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83

第83章 孩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

许多孩子有这样的毛病:做作业或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没有耐心,凡事都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式地尝试一下就放弃了。也有一些孩子本来喜欢美术或是音乐,但是一旦受到了打击或者干一些他们所谓的单调的“重复劳动”,就马上兴趣全无,立即将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这种学习坏习惯会导致一事无成。

许多人都很喜欢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不但是一幅出色的风景画,一支表达雄心壮志的抒情曲,而且还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以及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可当做这首诗的注脚看。

自古以来,在文化科学上有卓越造诣的巨人,在别人的赞誉中,他们似乎已登上了最高层,“已穷千里目”了。但这些巨人们往往自以为“才上一层楼”,前面还有千层万层待攀登。正因自以为“才上一层楼”,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更上一层楼”,最后真正达到学术文化的最高层。

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是这样,要勇于“更上一层楼”才有可能得到预想的效果。

希腊神话中:有个狮身女首而有双翼的怪物,名叫斯芬克斯。它常常踞坐在路旁岩石上,出谜语给过路的行人猜:“有一种东西,起初是四只脚,后来是两只脚,最后是三只脚,脚最多时最弱小。这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语难倒了很多人,当时不能回答谜语的人就被杀死了。后来,一位名叫俄狄普斯的过路人猜中了,谜底是“人”。于是,斯芬克斯惭愧地投岩而死。

从这个神话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各种谜的不断提出与解决的过程。那些不能回答这些谜的人,便成了斯芬克斯的手下败将和俘虏;而有的人像俄狄普斯一样,通过艰苦的思考和研究,终于揭示了谜底,征服了斯芬克斯,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谜,对于那些不愿多动脑筋的人而言是可怕的,它意味着灾难;谜,对于那些意志坚定的人而言,却是可喜的,它意味着创造的可能性。

对于知识,我们有些同学缺少的就是好奇心以及深挖的精神。只有把知识学深了,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是一定要改正的。

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怕读“死书”,结果就不想读书或不认真读书,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把书上的知识细细咀嚼,吃下肚去,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如此,他们在学习上的毛病,就是不“死”不“活”。坐不下来,读不进去,不专心,不踏实,怕困难,想取巧,只想一步登天,不愿循序渐进,想“活”也“活”不了。

宋代伦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很明白:池塘清澈见底,宛如一面镜子;水底天中云彩飘忽。于是,诗人很羡慕池水能够这样清澈,原来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呀!

如何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像诗中所描写的塘水那样清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呢?这决定于“塘水”不是一池“死水”,而须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滚滚流来,即是说:学习是永远不能自满的。自满了,就像塘水断了源头,即使开始时也曾清澈可爱,但日子一长,仍会渐渐混浊而腐臭。蜻蜓点水的学习方法很显然会带来这种后果。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可请教他人或者查阅资料。

2.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以后,给自己提一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3.鼓励孩子一题多解

老师留的作业,经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一般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若时间允许,可以将其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4.培养孩子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以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5.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

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