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52

第52章 孩子固执己见的坏习惯

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是古今诸多大家成才必备的美德。一个人只有对真善美不停止追求,才能成大事业;如若固执己见,那是会毁掉正统大业的。

从前,有一头驴,从来不照主人的吩咐去做。主人要它往右走,它偏往左拉;主人要它往东走,它偏往西跑,总是跟主人对着干。一天,主人赶着这头驴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高高的山腰走去。突然,这头驴决定不在这条小路上行走,而是向路边跑去,那里儿是陡峭的山崖。眼看驴子就要从山崖上一头栽下去,主人一把揪住驴尾巴。“回来,你这蠢货!”主人说着,拽住它的尾巴,往山坡上的小道上拉。“偏往这边走,偏往这边走!”驴子顽固地说。因为驴子的劲太大,主人拽不住了,只好松手,那驴子惨叫一声,从悬崖上摔了下去。

驴子由于固执己见,最终走到了崖边,走到了自己生命的边缘,危急时刻,面对主人的好心帮助,仍执迷不悟,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固然需要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见解,但必须时时对照自己,及时地对错误观点加以改正,以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

古代有个叫蹶叔的人,他自信,且喜欢与别人唱反调。起初,他在龟山北面种田,在地势高的平地种稻子,低湿的洼地种高粱。他的朋友劝他说:“高粱喜欢高原地势,稻子喜欢低湿环境,而你却弄颠倒了,不合乎它们生长的习性,怎么会有好收成呢?”蹶叔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固持己见。一直这样种了几个年头,搞得粮仓里一点储存也没有了。他这才到朋友的田地里去察看。朋友的田地,果然收成非常好。于是他怀着歉意向朋友作揖道:“我知道悔改了。”

固执的蹶叔,起初不肯听从朋友的劝告,结果将事情搞得乱七八糟,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但有一点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那就是蹶叔知错能改的精神。当他发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时候,没有像那头驴那样“死”到临头仍不知悔改。蹶叔的悔悟是明智的,我们也相信他的高粱、稻子从此会丰收的。

蹶叔善于悔改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思想固执之人将是非常好的启迪。

生活中,做事灵活,不认死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将事情处理得游刃有余;学习中,要把握学科的规律,不死钻牛角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能灵活掌握各种科学知识。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学问是个未知数,因此学无止境。我想没有一个人能不向别人求教就什么都懂,真正的万事通是不存在的。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习,通过求教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

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可谓知识渊博、名贯四海,被尊为“圣人”。然而孔子是一位很诚实谦逊的人,他教导学生要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他从不满足,总是虚心向别人求教。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意在勉励自己和学生要虚心向别人求教,绝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学生要到齐国去,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问题,互不相让,以至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当两个孩子得知来者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时,其中一个对他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我说早上近,正午远,因为早上太阳又大又圆,中午就变得像个小圆盘。他说早上远,正午近,理由是早上太阳一点不热,正午热得像开水一样烫人。”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等他来裁决。孔子思考了半天,只觉得他俩都有道理,就老老实实地对两个小孩说:“这个问题我也搞不清楚。”两个小孩不解地拍手笑着说:“人家都说你有大学问,原来也有你不明白的问题。”孔夫子点点头就走了。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要从小养成好学勤问的习惯,切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待自己的问题要客观公正

客观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要“钻牛角尖”。有些孩子对自己很自信,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利用别人善意的劝告来提高自己,故步自封。

2.认真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别人好的建议,要认真听取。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量总是有限的,自己总有不如人之处,自以为是的思想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

3.从小养成谦虚的好习惯

谦虚的习惯不是一朝形成的,要从小开始培养。因此父母要从小就注意使孩子养成谦虚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