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大学·中庸(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11143200000019

第19章 (纲领)

“程子提示”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译文”

夫子程颐先生说: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这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子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把它写录成书,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始只说一个道理,中间分开为各种事体,最后又综合起来归结到一个道理上来。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充塞天地四方,收拢来可以深藏于隐密的内心。它的意味是无穷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如果反复领会探求,心里必然会有所收获,那就一辈子也受用不完了。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品德就是“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行动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十分谨慎。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的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生长发育了。

“朱熹提示”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译文”

朱熹说,上面一段是第一章,子思传述孔子的意见以创立《中庸》。首先说明“道”的本原是出于天而不可变更的,“道”的实体存在于我们自身而不可分离;其次说明“存养省察”功夫的要点;最后说到“圣神功化”的最高境界。这目的不外乎是想使那些做学问的人,反过来要求自己而领悟出它的道理。去除由于外界的引诱而产生的私欲,使那天然的本性充实起来。这就是杨时先生所说的:这一章是《中庸》一书的纲领。以下十章,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话,来讲清这一章的含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