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秀子女是怎样炼成的
11148900000042

第42章 孝敬——百善孝为先

“概念阐释”

孝敬,就是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是人类社会中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作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孝”被强调到如此重要的程度,不仅仅因为“孝”是做人与立身处世的根本,更重要的还在于“孝”饱含着人世间最宝贵的血肉亲情,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这种付出不仅仅是怀胎十月,身心的负累;也不仅仅是一朝分娩,阵痛的撕心裂肺;更不仅仅是哺育我们成长的奶汁和汗水,有时甚至是鲜血和生命。

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所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情感,也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

孝的真意是什么?就是爱,也就是回过来要还报的爱,父母养活你十几年,你要回报;学校培养你十几年,给了你发展的能力,需要你来回报,你要回过头来表达谢意,这就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

世界上很多事都可以事后弥补,而行孝却无法弥补。有的人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顾,老人去世后却大操大办,礼仪周全,甚至铺张浪费,这又有何意义。

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作《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也是对父母长者的一种孝道,不要让他们因为自己身在外面而牵挂,不要以工作太忙为借口而不去回家。

说到孝敬父母的话题,可能有的人认为说赡养老人无非就是给他们一笔钱,就算尽了赡养义务,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也是错误的。父母并不是为了图儿女们的几个赡养费,他们年纪大了,希望从儿孙身上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藉。作子女的,就应该尽到此项义务,在精神上照顾老人。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当要离开家的时候。耳边总会响起父母亲的话:“以后勤些回来,不要买这买那,多陪我说说话就够了”。作为儿女,再忙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聊聊天,让老人在浓浓的亲情中度过晚年。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如是,何况人呢?因此,“孝”这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真心期望能够传承下去,绵延得更久更长……

“哲理小品”

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秘诀: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美德培养”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亲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