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11146500000012

第12章 滚动的春潮——我市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扫描

羊年入冬,西府宝鸡,干冷的西北风剥去了大地的绿装。然而,渭水两岸、千陇山区、秦岭腹地,却到处热火朝天。人们忙着挖坑、施肥、调苗、栽植果树,急切切地准备来年种西瓜、辣椒、药材的种子、肥料、农膜……一股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热旋风”正席卷陈仓大地。

敢问路在何方

80年代最后一年过去了,宝鸡人在为“七五”期间众多成就而欣慰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变慢,未完成计划指标。何故?人们在思索、在研究:

是粮食没有上去?不!5年间3年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达136万吨;是林业滑坡?也不是!5年合格造林100多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34%,是全省之冠;是畜产业萎缩?肉奶蛋均达历史最高水平,还不是。什么都不是,症结在何处?

羊年正月初四,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喜庆之中时,各县区主管农业的县区长和市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们,就被召集到第一招待所。

刊于《宝鸡日报》1992年1月23日。

李均市长、陈继荣副市长向与会的农业“指挥官”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粮丰钱歉,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人们议论着、思索着,答案渐渐明朗了:一是多种经营规模小且结构不合理。全市经济作物面积仅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1%,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低14%和4%。拳头产品苹果面积33万亩,比咸阳、渭南等地市少一半多。笼养鸡数量全市不及一个高陵县,烤烟不如一个旬邑县。林牧结构也不够合理,经济林少、商品畜禽少。二是效益差。苹果平均亩产240公斤,比国家规定的低产园标准还低10公斤;蛋鸡平均年产蛋3.8公斤,只是高陵县的33%;桑园亩产茧6公斤,仅是石泉县的20%。三是增速变缓。

“七五”期间,多种经营产值年均递增3%,低于全省5%的水平。

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8.3%下降到46%,低于全省54.5%的平均水平。

原因清楚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也在孕育春天的冬季形成了,那就是: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使多种经营有一个突破性发展。

莫言陈仓无强兵

宝鸡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发达的古代和近代农业。建国后,宝鸡是全省粮油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是宝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在农业多种经营上,早在50年代末,秦岭北麓就栽植苹果10万亩,成为全省建国后最早的苹果生产区域之一,果品质量誉满三秦;岐、宝、凤等县的辣椒,作为秦椒中的上品而享誉海内外;凤县的大红袍花椒,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从整体上看,“七五”期间宝鸡多种经营发展不甚理想,但当人们以全新的视角巡视这片古老大地时,却发现“陈仓处处有强兵”,靠农业多种经营致富者比比皆是。——金台区金星村地处市郊,6470亩川道好地被城市建设征用,剩下的947亩耕地有532亩挂在市区北坡上。1985年以来,全村在坡地建果园310亩,去年产量4万多公斤。村上还建起了年加工2万吨杂果的饮料厂,年产饮料、罐头、果脯等200多吨,产品行销10多个省区。昔日身在闹市的贫困村,变成了闪耀在市区的“金星”村。——宝鸡县上王乡吴家庄,栽苹果1550亩,户均6亩,人均1.2亩,年产果150万公斤,收入250万元,人均2000元,户均1万元。部分务果大户年收入3万-5万元。——宝鸡县阳平镇野寺村,去年养猪6237头,户均15.8头,最多的养50多头。仅养猪全村收入200万元。——眉县金渠乡红星村,35户发展笼养鸡8265只,户均236只,笼养鸡纯收入20.67万元,户均5900元。——岐山县曹家乡鱼龙村,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区。村民们利用沟坡、埂边地栽植花椒16万株,产椒7000公斤,收入11.2万元;

栽葡萄78亩,收入11万元。全村林果收入32万元,人均285.9元,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多。

一簇簇多种经营的报春花,使人们看到希望。在90年代第二个秋末冬初,一向闭目塞听、四季围着村子转的庄户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三五成群,骑上自行车,自发考察取经,寻觅着致富的道道。人们从这些“陈仓强兵”身上,汲取了动力,掀起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高潮。

走向规模和效益

孕育了马年一个冬季的农业多种经营发展战略,和着羊年早春的脚步来到陈仓大地。1991年3月25日,陈继荣副市长在县区长会上宣布:“八五”期间,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要达到131万亩,比1990年增加48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之比达83:17,2000年达80:20.果品面积达100万亩,比1990年增加60万亩,其中苹果达45万亩,梨20万亩,干鲜杂果35万亩,木本中药材20万亩,蚕桑3万亩,粮经产值比达到35:65,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3亿元,农民年均从多种经营中增收40元。

市政府的决定像春风一样吹进290万宝鸡农民的心扉,5条优惠政策给致富心切的农民壮了胆。民心顺,百事兴,全市各地闻风而动。多种经营正像一阵阵春潮,迅速漫过宝鸡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

人们一改过去栽果树、种辣椒东一亩、西二分、北一绺、南一块的分散布局,实行集中连片,集约经营,图个将来成气候,好管理,高效益。陇县东风镇益头村,调整土地,将400亩苹果集中到原地上,统一标准,规模栽植。严冬时节,当你驱车在宝平公路,那一眼望不透的土坑、土堆,俨如两千年前的秦兵军阵,透出一股豪气。

人们看准了,便下工夫、上质量,今春栽植的10多万亩果树,去冬都挖成坑或槽,一米见方,一米多深,底层压一层秸秆,盖上优质土粪,再覆土,浇水回填。

品种要名特优新。正红得发紫的秦冠苹果,如今看不上了,要新红星、金矮生、王林、红富士、乔纳金;梨要党山酥……去秋以来,园艺站门庭若市,东村请园艺师讲课,西村请指导。陇县、岐山、扶风、千阳、宝鸡等县自办农民果树学校,农民自个掏腰包,把儿子送到学校,学得技艺在身,靠科技致富。

宝鸡的农业多种经营正在走向规模,走向效益。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心血,这汗水,必将获得丰硕的成果,宝鸡人一定会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