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33

第33章 孩子羞怯的坏习惯

羞于表达的人总是为自己的沉默找到上千条理由而眼看着机会白白溜走。其实大可不必用想像给自己制造困难,准备行动就是了。

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困难。你的孩子说,“我的性格内向,在众人面前不敢表达,一开口就脸红,不擅言谈,磕磕巴巴,语无伦次……”天呐,世界上一切形容羞怯者的词好像都能跟自己扯上关系似的。总之,孩子对自己的状态是那样的不满意,尤其是在老师提问到自己头上或者是课堂讨论的时候,他总是觉得那教室里再也找不出比自己更紧张的人了。事实上,因为羞怯会让他在学习上失去许多参与、交流的机会,更会让他失掉自信心。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影响往往会伴随一生。

有个叫琼斯的新闻记者,总是非常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采访著名的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知道后大吃一惊,犹豫了很久说道:“我怎么可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呢?布兰代斯并不认识我,他怎么可能接见我呢?”在场的另外一名记者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布兰代斯的办公室,要求和大法官的秘书讲话。他说:“我是明星报的琼斯(此刻,琼斯在一旁大吃一惊),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他听完对方的答话,然后说:“谢谢你,那么一点十五分,我会按时到达。”放下电话,老练的新闻记者对琼斯说:“好吧先生,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琼斯仍旧对这件小事念念不忘。他说:“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做起来虽然不那么容易,却很有效果。如果能在第一次克服心中的畏怯,那么下一次就会容易得多了。”

这个故事看来很适合那些常常认为自己口才拙劣的人来读,因为可以从中看到,大胆说出你想要做的事情,有什么说什么其结果不但是简单的,而且的确是有效的。一句话,怕什么,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困难!不是吗?想想看,孩子为什么会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心里那么紧张呢?怕说错,这是第一。更怕别人的反应,例如同学们嘲弄的眼神或者笑声。可是,有一点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我们不是为别人的眼神而活着。我们的每一次回答或者参与,并不会因为暂时的错误而使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受到贬损。这个道理是从一位著名演说家那里得来的。这个聪明的人有一次在做公开演说时掏出了20美元钞票,问在场众人谁愿意要。举手的人很多。后来他把钱揉皱,问了同样的问题,举手的人依旧很多。最后钞票被丢在地上,演说家狠狠地踩上一脚,第三次问起那个问题。猜猜看会如何?当然还是有人举手。“你们已经上了有意义的一课,”演说家说,“无论我们怎样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仍旧是20美元!”接下来的话就更加意味深长了。他说:“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似乎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或者是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最后,演说家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他在学习当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智慧或者什么别的能力因素,只是羞怯,它让孩子的学习总是处在被动之中,被动地回答问题、被动地参与讨论、被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被动地被机会看中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它地溜走……但愿他在某一次面红耳赤、吞吞吐吐的时候会记得提醒自己“嘿,为什么要怕呢”,然后用最简洁的话,用让在座每一个人都能听清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另外,在回答或者讨论之前,最好适当做些准备。例如为了防止紧张造成的大脑“断档”现象,可以简单列一个发言提纲,标出所要涉及的关键词、关键事例。帮助你的孩子走出羞怯吧!

为此,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模拟课堂

在家里设置“模拟课堂”。让他大声地诵读课本、小说、诗词,什么都可以。

2.设置问题

对于羞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孩子,我们不要强迫他开口,可以设置很多问题让他自己讲话。

3.鼓励原则

不管孩子在你看来表达得有多么差劲,记住首先要做的是对他的开口行为本身进行鼓励。

4.参与原则

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