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登上心健康快车:健康"心"观念登上"新"快车
11144300000016

第16章 大道至简,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为什么夏天容易出汗,冬天就小便多?这是因为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就表现为少汗多小便等。

养生的办法各种各样,但最应记住这一条:太道至简,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然界用“风、寒、暑、湿、燥”等五气平和时则养人;“酸、甘、苦、辛、咸”等五味均衡时则养人。“五气”或“五味”太过或不及均损人。人生活在天地自然中,时刻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天人相参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为什么夏天容易出汗,冬天你就小便多了?这是因为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蔵,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就表现为少汗多小便等。

看看世界五大长寿区——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欧洲的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我国的新疆和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什么那里的人都长寿啊,环境好。不仅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出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空气新鲜,环境幽静,多无公害污染,饮食自然绿色;回家代际和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人们乐观豁达,心地善良,心态平和,想不长寿都难。

我们呢,再看看您,熬夜、加班、暴饮暴食,怎么欢心就怎么干,私欲无止,饮食无节,起居无常,一味追求心性快乐,不懂得保养身心,一年四季出门进门都是空调,您都不理自然了,自然还会理您么?违反自然变化规律,生活不科学,无规律;或是没有健康意识,不注意保健养生,不懂得调节放松,不注意合理饮食,不坚持有益运动,不改变有害的生活习惯等,都是影响身心健康,损害寿命的危险因素。像高秀敏、陈逸飞、古月、侯跃文、马季等名人的早逝,多少与上述因素有关,十分令人叹息。香港明星肥姐沈殿霞喜欢通宵打麻将,她这种不规律生活损害了健康,更是拖垮了自己的身体。

所以,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美国一项报告指出:高昂的医疗技术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养生预防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遗憾的是,人们常常是匆匆忙忙,无暇顾及自身健康,把这些忠告当耳边风,不以为然,而一旦发病,便后悔莫及。更有一些糊涂人,其中许多是白领精英,他们透支健康,提前死亡。

美国诗人艾默深有句名言:“健康是第一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而“千金撒尽还复来”,“健康就是金子”。

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郑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化学专家。其养生原则是“宁静淡泊,寡欲清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适度,不妄作为”24个字,现已106岁。又如北京医科大学组织胚胎教研室李肇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组织胚胎学家。其养生之道是:生活非常规律,饮食有节,心气平和,乐观自信。现已93岁高龄。再如曾担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张含英,他是我国久负盛名的水利专家。他每天坚持学习、锻炼,生活规律有序,饮食很有节制。现已100岁。

他们有个共同的养生经验就是饮食节制,起居有常。顺应“生物钟”,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春锻炼宜“5缓”

古人提倡春日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一个“缓”字道出了老年人春季锻炼的基本原则。

1.起床要缓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由于心脑血管的代偿能力较差,并且凌晨到早8点以前又是心脏跳动最慢的时间段,因此起床时过快由卧位到坐位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晕倒,所以早上起床应慢慢地坐起来,坐一会再穿鞋下床。

2.晨练要缓

很多老人经常在清晨起床后不吃早饭就开始了晨练,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初春的早晨较为寒冷,室内外溫差较大,晨练时若准备活动不充分,易发生运动损伤,此外清晨人体血糖偏低,血液黏滞,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等因素,空腹锻炼就可能使人因低血糖和心脏疾病而猝死。所以,晨练最好推迟到上午锻炼较为科学。

3.雾天要缓

春季温暖而湿润,各种病菌处于活跃的繁殖期,在雾天很容易弥漫于空气中,悬浮在粉尘颗粒中,在锻炼时肺活量加大,可能会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影响身体健康。此外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植物还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因此,雾天锻炼时应该在太阳出来雾气消散之后再进行锻炼。

4.运动要缓

老年人春季运动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舒适为宜,不能逞强。锻炼前应轻柔地活动躯体,放松肌肉,以提高运动的兴奋性,避免受伤。运动类型以有氧代谢运动为主,选择那些全身性的、有节奏的、容易放松、低强度的运动形式,并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5.运动后要缓

春季,老年人在刚刚运动结束后,身体发热发汗,若突然停止运动凉风吹来,可诱发感冒,所以在运动结束时应逐渐降低运动强度至安静状态,并注意保暖。回到家中,不可马上进食,因为运动时血液重新分布,胃肠的血液量减少,蠕动减慢,若在运动后进食可引发消化性不良等疾病。

在“5缓”的指导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具体进行体育锻炼时,应该选择什么项目?运动的最适宜频率、时间、强度又该如何确定呢?

6.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可供选择的项目有:气功、太极拳、医疗体操、步行、慢跑、有氧舞蹈、游泳、娱乐性球类、郊游、垂钓等等。其中冠心病患者不宜进行长跑,以免发生意外,应选择太极拳、步行、垂钓等相对强度较低的项目。

7.运动频率与时间

适宜的运动频率是每周3~5次,在开始锻炼时,运动频率限制在3~4天,然后再增加到每周5次。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运动,是引起心脑血管机能改善的适宜量。但在运动中若出现头晕、心悸等不良现象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8.运动强度

老年人运动时应采取中低强度,若病情较重者,低强度的散步是最佳的选择。中低强度运动时,一般来讲呼吸频率不得超过24次/分钟,心率为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或50%~60%最大吸氧量。举例来说,某患者年龄60岁,其最大心率预计值为160次/分,则其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心率保持在96~112次/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心率不应超过120次/分。

由于个体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以上指标仅作为老年心脑血管患者进行锻炼时的参考值,在锻炼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功能状况随时进行调节,以安全第一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