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74

第74章 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坏习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逝去,今天,素质教育个性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学生们再也不能做只会打洞的鼹鼠,应该钻出地面,呼吸新鲜自然的空气,接触沸腾真实的生活,欣赏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

三年级语文课,老师宣布开讲《小萝卜头》。首先是背景介绍——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对‘白色恐怖’了解多少?请大家畅所欲言。”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纳闷了:“今天学生怎么那么不积极?难道……”一分钟后,终于有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舒了一口气,鼓励说:“请你大声告诉大家!”学生答道:“老师,白色恐怖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气候是雾较多,所以叫白色恐怖吧。”听完回答,老师怔住了。

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何等的贫乏!古人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学习必须要专心,一心不能二用。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学生就会成为书呆子,根本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绝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成为抽象的虚体,圣贤书成了僵死之书,无用之书。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学生应该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只有如此,它才能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化理解所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一是:战胜脆弱。相当比例的考生写到父母双亡,自己忍受着丧亲之痛努力学习,奋勇拚搏。父母双亡的确是生命中的一大挫折,战胜其中的痛苦的确是战胜脆弱。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悲惨的家庭吗?中国真的有那么多命途多舛的孤儿吗?稍微动一下脑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虚假性。为什么考生们都冒着编造父母双亡的风险做作文呢?很多考生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何来挫折?又何来战胜脆弱呢?”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平安定,很少经历大风大浪、大沟大坎,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就真的没有脆弱的时候了吗?例如战胜自己因贫穷而自卑的心理,和下岗的妈妈共渡难关等,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很有挖掘的深度。我们忽略了这些生活,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

我们要学会慧眼看世界,辨别美和丑。所谓“看”,就是让自己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略社会的生活状况、人文状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学习的底蕴。

耳朵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一个重要工具,要多用耳朵去倾听,而许多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

所谓的“听”,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它具有更深广的内涵。我们可以多听些英雄事迹报告会、劳模事迹报告会,深刻感受一下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的人民生活及奋斗情形。另外,我们平时可以多听听新闻广播,了解一下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幻。咀嚼干瘪的名词,抱着课本打滚,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会被世界淘汰。只有把自己放于当前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才能使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自己的眼光、胸怀和见识,从而渐渐与世界接轨。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可是两耳多闻窗外事,菜篮子、米袋子,阿拉法特、萨达姆,我无一不知,无一不晓,为什么我还是感觉站在世界的边缘呢?眼睛、耳朵只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要真正融入世界,必须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世界,使世界留下我们的烙印。

“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谊,开展更丰富的创造活动,开拓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在书本上、课堂上所得到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超越了实践的理论,真正能使自己亲身感悟到的还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生活。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精诚所至”就不一定能“金石为开”。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失去了优势。

2.给孩子充足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要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从频繁的考试和学校、家庭的双重夹攻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去体验人生,学会创造。

3.给孩子广阔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还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自由地向宇宙发问,与世界为友。我们的家长却生怕孩子时间多了,硬把他们的时间占据、榨取,到一点不剩为止才罢休。

4.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

对孩子的动手行为,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多看到他们的长处,不要稍有不当就大声呵斥,极尽压制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