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11146500000003

第3章 他就像一棵胡杨树——记陕西省劳动模范、宝鸡车辆配件厂厂长李世同

要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二百多人的区办集体企业,能生产出十一个系列、三十多种规格的钢板弹簧,其中二个系列九种规格的产品获国家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三种产品填补了陕西省的空白。工厂年创产值728万元,创利税48万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创造这一业绩的领头人——李世同,竟是一个在特殊年代蒙受冤屈,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死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给他带来新生。

1984年3月,要任命李世同当宝鸡车辆配件厂代厂长的消息在厂内外传开了。任命一个判过死缓的罪犯当厂长,在一些人中掀起的波澜是可想而知的。“劳改释放犯当厂长,领导几百号人,咱们岂不是劳改犯了吗?”有些人愤愤不平地嚷着。也难怪,别说车辆配件厂,就是偌大中国的成千上万家企业,何时有劳改释放犯当过头呢?但事情总有例外之处,区工交局在群众中调查和民意测验的结果,90%的人表示同意。中国老百姓有自己简洁明了的用人之道,他们不大看重此人过去受过什么处罚,而是看他现在的能耐如刊于《耕耘在黄土地》,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何、本事大小,他们最终选择了李世同。

当任命厂长的红头文件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时,李世同的心情却异常沉重。是的,他蹲过大狱,是党给了他新生。职工拥护他,组织信任他,他能领导这个厂吗?这天晚上,李世同再次失眠了,他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死缓两年的判决,把他这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材生从人民范畴中划掉了。但他坚信:人民是伟大的,历史是公正的,颠倒的是非总要重新被颠倒过来的,自己活一天就要为祖国奉献一天——这一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13年的铁窗生涯。

在哈市新生开关厂,他以精湛的技术搞革新,一年后减刑为15年。

在宝鸡新宝机床厂,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开发的滚齿机等机床产品,畅销全国,有些还出口国外。1973年3月,他被提前释放并留厂就业。

在劳改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把他当做罪犯看待,而是当做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给了他人间的温暖和友情。

1976年7月,当他走出劳改工厂大门时,他突然对这里有所留恋了。要不是哥嫂们提醒,他应该成个家,他也可能忘记这里只是罪犯才能待的地方。

走出劳改工厂,跑了多少家企业,没有一家敢向一个劳改释放犯敞开就业之门,恼人的工作问题困扰着他。困难的时候,宝鸡车辆配件厂向他伸出了欢迎之手,接纳他为临时工,此时是1977年11月。

李世同做临时工的车辆配件厂,与其说是工厂,还不如说是手工作坊。1970年建厂,靠国家贷款发放工资,全厂没有一个技术人员,惟一的产品——350型力车轴挡,也因质量问题而遭淘汰。

150多号由家庭妇女、小手工业者组成的职工队伍,对工厂的发展充满忧虑。在绝望之际,他们把目光投向这位具有“特殊身份”

的臭老九——李世同。

初期,为解决工厂燃眉之急——吃饭,发工资,他领着工人们搞短期能上马、出效益的鞋模、活动房,两年时间,工厂由亏损变为盈余。

工厂的初步变化,换来了工人们的一片赞誉。没有人再嫌他是劳改释放犯了,人们尊敬地称他李师傅。几个热情的工人,不时请他喝两盅,以感谢他给工厂带来的生机。同工人们在一起,他感到自己作为人民培养的知识分子,有责任使工厂的生产走上正规。为使工厂有拳头产品,他走京津、下两广,风风雨雨地跑了十几个省区搞调研,一个使工厂翻身的拳头产品——钢板弹簧的生产方案提到决策者面前。

上一条钢板弹簧生产线,拿出产品,最少要25万元。厂小、厂穷,一些人主张凑合着先干。科班出身的李世同不这样做,他采取分散工序、保证重点、不降低质量的办法,用了不到5万元,硬是将一条钢板弹簧生产线建在这个区办小厂里。

产品试制出来了,拿到西安交大一鉴定,完全合格。工厂有了新产品,工人们眉头更舒展了,工人们更敬重他了,把他捧为“厂星”。

1986年,上级正式任命李世同为厂长。

李世同当车辆配件厂厂长,虽说不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但确是处在艰难之际。

钢板弹簧唯一的材料是钢材,这个厂年需弹簧钢数千吨,省内无此资源,国家分配计划也轮不上这个小小的配件厂。

1984年开始,李世同带领厂里的供销人员,东挤西进,南北闯荡,使没有原料保障的生产,变为有固定原料供应渠道的生产。

新开拓的四条原料来源通道,记录了李世同和他的同事们的奋争足迹。

在上质量、争原料的同时,他在另一条战线——销售战线也激烈地拼杀着。李世同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深知,不开通销售通道,再好的产品也难以成为商品,何况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车辆配件厂。李世同采取了一个“边探路,边筑路,边养路,边改路”的四边全方位多层次的销售战略,在全国170多个钢板弹簧生产厂家,产大于销60多万吨的激烈竞争面前,宝鸡车辆配件厂的产品遍及全国20多个省,重点用户多达近200个厂家,产品在全国占领了市场,赢得了信誉。

在车辆配件厂,说起李厂长带领工人干板簧的事,大伙会给你讲起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副总工程师姜祖科告诉我们:过去车辆配件厂像个作坊,生产没规程,东西乱堆乱放,人们不知道何为质量管理,更不知何为TQC。工人们也想学技术,掌握些“绝活”,但基础太差。李厂长不责怪他们。他抽出晚上时间,加班给工人们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深入浅出的技术要领,使工人及早掌握生产技能。工厂工人每年参加一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六年间参训人数达1231人次,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工资也拿得多了,他们打心眼里高兴。

工会主席丁吉祥告诉我们,板簧生产初期,工人们全是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干一天活累得爬不起来,李厂长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30多次设备革新,设计制造了板簧卷耳机、包耳机、淬火胎具等十几台专用设备,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为企业节约设备购置费15多万元。现在大多数工序靠机械作业,工人操纵手柄就可完成作业,真是多亏了李厂长。

副厂长黄权利在对李世同赞不绝口的同时,也对他有了“小牢骚”。钢板弹簧生产红红火火,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下可该松口气了。但李厂长却自任组长,组成用户服务队下江南、上塞北,征求用户意见。当李厂长怀揣着几十条意见,收集回519个国内外钢板弹簧标准等级技术资料;当他参照这些资料,制定出高于部颁标准的内控标准,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李厂长的苦心。

李厂长是搞企业的精明人,有时也有犯傻的时候,职工们记忆最深、最清楚的是兼并区饮料厂的事。厂里生产好转了,年产值达60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区上领导要配件厂兼并饮料厂。职工们一片反对声。

饮料厂30多人,30多万元的债务,明明是个沉重的包袱。可李世同认为,饮料厂的职工也是咱们的兄弟,咱们是社会主义企业,我们日子好过了,就应该拉他们一把。就这样,厂里又多了30多个“街道阿嫂和阿哥”。厂里不歧视他们,把他们看做自己人,让其进修学习,帮助学习机械常识,熟悉生产工艺,这些职工很快成为板簧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李世同默默地工作与奉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承认,殊荣接踵而来。1984年,他被选为政协宝鸡市委员、渭滨区委员;1987年荣获陕西省和宝鸡市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陕西省城镇集体企业优秀企业家;中国农机板簧行业组聘任他为副组长、中国机电板簧集团公司董事。1988年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他成功了,成功的后面,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艰辛付出。

李世同成了宝鸡市的新闻人物,报纸、电台要宣传地,被拒绝了。有些单位用高薪请他去办厂,被婉言谢绝了。国外同行四次请他去考察,他也因工作忙抽不开身而未能成行。好心人劝他见好就收,年龄不饶人啊,李世同却难以接受这样的忠告。“车辆配件厂在我困难时,给了我重新生活的落脚点,我对他的情感这辈子也是报答不完的。在监牢里度过了13个春秋,只有拼命工作,才能补偿人民的恩情。”这就是李世同的人生信念和生活的哲理。

当我们给这篇文章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使我们想到报告文学《胡杨泪》中所描写的胡杨树。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生长着一种会流泪的树——胡杨树,它曲折粗糙的茎干,可用做建筑材料,即便是它肢体上流出来的液体的结晶物,也可用来食用,这种树是在极为贫瘠的沙漠中生长的,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知奉献,不知索取。我们在采写李世同的日子里,无论如何也没法排除对胡杨树的印记。

恩格斯说过,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李世同,你步入这个境界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