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11146500000017

第17章 播火者的困扰

农技工作者,是农村“星火计划”的播火者,然而这些播火者们目前却面临着重重难题。笔者近来在陕西宝鸡市进行的调查,耳闻目睹了这些播火者面临的困扰。

困扰之一:效益滑坡的冲击

宝鸡市1987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拥有粮食402公斤后,1988年下降2.2%,这个孕育了一个较长时期并非偶然现象,其根源在农民种粮比较利益下降,且大多呈负效益所致。市农牧局对100多个农户7年的定点跟踪统计显示:小麦亩利润减少近7元,玉米生产百元投资收入下降15元之多。如以市场日劳费的最低价3元计算,亩用工20-30个,农民种一亩粮至少赔10元以上。在这种环境下,农民以为农科人员下乡蹲点的着眼点,第一位的不是技术,而是资金和农用物资、化肥、农膜、柴油等。由市农科中心等单位抓的槐原灌区示范点,1987年还搞粮粮间套,1988年转向粮经间套。从全市情况看,步履维艰的油菜生产和热浪一年高于一年的辣椒、蚕茧大战,农民抗衡着利益“天平”的失衡。

在粮食生产利益严重扭曲的情况下,给积极性甚低的生产者推广粮刊于《农民日报》1989年8月28日。

作先进技术,效果极差。

困扰之二:难产的配套效应

农业生产是多学科技术的集合,需要物化投入的合理配套,目前这种配套效应却在痛苦的呻吟中难产。一是资金缺乏。宝鸡市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资金匮乏,难以满足需要。市农牧局下属基层单位每人全年只有250元的旅差费,只够下乡蹲点两个来月。市土肥站土壤普查获农业部一等奖,但连搞配方施肥所需的仪器设备都没有。二是物资匮乏。1988年全市需化肥47万吨,年底只供应26万吨,差21万吨,农膜缺口20%多。由于物资不配套,许多项目难以推广,推广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被称为“温饱工程”的山区玉米地膜覆盖技术,一般亩增产200公斤以上,太白山区最高达400公斤,但由于地膜价高货少,全市可推广面积30多万亩,去年只推广1.4万亩。三是技术难以配套。

乡村企业发达的地方,文化程度高的人跑生意赚钱去了,种田成了“38(妇女)60(老人)部队”,农科人员到基层推广技术或是无人接受或是学习者素质太差,难以普及,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广度和深度。

困扰之三:利益倾斜的反差

60年代曾流行这样的顺口溜:远看好像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是农办的。这足以说明农科人员的外部形象和地位。

这个顺口溜一说就是20多年,一切还都那么顺乎自然。全市各级各类农科人员光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科技术一项,就使全市年增农产品2亿多公斤。建立在宝鸡市的世界上第一油菜制种基地,油菜杂交种推广到黄淮流域17个省区;每年有几十项科技项目获奖,但他们的奉献与所得与其他行业的利益反差却越拉越大。据统计,目前农科人员人均住房、工资、生活条件是全市科技人员中最低的。全系统有4%的一头沉干部长年累月在基层乡下工作,农转非问题难以解决。下乡蹲点补助,其他部门1986年1天1元,农科人员只有0.5元;其他部门现在升到1.6元,而他们只升到1元,总被外人矮半截。在这种利益反差面前,跳农门者越来越多,农科人员特别是第一线人员严重不足。

困扰之四:步履艰难的农技商品化

技术商品化在其他行业已不成问题,但在农科部门却步履艰难。市农牧局下属单位搞了一年多有偿技术服务,能从农民手中收取劳务费者却寥寥无几。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拿钱推广技术,农民只管种田的运行惯性,农民对农科人员推广技术收取指导费大为不解,有些农民把它看成苛捐杂税,特别是粮食等大田作物,多数常规普及技术,很难收费。就是效益好的一些经济作物,农民一般让你指导一两亩地,形成“你示范我跟着干,下茬作物你滚蛋”,农科人员很难进行大面积指导承包收费。市农技站在山区搞了5年多水平沟种植,使粮食增产50多万公斤,1987年合同规定亩收费5分钱,最终还是分文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