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久,看出些啥出来了?”碧蓉说道。
“当然,就用一个词来形容吧,‘情调’。一个很有情调的地方。 比较适合情侣来。”我说道。
“你喜欢这种感觉吗?”碧蓉脸颊一红,微低头说道。
“喜欢。”我说道。
其实与碧蓉认识这么久,谁也没捅破这层纸,我的心中肯定是有所期待的,只不过碧蓉一直讳莫如深,不知她心中所想。正如我以前所想的那样,她至少不讨厌我吧。
“猜猜下楼的那位女子是谁?”碧蓉说道,拉回了正在思索的我。
我顺着踩楼梯的脚步声望去,只见一身着贴身旗袍的女子踩着木楼梯款款而下,配着古典的发髻和耳环,淡雅中透出些许温柔。纤手中托着一只青花瓷的托盘,让我仿佛有来到清、民时代的错觉。时光到流,历史似乎重演般,浑身上下透出是那种典型的古典美,那种气质与碧蓉甚为相像。越时西施、汉宫飞燕、唐妃玉环,这些美女的名字在脑中一一闪过,似乎在她的身上都能找到一些影子,我转首看了看碧蓉,自语道:有得一比。
“什么有得一比呀?”碧蓉不解的问道,虽说刚才我说的声音很小很含糊,但还是被碧蓉听清了。
“我是说这个小店的氛围绝对可以与那些大的茶楼有得一比埃”我忙掩饰道:“这位也是服务员吧,穿着还比较特别呢。”我忙转移话题道。
“不对。”碧蓉摇摇头道。
“难道是老板?”我追问道。
“YES!”碧蓉笑道。
“还真有些意外。”我说道。
刚才帮我们点茶的那位女孩将我们的龙井端了上来说道:“两位先屈坐一下,待靠窗的客人走后,再帮你们换至临窗的位置吧。”
“谢谢。”碧蓉说道。
我看着端上来的两杯茶,与我们平时在茶楼里喝的杯子不一样,而是两个青花杯,大半杯的茶水荡着些龙井的嫩芽,一片片的嫩芽立于水中,犹如那整装待发的队伍,如果用显微镜来看茶汁从嫩芽中渗出的话,那肯定是一组很美的微观世界。稍倾,汤水渐渐变成了淡绿色。呷上一口,淡香入喉,不由得说上一声:好爽。
“为什么叫彼岸呢?”我问道:“是不是希望来此的客人都能登上幸福的彼岸呢?”
“这也是我想知道的呢。”碧蓉说道。
我转头看了一下店主,她正在与楼上下来的客人道别,言谈举止中似乎彼此很熟的感觉。正好靠窗的两个客人此时也走了,我们就移到了靠窗的位置上,那是两组深红的布沙发,坐在上面屁股舒服多了。桌上放着一个白色的铁艺如罐的东西。我不知是什么用途,就问碧蓉道:“这是装饰品?”
碧蓉说:“这是焚香用的,很精致吧。”
我又回首看了一眼店主,她已经送走了客人,于是我就起身向她招手示意了一下。她就走了过来。“两位有什么需要吗?”她说道。
“老板,你好,只是有些好奇,所以想请教一下。”我说道。
“哦,请教就太客气了呀。叫我青惠吧。”店主道。
“青惠,很好听的名字,我想知道,你们茶楼的名字为什么叫‘彼岸’呢?因为我的名字也叫彼岸。”我赞扬了一下她的名字,再道出我的疑问。
“哦,这么巧呀,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我是三宝弟子。”青惠微微露齿笑道:“这位女孩看起来很面熟,应该来过我们店里吧?”
碧蓉听到店主说她,点头说是的。
“原来是这样,明白了,怪不得起这么富有禅意的名字。”我理解的说道:“我就是她带过来的啦,她说这个店确实很有特色。”
“谢谢,这店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我自己手工做的,比如那方形的灯笼,墙体上的彩绘……”青惠伴着软软的吴语,缓缓的说道。
“原来你喜欢手工,还是学艺术出身,真是多才多艺埃”我说道。
“您太过奖啦,那你们就好好品味一番,我叫她们给你们送份小吃来吧。有需要的再找我呀。”青惠笑着转身离去。
“昆山也有三宝的,昆石、琼花、并蒂莲。”看她离去,我轻声的对碧蓉说道。
“你呀,就知道油腔滑调的。正经些好不?”碧蓉娇嗔道。
“佛家三宝是指戒、定、慧吧。”我对佛教知识所知甚少,只记得以前看《阿育王》时记得一些。
“应该是佛、法、僧吧。”碧蓉说道:“也作自性觉、正、净。”
“哦。”这方面我不太懂,也无法辩解,透过窗外,三三两两的行人散落在青石板路上,店内的音响依然在中柔柔的唱着“美酒加咖啡,我要喝一杯……”
虽然坐在店里很惬意,但也不敢坐得太晚,毕竟还要回昆山去的。于是我对碧蓉说:“时候好像不早了,我们是不是……”
“好的,我们也该走了,再往前面走就快到这条路的尽头了,也很值得一看。”碧蓉说道。
我看青惠在忙,向她伸手示意了一下。她走了过来,我说埋单。她说60元。 碧蓉打开小手袋,我忙说:“我来吧。”碧蓉笑了笑,不再坚持。走出彼岸,有些凉意扑面而来,我不由得攥着碧蓉的柔荑入手,想给她一些温暖。
行走不远,碧蓉指着前面的一座桥说道:“那是老街最有名的蒲汇塘桥。”我顺着她柔荑所指之处望去,拱形的桥身,在月色下的河面上倒映到它的倩影,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形。立于桥上,手扶白色雕花的桥柱,脚踩着千年来被磨的光滑的青石板。心中升起阵阵古意。也学着唐代诗人张继,吟出一首《夜登蒲汇塘桥》
月照塘桥河映月,风吹两岸柳拂风。
夜半登桥怀千古,碧水佳人笑芙蓉。
“彼岸,你呀。”碧蓉听我吟完笑道:“又把我的名字融入其中了。”
“有吗?”我反问道:“我只是信口吟出的埃”可能是我的潜意识中已经习惯了有碧蓉的生活吧,心理学上不是有21天的习惯养成的理论吗,前不久不是用过这个理论帮徐建追上周佳的吗!更何况,我与碧蓉自相识以来,两个21天的时间也不止了吧。
岂时若有人看向蒲汇塘桥,可见我与碧蓉牵手立于桥上,明亮的圆月照耀着我们,为夜色中的我俩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晕,深蓝的暗调,此时的风景如若定格,绝对是一张唯美的明信片,当然,《夜登蒲汇塘桥》这首诗就是它的絮语。
离天塘桥,见前面一店铺里灯火很旺,似乎很热闹。“你肚子饿吗?”碧蓉突然问道我:
“是有些饿了,你呢?”我老实的回答,确实有些饿。
“那你就有口福了。”碧蓉指着那家店铺说道:“店里主营的是古镇的汤圆和方糕,味道非常好。”
“那我得去饱馋一顿,就当是宵夜吧。”我摸摸肚皮笑道。
店里的伙什很是热情,把我们引到一四方桌前就坐,看着他一身朴素的汉服,让我想起了古装电视剧里的店小二。
“两位需要吃些汤圆还是方糕呢?”店小二俯身问道:“有枣泥、芝麻、豆沙、鲜肉……”
“我要芝麻味的汤圆。”我说道。
“那就两汤圆,一份芝麻味、一份枣泥味的。”碧蓉对着伺候在一旁的店小二说道。
“好咧,两位稍等。”店小二说完就屁颠颠的跑向厨房去了。
“呵呵,蛮好玩的,也是揽客的噱头吧。”我目送跑去的店小二笑道。
碧蓉左手托着粉腮注视着来往的客人。我也乘机观察店内的装饰。这是一家两层的仿古建筑,二层的扶栏处挂着一个木制的牌匾,上书“圆缘圆”三个苍劲有力的行书,黑底金字,透出浓郁的复古韵味。
“两位,你点的汤圆来啰。”店小二声到人到,手脚利索的放下两碗汤圆离去。
碧蓉将碗里的汤圆用汤勺舀了几个给我说道:“这么多,我吃不了,你正好可以尝尝两种不同的口味。”
“哦,那我就不客气啦。”我说完就将舀了一个汤圆入口。“啊,好汤。”我的口型瞬间转变成了“O”型,又将下唇向前伸出些,将欲流出的汤汁啜着。
“嘻嘻,不好意思,忘了提醒你了,这里的汤圆与南京的汤包很类似,咬上一口,一般都出淌出一包汤,刚出锅时比较烫些。”碧蓉看着欲吐还接的表情,一脸忍俊不禁的笑道:“烫着了没有呀?”
“还好,我的嘴巴比较耐热性比较好,没烫坏,还能用。”我将汤慢慢咽下,调动舌胎上的味蕾,品味起这个汤过我的汤圆来,敢烫我,今天就用你来祭祭老子的五脏庙。奶奶的,要不是老子的嘴巴耐烫,口腔里的粘膜都要被烫掉一层了。
“汤圆细嫩,入嘴后极为润滑,汁多而不腻,鲜美中杂夹些芝麻的香味。”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刚被烫过,细细品尝之下,居然说起这个汤圆的好来了。那是因为我是真正的人,坏的该骂,好的就该夸嘛。
“那你刚才的那一烫看来是烫有所值了呀。”碧蓉的脸上依旧浮着笑意。
吃完汤圆,步出“圆缘圆”,我忍不住用舌尖扫了一遍嘴唇,将唇上留着的余香刮入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