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85

第85章 孩子学习无规律的坏习惯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规律可以使学习的效率倍增,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收获。反之则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却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

“揠苗助长”中的宋国人十分希望自己的禾苗长高,其想法是好的,但他没有根据禾苗的生长规律而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将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了一截,结果禾苗都枯死了,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只有充分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才是正确的做法。有些学生平时下了很多功夫,却总是抱怨成绩不理想。究其根源,是学生没有能够准确认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如应按大脑的活动规律学习,严格要求,把所学知识搞懂、学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熟读而精思地学习,熟读是前提,精思是关键。总之,学习的过程要合理用脑,有张有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若不善于安排时间,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会使人常常处于疲倦状态。

学习到底有没有捷径,借用一位高考状元的话说:学艺如磨刀,不磨刀背就是捷径。而好的学习规律就可以指导你把劲用在刀刃上,不磨刀背。

还有许多同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而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或一味地“傻学”。例如,有一位同学,学习不可谓不刻苦:天天追着老师问问题,自己每天每科至少做20道题,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后退了不少。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做了过多重复的题,而做完题后又不善于总结,导致每一次遇上相同类型的题还要去问老师。因此,首先,做题不但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看质量,只有在做完一道题后进行必要的总结,才能有所收获。也就是说,不必每一分钟都学习,但是学习时每一分钟都应该有收获。这就像n个0相加,结果仍然是0,而几个0.0001相加的结果就不是0.0001了,所谓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于是到处请教,然后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例如,有一位同学,听说某位学习好的同学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夜里两点钟,于是他也每天学习到夜里两点钟,结果,学习成绩没上去,还把身体熬坏了,请了好几天的病假,耽误了正课。因此,学习规律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规律就是好规律。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规律有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们。有的人“十年寒窗”,一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食而不化。他们根本不懂得,读书的目的就是要使前人的宝贵经验成为自己知识上的血肉。死记硬背的结果,是把书上有用的活知识变成了无用的死东西。善于学习的人懂得“死”与“活”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认真读书,专心学习,下够功夫,掌握住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应独立思考,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活的知识的血肉,真正把书读活。正如我们的一日三餐,虽然吃的是死的做熟了的东西,但经过肠胃的消化和吸收,这些东西能成为我们活的有机体的一部分。

有个寓言说:古代有两个人站在一只肥猪面前,研究怎样将肥猪的肉变成自己的肉。两人意见有分歧,发生了争论。

甲说:“最可靠的办法是把猪杀死,吃下肚去。”

乙说:“不行,不能吃死猪。死猪怎么能变成活肉呢?”于是他走到猪面前,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以为这是将猪肉变成自己的肉的最好办法。

显然,甲的办法比较高明,因为他能辩证地将“死”与“活”联系起来考虑,而乙却只是机械地看到“死”与“活”相互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另一面。

另外,在学习和工作中,还应该懂得劳和逸、张和弛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科学地安排和支配时间,使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甚至几年,要学些什么,心中得有个数;平时要把工作、学习和休息有节奏地配合起来,善加安排,做到有劳有逸,有张有弛。工作和学习时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以提高效率;休息或娱乐时又要轻松愉快,心旷神怡,以消除疲劳。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找到学习规律。小勇非常喜欢英语,可是一直学不好,怎么回事呢?经过仔细分析,他发现自己的毛病就出在单词量太少上。从此,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记忆10个生单词。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后来他慢慢发现其实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是很有规律的,往往记住了一个单词,就能掌握一系列的单词了。

2.注意总结成功的经验

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是最聪明的方式。成功的经验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总结学习规律,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3.善于质疑

若不常常在自己脑子里放一些问号,不虚心向师友提问请教,孩子在学习上必然会孤陋寡闻、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