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荣辱观人们对光荣与耻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是最大的光荣;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是最大的耻辱。
荣辱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甚至影响着国家的治乱与兴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同时又蕴含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方向。
“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确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南。拥有良好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只有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人们才会自觉追求真善美,拒斥假恶丑,也才会有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踏实的行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实践,更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荣即荣誉。荣誉一方面是指个人履行了一定的社会义务,或对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以后,社会给予的赞赏、尊敬和奖励。另一方面,是指行为人由于履行了一定的社会义务,或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以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的满足和自豪感。辱即耻辱。耻辱是荣誉的对立面。一方面是指社会对于不履行社会义务或危害社会行为所给予的谴责、贬斥和厌恶。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后所产生的羞辱感和痛苦的内心体验。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还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传统的荣辱观,应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为代表。老子曾经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这恐怕就是最早的荣辱观了吧。
我国古代思想家向来重视荣辱观念。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孟子云:“耻之于人大矣。”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八荣八耻”道德观,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精华并注入了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必须品而不是奢侈品,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知耻知荣,才会弃恶从善,才会见贤思齐,才会把良好道德逐渐内化为行为习惯。
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这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八荣八耻”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变成每个公民的行为标准和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之中,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行动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进而推动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哲理小品”
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苏武因奉命出使到匈奴,谁知见了匈奴却被其首领单于给抓了起来。单于用笼络过来的卫律等人,想要收买苏武的人心,好让背叛祖国降服于匈奴。当卫律跟苏武说:“你死了并不会有任何好处,我也是个汉人,你看看我现在不但有官做,有数不尽的家财万贯,还拥有数万人的军队,这样的好事多少人想得而得不到,我劝你跟我一样投降了吧,单于会给你今生所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
苏武听完后,生气的回答说道:“就因为你自己贪图享乐,背叛了国家,我们汉朝的荣辱都被你这卖国贼给丢尽了,还想来游说我跟你同流合污?白日做梦!”
单于因为苏武的忠诚,更加的想让他归降。后来想了个法子把他拘留在地窖中,不给他吃和喝的东西,想让他在饥饿中屈服,但是这个计划最后还是失败了。自从苏武被抓起来之后,因为经常下着大雪,他被冻得又冷又饿的,只好拿起雪块来充饥。单于看他始终都未改变心志,就把他放逐到北海没有人的地方去,让苏武牧羊。要等到生了小羊以后才准许他回来,但问题是他们给他的羊都是雄的,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会生出小羊来的。
苏武在北海无人的地方待到了第十九个年头的时候,匈奴和汉朝议和了,苏武也恢复了自由,回到汉朝。苏武想起当初来到匈奴的时候,带了一百多随行人员,然而现在却剩下几个人。且记得那时自己是个强壮青年,现在却是白发苍苍,真是令人嘘叹!
苏武不曾用武力与匈奴对抗,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汉民族气节,这种忠贞的爱国情操一直受到后代人的歌颂和敬仰。
秘诀:知荣辱还要执荣辱。就是我们既要做到知荣明耻还要为捍卫民族气节做到有骨气。这是美德理念上的一种感情的升华。
“美德培养”
如何对孩子进行荣辱观教育呢
“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家长要如何对孩子进行荣辱观教育呢?
一,深刻认识荣辱观教育意义
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务实的可行性,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首先规范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二,知荣辱、懂是非、辨美丑、树新风
1.牢固铭记“八荣八耻”。知荣辱很重要。知荣辱,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之一,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知荣辱,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要求,更是一种精神动力;知荣辱是每一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向一切无耻者作斗争。铭记“八荣八耻”便于理解和记忆,也可表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决心。
2.热情宣传“八荣八耻”。家长要和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教育文化阵地,以形势教育、参观革命纪念馆、传热烈士墓、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编写关于“八荣八耻”歌谣、歌咏比赛、评优表彰等形式积极营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氛围。
3.自学践行“八荣八耻”。家长、教师可教育孩子学习王进喜、李斌以及“两弹一星”之勋、戴人航天团队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形势、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要知行合一,努力实践“八荣八耻”,在理论上,要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实践上,则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按“八荣八耻”要求去做。
三,育人先育己,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家长育人要先育己,要带头认真学习、领会“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明确其重大意义和要求,并时时处处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使孩子学有榜样,增强教育效果。
第四篇 心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