会起到很大作用。比如,自从孩子出生后,你们全家人就都围着孩子一个人在转,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结果一旦你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时,孩子就会大发脾气。或者你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顾不上和孩子玩,孩子可能也会时不时地制造一些小麻烦,以此引起你对孩子双倍的关注。

如何应对?

首先,要温和对待。面对一个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协的孩子,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屈服。只可惜,倔犟的孩子都是吃软不吃硬的,你越压制孩子,孩子的反抗可能就会越强烈。何必与孩子对着干呢?如果孩子坚决不让你给孩子穿鞋子,你就让孩子自己穿好了。先让孩子自己做一回主,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孩子会重新回来找你帮忙的。当然,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有一点儿富余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其次,要灵活处置。你要分清哪些事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需要你加以限制,这样才能避免危险发生。比如,过马路的时候,孩子不愿意让你拉着孩子的手,你就必须强行抓住孩子的手,哪怕孩子会因此大发雷霆,你也要坚持这样做。但是,如果孩子想自己穿裤子,或者非要穿红毛衣而不想穿绿毛衣,你就没有必要和孩子较劲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满足孩子想独立的愿望,可以让你免遭这个“小暴君”的折磨。你既要理解孩子,又要给孩子一些规矩。

最后,不要讽刺孩子。在孩子无法自己拉好拉锁而又回来求你帮忙的时候,不要这样说孩子:“我早就跟你说过,你自己拉不上的!”你最好说:“拉不上没关系,妈妈很乐意帮助你。”让孩子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接受一下别人的帮助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孩子今后怎么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呢?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在儿女的成长路上,做父母的不应该包办孩子的一切,应该删去一点自己的意愿,多给予孩子一点空间,在全面衡量子女的实际能力后,多尊重孩子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只要儿女不偏离人生正确的轨道,就要确信他们能走好自己的路。

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以发展的眼光,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根本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所以应该让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创造力施展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候不见得是对的,但是他们只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就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敢于去表达。每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上。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调查发现,目前城市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可支配的时间只有68分钟。它说明,家长没有给够孩子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时间大部分被功课以及有关学习的活动占用了;孩子们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让他们疲于奔命,不知所终,完全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和自主能力。

做父母的只想在竞争的趋势下让孩子多掌握一门技能,所以一看到孩子的不努力、不进步,就不高兴。家长没有想到是自己的过高要求,对孩子的时间和空间的占有,缠住了孩子前进的脚步。而总认为孩子不勤奋、不爱学习,不是好孩子的表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

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以发展的眼光,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根本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所以应该让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创造力施展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候不见得是对的,但是他们只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就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敢于去表达。

小孩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有太多匪夷所思的想法被人看着管着,有时候大人会觉得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很荒唐,但是孩子的想象力在一定时间内特别强,这一段时间非常可贵,能够保持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他们以后整体的思路开阔,将来大脑的发育及视野的开放程度都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的许多做法会被大人制止,一种是出于对物品的安全,如为了不弄湿衣服而制止孩子玩水,为了不搞坏闹钟而把它收藏起来,为了不打破杯子而不让他自己倒水喝等;一种是出于对孩子自身的安全,如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过度的跑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不交坏朋友而限制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等等。这些看上去都是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正是求得孩子智力发展、素质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遇到这样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把贵重的金表拆坏了,被他打了一顿。陶行知说:“你把一个中国的爱迪生枪毙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需要父母在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他身体的增长,更主要的是他的语言、精神、气质、思想以及为人处世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可为了使孩子的成长迅速一些,许多父母往往采取一些过于积极的教育措施,例如请家教、报特长班等等,根本无视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不可否认,孩子多掌握点知识,多学点本领,本没有什么坏处,但关键是要孩子自己愿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可能极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使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给孩子真正的自由,是行为上的自由。让孩子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时间,当孩子手中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时,我们没有必要去逼他马上按照我们安排的时间做其他事。晚一点吃东西又有什么关系,水弄湿了衣服换一下就可以了,自己想拿东西就给他一次体验的机会,摔坏了我们可以原谅……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中学习飞翔,他们会在跌打和失落中学会如何对待生活。相信他们亲身摸索到的经验教训,一定比父母灌输的内容要更容易牢记在心。

第五章 给孩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