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对你来说,美则美矣,但总是萦绕着丝丝缕缕恼人的遗憾,幽怨着,心痛着。
曾经执著的努力,也许已让你变得高大而坚强。可回首风浪之中,那个不知畏惧的少年,看起来是柔弱而渺小的。
时间在历练,他在沧海桑田中毫不吝惜地施舍自己的智慧,等待人们来发现和拥有。
是的,你并不聪明,但却是有缘人。这一切,只因为拥有一颗踏实的心。
吹牛的禁忌
有人曾告诫过你不要胡乱吹牛皮吗?自吹自擂的人脑袋是迷糊的,心底是茫然的,出手是寒酸的。就像河鱼总是骄傲地说我住在世界上最大的河里,而鲸鱼则倘徉于无尽的深海。
吹牛皮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性格特点,可社会中却到处是吹牛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癖好,好像不吹一吹,别人就看不起,自己心里那种痒痒无法挠息,直至吹牛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
自吹自擂也许一时一事一地可能会捞到好处,蒙别人一把,满足自己一下,可从长远来看,若养成信口开河、自吹自擂的习惯,那你必定招致周围人的讨厌,影响你事业的成功、做人的完美。
1.自吹自擂的人在他人心中没有伤害。你总能出现在别人的话题里:某某的话不能信,十句有八句半是吹牛皮的,还有一句半是不兑现的。你在人们心目中是这样的印象,谁还会跟你合作、做你的朋友、相信你呢?
自吹自擂不但被人嘲笑挖苦,也会让自己变得一无是处。你在那儿吹得天花乱坠,唾沫星子四溅,可周围的听众要么打哈哈,要么揭破你的牛皮,要么在那儿看你的热闹,要么干脆走开。你这样的人在那些正经人的眼中,无异于人生舞台上的跳梁小丑,丑态百出,愚不可及。
2.自吹自擂给自己招灾致祸。某男,在酒桌上多喝了几杯,便开始吹嘘自己如何如何能耐,简直有通天的本事,似乎无所不能。几位朋友说起生意上或事业上的难处,这位老兄便拍胸脯、打包票说:“好说好说,事全包在老兄身上。”待酒一醒,才发觉他摊上了麻烦,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帮人办事,也许找人能办事,可也得大费周折,求爷爷告奶奶。这牛吹得把自己都给绕进去了。帮不上忙,朋友面前多没面子,可真要帮忙,还确实是力不从心,怎么办?自然让家里大人孩子数落个不停。
自吹自擂确实是在现实中常见的通病。因为有本事的看不起没本事的,有钱人看不起没钱人,家境一般者若一点牛皮不吹,恐怕就只有灰头土脸不敢出来见人了。所以,一般来说,在社交场上,牛皮不可一点也不吹,有时候吹牛是一种策略,是一种进退之间的攻势或守势,但是要把握好分寸和力度,吹个聪明的给人看。
1.吹牛皮别吹太大。有时候,为了活跃交际场合的气氛,给大家助兴,开开玩笑、吹吹牛,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一笑置之,并不往心里去。记住,自吹自擂要适度,别吹得太大,如果你吹到云山雾罩,驴头不对马嘴,油嘴滑舌,还卖弄才学,这就属于过度了。
2.吹牛别让自己下不来台。自吹自擂最好别伤你的面子,也别伤大家的面子。鲁迅先生有一则笑话:一个绅士有钱有势,人们都以能和他攀上话说而引以为荣。有一天,一个爱吹牛皮的小瘪三跟别人吹牛说:“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别人问他,“跟你说什么?”小瘪三回答说:“我站在他们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的确,吹牛本是为抬高自己的面子,如果吹得不适当,吹得愚蠢,反而有损自己形象,让你难以下得来台。
3.吹牛格调还要高一些。有的人吹牛极其庸俗,比如捡黄色段子来吹。吹牛要有艺术性,文雅有涵养,吹得低级庸俗就没水平、无价值、降低身份,贬损自己的人格魅力。
4.吹牛要因地、因人制宜。有些人吹牛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比如面对一些正经、严肃的人去吹,或者在一些重要的会议、谈判场合去吹,这样往往是自取其辱、自讨没趣,真的是招人嫌了。
对于自吹自擂这种不良的性格,我们应尽力去克服。主要的办法就是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经验,不要让没有意义的虚荣心害了自己,只要你变得自信、自尊起来你自然就不会再去自吹自擂了。
计划和变化的较量
死胡同不要乱闯,牛角尖不要乱钻。这世事原本变化无常,既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认准一件事情不撞南墙不回头呢?过日子没个计划无异于浪费人生,可是有了计划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却也不见得就是聪明人干的事。“计划”,先有想后有做,干嘛不订得灵活些?
你是否常常会有这种情况:一旦在脑海里形成了什么计划的话,就要马上去实行,怕夜长梦多。当然,有机会向梦想挺进是好的。然而,很多人在形成自己的计划之前考虑不周的地方往往太多,以致于有意外发生时,他们的行事方案往往受到影响,事务的延误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常因此而苦恼不已。
一位作家曾谈到过他对变通计划的一些看法。他说,自己通常喜欢在凌晨创作他的大部分作品。他一般会先拟订一个计划,赶在家里的其他人还没起床之前就完成其中的一两条。如果他4岁的小女儿有一天突然早起到书房来看他,他的计划当然会被打乱,他又是如何应付这种情况的呢?他通常在这种时候会将可以做的事提到前面来做——他也只能这样做。试想,如果一个人计划在去上班之前要先进行晨练,而他办公室突然打来紧急电话使他不得不改变计划时,他又该如何对待呢?所以,还是将计划订得灵活一点好。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一些事情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发生,致使我们不得不改变计划:你的朋友答应你的事却没有做到;你发现口袋里的钱并没有你原来计划的那么多;有人未经你的允许而打扰了你的午休;突然冒出来的什么事使你赴约的时间没有你预料中那么充裕……诸如此类的事情一旦发生,你正确的反应应该是:第一,坦然地接受事实,而不是一味抱怨甚至恼怒;第二,思考一下,想想哪件事情乃是当务之急,而其他事务则可延后。
由于计划改变而导致你的某些事情不能如期完成,你可不能以此为借口,认为处理不好是很自然的事,因而原谅自己的过失——这时,你应该想办法弥补。你应该认识到,造成这种过失的真正原因在于你错误地判断了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拿前面的例子来说,是严格地完成写作计划重要,还是陪一陪4岁的小女儿重要?不管怎样,你总得二者择其一——不可因“犹豫不决”而白白浪费掉30分钟时间而什么也不做。通常我们考虑的都是“到底什么更重要?是做当时该做的还是继续履行计划?或者将计划变通一下?”显然,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能镇定自若的话,那么你最好在订计划时就别做得过于死板,试着考虑一些你事先预想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并为其留足余地,使计划不致于一遇麻烦就付诸东流。事先将计划做得有一定变通性,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帮助极大的。如果你在预想中允许存在这种变通性,则一旦有什么事突然发生了,你就可以平静地对自己说:“这是预料中的事。”
还有,当你习惯于将计划做得很灵活时,你会发现生活中又有了许多美妙的事情:处理事务时你会觉得很轻松,用不着再多花气力。自然,你也用不着为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苦闷不堪。当然,办事的灵活性不应成为你拖拉懒散的借口,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干扰,你就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我一定要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为此,你得对自己负责,千万不能对自己有所放松。这样,你既能妥善地处理同周围人的关系,又不用为自己计划的临时改变而揪心不已。最重要的是,当你本来打算的东西完工时,你不会因为自己曾为它耽误了许多事情而懊恼了!快乐的生活存于变化中。
聪明与智慧
有时候运用小聪明做事是很让人满足和快乐的,毕竟它至少证明了你比别人“有头脑”。可问题是,上帝会“大方”到一直抛给你这样的免费午餐吗?
一个人拥有智慧的头脑是值得骄傲的,但是聪明并不代表一切,聪明是天赋,是先天的优势,但是成功却等于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倘若你比他人有天赋,那说明你比他人离成功更近,你有更多的资本走上成功的捷径。这是件值得庆祝的幸运的事。但并不代表成功,如果仅仅想要依靠聪明天赋来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愿意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地做事,那即使有再高的天赋也是无用的,因为成功还必须有付出和努力。
聪明也并不代表智慧。很多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些小聪明,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却寥寥无几。
因为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人如果把心思过多地用在小聪明上,他必定没有精力去开发和培植他的大智慧。聪明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慧有益无害,聪明益害参半,把握得不好的小聪明则贻害无穷。
拥有太多小聪明的人,往往都用于追逐眼皮底下的急功近利,看不到长远的根本利益。相反,具有大智慧者很少会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更不会自作聪明地干一些实际上愚蠢至极的事情。真正的聪明者不需要通过投机取巧来加以表现,自作聪明者常常反被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所累。
从前有个小男孩,非常聪明,但在长久的夸奖声中,他渐渐开始偷懒,想靠投机来获得成功。
这天,小男孩有幸和上帝进行了对话。
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
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
小男孩又问上帝:“100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
上帝回答说:“相当一元。”
小男孩对上帝说:“你能给我一元钱吗?”
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请你稍候一分钟。”
一位哲人说过:“投机取巧会导致盲目行事,脚踏实地则更容易成就未来。”
我们的成功需要智慧,更需要脚踏实地地付出。人要站得牢才能走得稳,投机取巧走捷径或许在一时能得到好处,但是因为没有厚实的基础,脚步太过轻快,导致的结果只会是在长途跋涉中落后于别人。作为一个渴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我们的眼光永远看向前方,但是前进的道路却在我们脚下,只有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走得更远。
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很少,绝对愚笨的人也不多,一般都具有普通的能力与智商。但是,为什么许多人都无法取得成功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于投机取巧,用小聪明来替代所必须付出的心血,不愿意付出与成功相应的努力。人们都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可是一旦摊上自己做事,马上就又回复到“投机取巧”的“捷径”上来了。
投机取巧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会令人退化,只有勤奋踏实地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乐趣。成功者的秘诀就在于他们能够摒弃“投机取巧”的坏习惯,无视那些小聪明,用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下一站成功
滚滚人潮中,最容易迷失的就是自己。这并不是说找不到了回家的路,而是你穿着和别人一样的衣服,迈着和别人同样大小的步子,在同一条路线上,用两种表情走来走去,走来走去……
易卜生曾经说过:“倘若你把整个世界弄到手,却丢了‘自我’,那就等于把王冠扣在苦笑着的骷髅上。”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迷失自我。一旦在盲从中失去了自我,无论如何是换不来幸福的。
在这里所说的迷失自我,换种说法叫从众效应。它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对于这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随大流”、“无主见”。在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时候,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人云亦云;多数人做什么、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什么、怎么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你骑着自行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红灯亮着,尽管你清楚地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是你发觉周围的骑车人都没有停车,而是对红灯视而不见往前闯,于是你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要不过后肯定骂自己几千几万句“傻子”。
比如,你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获得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新想法。当你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位同事,那位同事说:“你错了!”你又告诉第二位同事,第二位同事还是说:“你错了!”于是,你告诉自己:“大家都认为我是错的,看来我的确是错了。”
再比如,你与朋友们上街购物,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来拣去,你选中了一件自己喜欢的首饰,但朋友们普遍认为这件首饰不怎么好,不怎么适合你,而且太贵等等,罗列了一大堆意见。迫于多数人这种“无形的意见压力”,你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典型的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这些都是丢失了自我的盲从。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广告:你买我买大家买。一片轰轰烈烈。既然“大家”都买了,如果我还不动手,岂不是要与时尚脱钩了?殊不知,正是这一味盲目地从众,却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判断力和创造力。曾听到过这样一种论断:“一项新事业,在10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5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为时太晚了。”一个缺乏主见和个性的人注定不会获得多么惊人的成功,至多随大流地获得一些小利益罢了。
牛津大学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也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培养绵羊,而是培养有高度个性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这些选择的出现,证实了人要以他独特的标志开始耕耘属于自己的人生。
盲从,还会引发一个人敢不敢重用自己的问题,它的答案对大众、对权威的挑战性活动、对一个人的事业起决定作用,而智力的高低、学业的优劣仅在其次。为什么有些在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反而不如成绩中等的学生更有建树?原因往往是前者不如后者能更好地重用自己。他们在社会上丢失了方向,混入人际,迷失了自己。
敢于重用自己,终究必有大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大有越开发越丰富之势,敢于重用自己的人,总是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去完成其高远的目标,虽然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挫折和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和顺利中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每一次的挫折和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所以他终必有大成。
也许成功就是在这样与人们开着玩笑,它挑选特立独行者,是欣赏他们敢与天公试比高的勇敢精神和不随风乱晃的硬骨头吧。
细节之美
人们常说“魔鬼藏于细节”。而事实上,全心全意喜欢与这个“魔鬼”共同生活的人,往往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浓郁诱人的魅力和典雅圣洁的光辉,如同那一朵选择白雪来点缀自己高雅美丽的幽蓝色的雪莲。
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也是只说了五个字:“成功在于细节。”他反复地强调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无论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在上面花费了多少心思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就因为瑕疵的存在。老子也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同样告诉我们细节的重要用途。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神话般的真理。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在当今社会,关注细节始终被反复强调,但是由于长久以来“抓大事,放小事”的做法,让许多人忽略了细节的重要性,养成了只关注大事,而忽略细节的坏习惯。甚至更多人对小事、对细节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抓住一些主要问题,这些细枝末节都没有必要计较。
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时候,恰恰是看似与结果毫无关系的细节,决定了事物的成败。我们可以将细节比喻成精密仪器上的一个细微的零部件,虽然只是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这个“零部件”出错,那就意味着全盘皆输。
在日本,河豚加工程序是十分严格的,一名上岗的河豚厨师至少要接受两年的严格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领取执照,开张营业。在实际操作中,每条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经过30道工序,一个熟练厨师也要花20分钟才能完成。但在中国,加工河豚就跟做其他海鲜一样,加工过程随随便便,烹饪过程也没有经过太多的工序,其后果可想而知。
我国前些年澳星发射失败就是细节问题: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正是这一点点铝物质导致澳星爆炸。
国际名牌POLO皮包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格,20多年立于不败之地。
微软公司投入几十亿美元来改进开发每一个新版本,就是要确保多方面细节上的优势,不给竞争者以可乘之机。只要保证产品在一比一的竞争中能够获胜,那么整个市场绝对优势就形成了,因而对于细节的改进是非常合算的。
著名的瑞士Swatch手表的目标就是在手表的每一个细微处展现自己的精致、时尚、艺术、人性。此外,随着季节变化,Swatch不断地变化着主题。针盘、时针、分针、表带、扣环……无一不是Swatch的创意源泉。它力图在手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每一个意念都得到最完美的阐释。Swatch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拥护,其每一款图像、色彩,在每一个细微处,都暗含年轻与个性的密码,或许这就是它风靡市场的原因。
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修养,细节是一种艺术,细节更是一种实力和领导力的体现。
或许细节的竞争从来不会叱咤风云,也不会立竿见影,但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的关爱、丝丝入扣的服务,都将铸就细节之美,体现细节的无穷魅力。重视细节的完美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
说谎者的伎俩
由于你的善良,你上当了;由于你的无知,你受骗了;由于你的轻信,你翻船了……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骗子,他们以骗为生并且技艺娴熟,对此,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但不管何时你都要做到严守自己,不要被行骗者的外表所迷惑。
一天下午,道森先生正在办公室工作,门铃响了起来。他那只漂亮的大麦平犬像往常一样热情吠叫起来,直冲向前门。
道森先生从楼梯顶部望过去,还以为是他的外孙来了。打开门,眼前站着一位窈窕淑女,有一头映得人眼睛疼的金发。
她笑容可掬、极为热情地告诉道森先生说,她是应他隔壁邻居的建议来的。她介绍自己是某慈善机构的代表,来推销儿童杂志的,以赢得去伦敦的旅游。她说,大家购买的杂志,将由慈善机构捐赠给儿童医院。还说,现在每个家庭的杂志多得看不完,不如为医院里的孩子们做点好事。
道森先生请她进屋解释一下她的用意。坦率地说,杂志的种类太多了,她真说不上哪些杂志适合孩子们阅读。于是他问她,所出售的杂志在内容上是否关注伦理道德,并以信仰为根基。她向道森先生保证说,这些杂志是经过仔细挑选的,绝对符合他所说的标准,并分类提供给孩子们。
道森先生觉得价格有点高,但由于是在做好事,就表示同意了。那个女孩子正在纸上登记的时候,他的妻子回来了。幸而,她不像道森先生那样轻信人言,便开始询问她一些问题。女孩解释说自己是某某的女儿,某某是他们隔壁邻居的朋友,隔壁邻居因为知道他们爱孩子,所以建议她过来。妻子又问了她几个问题,然后说“可以”,就在支票上签了字。随后,凭借着“女人的直觉”,妻子觉得这件事有点不对劲,就给隔壁邻居打去电话。邻居对她说,那位女孩子曾声称是他们派她去他们家的。这下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这还算是轻的,还好损失不多。
一般人都会从经验得知,人要是在一件事情上说谎,就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说谎,这不是什么值得快乐的好事情。
事后道森先生说,他真希望能有机会再见到那女孩,告诉她,她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她永远不会在欺骗、说谎、误导和盗窃中得到安宁,也不可能获得长久的成功。他会警告她,一次行骗会引发多次行骗,她必须时时处处提防,而且不利于在声誉良好的机构里立足。他还会正告她,这样的生活方式,她将无法得到美满幸福的婚姻。
虽然被骗后大多人的结局都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但是,被骗一次就得长个记性,提醒自己要谨慎起来,一个人外表漂亮、说话得体,并不能证明他的人品就好,应当根据他的人品判断某件事情的可信度。而对人品的了解,是需要时间的。最后一句话:不要轻信任何人。
勤的本质
勤劳是最朴素的美德,而惟有脚踏实地才能使之正确地开启成功的大门。
比尔·盖茨说:“你能够使成功成为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你能够使昨日的理想成为今天的现实。但是,靠愿望和祈祷是不行的,必须动手去做才能让你的理想实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的家庭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寐以求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为达到这个理想而做了些什么呢?她什么也没做,而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哪位台长发现邀请她去加盟,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人,相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艾拉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艾拉并没有白白地等待机会出现。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不得不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一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主持人。
艾拉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雪都没有关系,她只是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艾拉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5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艾拉的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她们的分歧点就在于,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期望时来运转,然而,时间并不愿意给这位期盼能够不劳而获者带来点什么。而艾拉则是采取行动。首先,她充实了自己;然后,在北达科他州受到了训练;接着,在洛杉矶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就这样,她脚踏实地,在付出了时间和心血后,终于得到自己人生的成功。原本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惜当我们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总是显得异常的艰难。可是成功绝对不是“等”出来的,能招唤出它的使者,叫做勤,希望不要放弃上天赐予你的忠实仆人。
赞美与拍马屁
赞美无疑是一种动听的语言。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言不由衷,就变成了拍马屁。这是人际关系中危险的开始。它既会降低你在他人眼中的品德修养水平,又会让你丧失许多结交朋友和成功的机会,是个挺有杀伤力的东西。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伊斯曼,准备捐赠巨款在罗切斯特建造一座音乐堂、一座纪念馆和一座戏院。为了承接这批建筑物内的座椅制造,许多制造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是,找伊斯曼谈的商人们无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一无所获。
此时,“优美座位公司”的经理亚当森前来会见伊斯曼,希望能够得到这笔价值9万美元的生意。
亚当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后,看见伊斯曼正埋头于桌子上的一堆文件,于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仔细地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来了。
过了一会儿,伊斯曼抬起头来,发现了亚当森,便问道:“请问来这里有何贵干?”
这时,亚当森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谈生意,而是说:“伊斯曼先生,在我等您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了您的这间办公室。我本人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修,但从来没见过装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伊斯曼回答说:“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记了的事情。真的吗?这间办公室是我亲自设计的,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喜欢极了。但是后来一忙,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机会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房间。现在看起来,它也确实棒极了。”
亚当森走到墙边,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说:“我想这是英国橡木,是不是?意大利橡木的质地不是这样的。”
“是的。”伊斯曼高兴得站起身来回答说:“那是从英国进口的橡木,是我的一位专门研究室内装饰的朋友专程去英国为我订的货。”
伊斯曼心绪极好,便带着亚当森仔细地参观起办公室来了,把办公室的所有的装饰一件一件地向亚当森作介绍,从木质谈到比例,又从比例谈到颜色,从手艺谈到价格,从室内装饰谈到购买趣事,然后又详细介绍了他的设计经过。这个时候,亚当森微笑着聆听,饶有兴趣。
直到亚当森告别的时候,俩人都未谈及生意。你想,这笔生意会落到谁的手里,是亚当森还是亚当森的竞争者?
亚当森不但得到了大批的订单,而且还和伊斯曼结下了终生的友谊。为什么伊斯曼把这笔大生意给了亚当森?这与亚当森的口才十分有关。如果他一进办公室就谈生意,十有八九会被赶出来的。
亚当森成功的诀窍是什么?说来很简单,就是他了解谈话的对象。他从伊斯曼的经历入手,赞扬他取得的成就,使伊斯曼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把他视为知己,而不是那些只想得到利益的经商者,这笔生意当然非亚当森莫属了。
在这里,你应该发现,亚当森对伊斯曼的办公室并非虚伪的奉承,而是站在专业的角度自然而然地发出由衷的赞美。这种高度真诚的欣赏态度,打动了伊斯曼。
在用称赞的方式谈话时,你一定要注意,否则只要稍不留神,就会变成他人眼中的“马屁精”了。
1.赞美要发自内心、诚恳,落落大方;
2.称赞要具体而不要抽象、笼统、云山雾罩;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得没谱,给个小鸡愣要夸成凤凰;
4.间接的称赞比直接的称赞效果好一些;
5.称赞的时机要选择得当,会看人脸色,收放自如;
6.称赞贵在自然,千万不要做作,否则让人恶心。
也许你掌握了上述几点,就能有感情真挚地发出由衷的赞美了!而你的“口舌之快”所带给你的好处,自是多多。
莫揭人伤疤
有人说话,牙尖齿利,吐出来的字句,像一把刀子似的直扎人心。也许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失,反而以自己的“直梗”性子引以为荣。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这种情况,对方本已十分尴尬,深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为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作,拿人家的失误来做取笑的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个人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远之。所以,不要故意渲染他人的失误。
有些事情,对方认为不能做,而你认为应该做;或者对于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他却又认为不该做,或做不了。这时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到他肩上。强人所难,是不礼貌、不明智的。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修养差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思,更为融洽。强人所难和不见机行事都是应当避免的。
你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话题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或必须仍由你支撑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这样,你的谈话才算得上是成功的。而成功的谈话则是你事业兴旺的开始。所以,你能让自己不去全身心地关注它吗?
热情的花儿请慢慢开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与人交往,讲究的是个日久见人心。如果你为了广交朋友而纵容自己的热情泛滥的话,无疑是给自己搭上个“虚伪”的幌子。费了劲,却适得其反,何苦来?
相信你我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和别人交往时,一旦别人对我们表现得热情过剩,超过了我们的心理底线,让人觉得鸡皮疙瘩从骨子里都冒出来的话,那么我们会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不仅对熟悉的人是如此,陌生人的交往更是如此。也许你会说,怎么,我待人热情有什么不好,干嘛要打击我呢?
过分热情的售货员,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他一定是想多赚我的钱,或者是这里的商品不好卖,所以才会如此热情地向我介绍、推销的。”所以那些懂得销售技巧的人,都是十分善于把握分寸的人——既不冷漠淡然,也不过分热情。否则的话,就一定会遭到顾客的拒绝。
这不是打击,而是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如果你想受到别人的欢迎,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分热情。这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纳你。
在与人交往中,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容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以及交往程度深浅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如在公共场合中,即使熟人、亲人相见,也不要旁若无人地纵情说笑,过度的亲昵举动则更显得你缺乏教养。
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从而让人产生怀疑和误解的缘故。虽然说热情是人际交往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温度超过了正常值,也会导致焚毁人际关系的悲剧发生。
在社交场合中,有的人怕受冷落,便想急于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就对人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好像与对方已经认识了很久似的,无话不谈,没话找话。
这种人常被人称为“自来熟”,而他们的这种表现,换来的常常是与自己所想要的完全相反的结果。付出和所得不对等,经常使他们陷入痛苦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循序渐进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到一定的“火候”,人们之间的感情就不可能变深厚。
与人交往,不可刚一见面就表现得仿佛相交多年似的,更不要说话口无遮拦,太过随意。这种人际关系往往会滋生“揠苗助长”的倾向,常常会导致彼此的关系早早夭折,迅速“死亡”。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人们之间的感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深厚。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你要想让人家见了面就信任你,喜欢你,那就是让别人拿自己的感情去赌博,谁肯呢!
低头的哲理
若在未发迹之时,在人屋檐下,定要低头。否则不但会撞破脑袋,还会让人家怪你脏了地板,把你赶出来。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是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的道理。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很讨人嫌。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是明哲保身的“心机”。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极其罕见,以“非我族类”,何入我门的排斥观点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
“一定要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酒色,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偏偏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无论身在何处,都想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王者风范,结果不是自取其辱就是两败俱伤。你实在该学学刘备,在匹夫吕布嚣张时暂且耐一耐,早晚还不是把他收拾了?不必在意这一时。
与同事友好相处
同事在你生活中饰演左膀右臂的时候比饰演不共戴天的仇敌的时候要多得多。只要你擅长于经营,他们只会变成送你上青云的好风!所以,记得,收敛你太酷的个性,与同事友好相处吧。
一个人即使为了自己的人际做出了很多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同别人的冲突。只要人们之间发生交往,就会或多或少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克服它。
发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
1.观点不同
这是人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见于领导成员之间,也经常发生在学术界。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人们之间便相互产生矛盾和隔阂,进而导致双方互存偏见,相互攻击,以至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2.没有共同的志趣
这类冲突多发生在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爱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甲所崇尚的东西乙未必就崇尚,乙所追求的东西甲可能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志趣完全相同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不同的人是难以建立密切的联系的。
3.性格不和
性格、气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例如一个急性子人,会看不惯一个慢性子人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一个慢性子人,又会抱怨一个急性子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总之,这两种人常常互相不能理解和谅解,结果便产生一些矛盾。
4.产生误会
人和人相处,即使主观上不想发生摩擦,但仍然难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有些误会甚至还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
5.发生纠纷
生活中有些冲突是隐性的,比如志趣不同的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未必就公开化,但是也有不少矛盾是会激化的。例如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两个陌生人之间,都往往会因一点小矛盾而发生显性的冲突,轻则产生口角,重则拳脚相加,以致于发展到结怨结仇。
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诸如狭隘自私、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造成的。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进行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别人都是错的。
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必然会对各自的事业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使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那么,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如何才能防止同别人产生冲突呢?
1.要胸怀宽广,高瞻远瞩,凡事善于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2.要注意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化解各种矛盾,防患于未然,减少或完全消除大家之间的隔阂。
3.以理解的眼光看别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志趣,我们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
4.宽容别人的过错,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内谁都有缺点,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也希望别人原谅自己的过失一样。
5.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记住“水至清则无鱼”。对别人要求过高就会曲高和寡,对别人太苛刻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没有人同你共事。
6.除非是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不要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装糊涂。绝不应简单问题复杂化,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却非要弄个水落石出,论出个谁是谁非,那只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7.冤家宜解不宜结,即使有了矛盾,也应开诚布公,想方设法寻求理解和沟通,就事论事,不要把矛盾扩大,要勇于作自我批评,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别人的理解。
总之,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
舍得为别人“下功夫。”
“通晓事理”有的时候会变成“圆滑世故”。也许明白得太多,太讲究“礼尚往来”,所以人家央你的事情,你也就三个字“拿利来”予以回应。殊不知,这种狡黠的习惯是不好的。做人,还是要厚道,因为成功也喜欢这类敦厚温和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朋友,但在他们两个人当中,有些东西却显得很不平衡。
在打仗的时候,管仲躲在后边,鲍叔牙为他解脱说是因为家中有年迈的老母亲,并非贪生怕死。做生意时,管仲多分钱,鲍叔牙体谅他是因为家中生活贫困。而当齐桓公要杀管仲的时候,鲍叔牙则力陈他的种种优点。管仲成了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但这其中鲍叔牙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
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鲍叔牙对管仲的付出无疑要比管仲对鲍叔牙付出得多,那这样鲍叔牙岂不是亏了吗?他怎么就没有为此耿耿于怀,反而还多次为管仲说好话呢?
这是因为鲍叔牙懂得与人、与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那就是谅解,是将心比心,而不是拿自己的付出来要求对方的回报。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实在太少了。许多人都要拿自己的付出来要求对方的回报,甚至是在自己不付出的时候。而且这种回报等值的还不满足,还想着要有更多的回报。
这是由社会的某些现实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人与人的交往都演变成了一种交易,而人也是在利用别人的同时被别人利用着。这就注定使人形成一种观念和意识:我付出就一定要有获得,否则绝对不会付出。每个人都不想自己吃一点点小亏。
其实,吃一点小亏又如何呢?尤其是与自己熟悉的人之间。丁是丁,卯是卯,分毫必争,这样只会加速彼此关系瓦解的速度。
让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开阔一点,时常为同事或朋友做一点付出,不仅会使你自己的心胸变得宽阔,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与猜疑,同时,还会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说你这个人比较大气,有人缘,在与人交往中,人们当然会选择比较宽容的人。这样,你的好人缘岂不是就建立起来了?与人交往办事不也会变得方便、顺利很多吗?
与人交往,固然也存在着交易、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这一方面。但排除掉这些,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依托和安慰。这时候,你还要算计付出与获得之间是否守恒吗?
交真心的朋友,不是做生意,更不是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或是放到秤盘上称一下,到底多少钱一斤,值不值得花时间与精力同对方交往下去。如果人变成这样,不仅卑俗而且悲哀了。
有很多人缘好,并且最后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曾吃过不少亏。他们是在吃过了亏以后,才逐渐有了好的人缘、成功的事业的。也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当初吃得起亏,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谁都不是冷血动物,即使他的心肠再硬再黑,他也会有温情的那一面,对于你的付出,他也会心存不安,他心存不安,就会寻求报答。他之所以有这种行为,是在你的感召之下形成的。如果你能这样去感召你周围所有的人,那么你所拥有的就不仅仅只是好人缘了,而是做人的信条。你会受到他人的尊敬、爱戴,他人都会以你为核心,团结在你的周围,那时候,你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呢?
有一种决定让人抱憾终生
你在失意后万分沮丧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做什么重大决定。因为沮丧的心情让你的智商情商全部下降到白痴状态。这样的决定,往往会让人抱憾终生。
一个人在精神上受了极大的打击而感到沮丧时,需要暂时的安慰。在这个时候,他往往无心思考其他任何问题。当女人遭受了极大痛苦后,她竟会决定去嫁给自己并不真心爱着的男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男人有时竟然会因为事业遭受暂时的挫折而宣告破产,但实际上只要他们继续努力下去,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有很多人在面临着巨大的痛苦和打击时,他们竟会想到自杀。虽然他们明明知道,所受的痛苦是暂时的,以后必然能从中解脱出来。但他们还是沉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当人们的身体或心灵承受着极大痛苦时,他们往往就失掉了正确的见解,也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希望彻底破灭、精神极度沮丧的时候,要做一个乐观者,仍然能够善用理智。这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地考验一个人的意志。
那么,什么时候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究竟是否有真实的才干呢?当一个人事业不如意,朋友们都劝他放弃这项工作,说他在做着注定无法成功的事情,说他是多么愚蠢时,而他仍然抱着坚毅的精神,努力地工作着,这才最能显出他的真实才干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见一些上了年龄的人说这样的话:“倘使我一开始就努力,即便遇到挫折,但仍旧照着我的志向去做,恐怕已经颇有成就了。”许多人都是在壮志未酬和悔恨中度过自己的晚年的,这种悔不当初的懊丧,都是由于他们年轻时立志不坚,一受挫折便终止了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不管前途是怎样黑暗,心中是怎样愁闷,你总要等待忧郁过去之后,才决定你在重大事件上的步骤与做法。对于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有最清醒的头脑和最佳的判断力。在悲观的时候,千万不要解决有关自己一生转折的问题,这种重要的问题总要在身心最快乐、头脑最冷静的时候去决断。
头脑中一片混乱、深感绝望的时候,乃是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因为这时人最易作出错误的判断、荒谬的计划。如果有什么事情要计划、要决断,一定要等头脑清醒、心神镇静的时候。
如果处在恐慌或失望中,人就不会有精辟的见解,就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因为健全的判断,基于健全的思想;而健全的思想,又基于清楚的头脑、愉快的心情。因此,忧虑、沮丧时千万不要作出决断。
一定要等到自己头脑清醒、思想健康、精神愉悦的状态下再来计划一切。人在感到沮丧的时候,精神便会分散,无法集中起来,态度上的镇静、精神上的乐观和心智上的理性是消除沮丧、进行健全思考的前提。
现实中因冲动、沮丧、慌乱而作出遗恨终生之事的人不在少数,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冲动是魔鬼”我们真应该感谢总结出这句大实话的人。
口头禅杀死你
口头禅太多,无疑是件大煞风景的事。就像一件木器上雕满了花式,不仅让人看得头晕目眩,而且轻轻一碰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有一点小毛病、小习惯,并且自己是觉察不到的,可是,如果有人将你的毛病指出来,你可要下决心去改掉了,因为它已经开始威胁你的交际了。
职场是一个施展口才的地方,我们讲话或讲演是少不了的,有时还会发表一些建议,这时你的语言一定要精炼、准确、优美,绝不能冗长、唠叨、逻辑性不强。
有的演讲者老带口头禅,诸如“啊”、“是吧”、“怎么样”、“那么”等等。演讲要讲效用,口头禅成堆,“啊啊”连篇,让人听了也为他感到难受,只有起消极作用。
口头语表现又有三种:一是句首的发语词多。如:“我吧……”“反正……”“我说……”“这个嘛……”“就是说……”等等;二是中间的感叹词多。如“啊……”“嗯……”“哟……”“好啊……”等;三是句末的收尾词多,如“对!对!”“是吧?”“好极了!”“啊!”等等,这些都是语病,不仅没有带来信息,反而使听众讨厌。
还有人在演讲时任意重复。比如:“我说啊、我说啊”,“我的意思是说、我的意思是说”,这是句子的无效重复。与那种“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有意反复不同,后者有积极修辞的意义,前者无实际语言意义,没有提供给对方(听众)任何信息。如:有一位领导在演讲时,任意重复“哼、啊”之类的语气词:“今天吗,我们——啊,开个大会——啊!要说的——哼,只有三点——哼。”这样重复,割断了词或句的连贯性,破坏了语言的一般规范,造成了不良的演讲效果。
有的演讲者,板着面孔,拿着训人的腔调,结果是“出口千言,离题万里”。重复唠叨,听众讥为“车轱辘话”,每当听到这种演讲,听众无不蹙额锁眉,明是听讲,实是受罪。
重复唠叨的人无疑是令人反感的,因此,演讲者应克服这一点。如何克服这种弊端呢?首先要找到病根。重复唠叨毛病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是思想贫乏,头脑空虚,因为没有实在的东西,于是就把一些人所共知的思想反复搬弄。有的是因为语汇贫乏,无论表示简单或复杂的思想,其词汇量都不够用,所以就重复使用那些旧词。有的人因为思维混乱,前面已经说过了,后面又一遍一遍地重复。还有的是由于低估听众的理解力,讲出以后,生怕听众不懂,于是就反复地交代,反复强调,好似助人理解,其实使人腻味。其次要端正演讲动机。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时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了,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必须禁绝废话。再次,演讲者要突出主题,理清思路,“立主干,去枝蔓”,要认真提炼思想和语言,注意加强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养成说话精炼、简洁的良好习惯。
为了避免演讲唠叨,演说者还应避免讲客套话。演说者说些毫无意义的客套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演说气势。对比那些气势博大,节奏感强,咄咄逼人的演说,听众再听那“哼,讲得不好,啊,请大家多包涵”之类陈腐的客套话,觉得是多么虚伪啊!难怪听众反感,甚至会导致走动声、口哨声、鼓倒掌声了。
最有效的夸奖
夸奖是需要技巧的一项活动,在他人面前把他夸得天花乱坠不是尊敬,而是一种奉承拍马,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不可能看不出来。最有效的夸奖是在背后悄悄进行,这才是“彼时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
罗斯福的一个副官,名叫布德,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有益的见解: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
在人背后颂扬人,这个方法,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也最有效果的了。布德本人正是通过这种技巧来取得信任的。
有一群罗斯福的追随者,觉得罗斯福好像从来不会犯错。布德称他们为“疯狂的摇尾者”。那种人嘴里永远不断地说着“真令人敬佩”、“这还不值得惊讶吗”、“多超凡出众呀”这一类的话。
布德十分钦佩罗斯福,但是他绝不当面用很做作的方式来恭维罗斯福。然而却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获得罗斯福的信任。
当然,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到你找到他所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
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非常悦耳呢?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赞语。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要拉拢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他便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赞扬这个部属,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以后,一定会把他所说的话传给那个部属。
恭维话还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
无论如何,人总是喜欢别人夸赞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夸赞别人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诚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误解,并产生不快的感觉。
俗话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缺点,而没有长处。找出对方的优点与之相处,一定能得到很完美的结果,也就是说,多多夸奖对方的优点,这样做了之后,你可以多得一个朋友,同时增加你的机会,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背后夸奖别人绝对是很重要的技巧,它直接参与着受夸者对你的评价和定位。所以,你现在马上要学会它。
其实你并不聪明
一个人越了解自己,越是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就像坐在云朵上面,骄傲的人会盲目地高估自己,于是拼了命地往更高的云朵爬去,结果,他就会跌得比别人要重,甚至存在再也回不到天上的可能。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事事都爱出头,事事总想压过别人,最后,一切都被搞得一团糟。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僵持不下的场面,说到底,这不过是由于双方都觉得自己说得对、做得对,而对对方不满意,并且都不让步,不愿去迎合对方。从一开始就进入对立状态,争得剑拔弩张,分明是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不拼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哪里还有余地沟通。
其实你要明白,一山还比一山高。人不可自视过高,必须懂得谦虚为怀的道理。因为一个人若是高傲自大,自然心中狂妄,不屑他人作为,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尽管金玉良言也听不进去,真理事实也看不到了。这是自己遮住了眼,捂住了耳。只要是人,总会有弱点的,又怎可骄满自大,而阻碍自己与他人交流、切磋学问的通道呢?骄傲对自己来说,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实在是不明智的。
有一个汉子,有一天扛着一根长竹竿进城去办事。他兴冲冲地赶到城门口,先把竹竿竖着拿,结果上下两头顶着城墙进不去,想了想又横着拿,左右两边又顶着城门,还是进不去。汉子急了,气喘吁吁抓耳挠腮地想了老半天,不知如何才能拿着竹竿进城。正在此时,有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慢慢踱来,见此状况便热心地对汉子说:“鄙人不是圣人,然所经历过的事颇不少,像这点小事倒还知道怎么办,我教你怎么办吧,你何不取一锯将其从中间锯断之后再进城呢?”汉子恍然大悟,笑嘻嘻地借了一把锯“刷刷”就给锯断了,对老者左揖右谢,欢欢喜喜地拿着锯断的竹竿进了城门。
这位汉子固然十分愚蠢,只知横拿竖拿竹竿,不知还可以直着拿竹竿进城,可是那位老者则更为可笑,虽然自己谦称“非圣人”,但又说“经历的事不少”,显示其见多识广,完完全全可以教这个蠢材如何拿竹竿进城,可是他教人的却是更愚蠢的办法——“取锯中截而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或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难受。因为不对人指指点点,自我的“博学”、“经验”就难以显现于人们面前,就难以赢得其他人的赞美和敬佩。
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拼命地超越他,挤压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得些朋友,必须得做出点小小的牺牲——那就是让朋友超越你,跑在你的前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想当重要人物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别人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超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却嫉恨在心。
做人不要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于是就认为别人只是愚蠢的小傻瓜。在说话办事时,自视清高的人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迟早会自食其恶果。恃才傲物放在心中尚还可以,如果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就会招来一些祸端。何况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只是沉浸在自我满足中罢了。
别人私事你不问
喜欢追问人家私事的人无异于鼹鼠在打洞,在掘开了别人的秘密的时候将自己也暴露了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喜欢多管闲事,包括你、我,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哪怕是关于猫儿的也喜欢追问到底;有时可能是基于善意的关怀,但大多数时侯还是抱着一种恶意的心态的,比如幸灾乐祸,比如欲传播小道消息等等。但是,大多数时候却也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实,适当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蜚短流长,以贩卖别人隐私为乐也确实令人厌恶。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
人到了一定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大家的“饭后余资”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会被问道:“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被问多了、问烦了,兰先生的答案一律是——“2008吧!我大概就会结婚。”
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态度,其实他们自己的婚姻也未必就好到哪里去。然而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害得兰先生父母真的问他,儿啊,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
最近问他“怎么还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他烦了,只好回答他们:“因为我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
“你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那跟你不结婚有什么关系?”
他说:“是啊,那我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
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爱管闲事,管人家爱不爱结婚呢?
系里的学生对主任还没结婚,也颇为关心,虽然他们不敢直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