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仁德法师
11138300000001

第1章 序

林心源

1999年盛夏的一个晚上,在与复彩的一次通话中得知他正在写一位大和尚的传记。我知道,他所说的大和尚就是佛教圣地九华山的仁德法师。因为在此之前,我曾拜读过《甘露》杂志上的连载,对其中的一些篇章还是记忆犹新的。尤其是“终南苦行”这一章,据说有居士将这一章翻印了上万份广为散发。对于信徒们来说,他们所推崇的当然是那些关于信仰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他们尊敬的大德高僧超拔世俗的修行业绩。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能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当然就不仅仅是这些了。

我曾在同复彩的一次对话中表达了我对“终南苦行”这一章的意见,我认为,这是一篇很精彩的短篇小说。复彩是从写小说而进入到文学阵地,进而又涉猎到佛学的领域的。他的写作,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都必然会带有他特有的叙事风格。“终南苦行”写了一个一心追求所谓“开悟”的年轻僧人的一段人生历程。他为了寻求那种迷人的“开悟”境界,来到一个绝无人烟的山洞里,进行了长达七天七夜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而且是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在此期间,有自然界中诸如毒蛇猛兽之类的不断侵扰,有来自他内心的种种与生俱来的人性与佛性的对抗。作为一个“小说”,其风格明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但对于一个心存高远的僧人来说,那似乎是一种必然而真实的过程,是他人生路上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当他终于走出隔绝了一周的山洞,当他再次看到山下那片葱茏的村庄和金黄色的稻田时,他似乎真的“开悟”了,那就是:走过去,走近那片村庄,走近那些人群。这看似与他的初衷完全相反的结局,从艺术的角度,实在有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对于一个大乘佛教的僧人来说,则是他僧伽生活中的一次巨大的人生转折。这就是复彩为我们塑造的又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出世,是一种人生追求;而从出世再到入世,则是一种更为高拔的人生境界。我想,这也是复彩为我们开拓的一片只有他才能领悟到的艺术境地。

复彩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佛学的研究者,在对佛教文学的创作方面,他的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他用饱蘸文学奇幻色彩的笔墨,去写一个在现实世界中艰难探求的僧人,这就使这部作品带有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作品的感人之处,也正在于此。作品中的主人翁,虽然其主线并不脱离一位真实的人物,但事实上他是复彩心目中又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作者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写出了他自己的某种理想和追求,抑或就是他对佛学的某种属于他的理解。我想,这是复彩在传记文学方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探索,也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仁德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然而,恰恰是在这种看似平淡的人物和事件的演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特人物那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看到人性在法则(我们现在常说的所谓“道德的底线”)的制约下那种坚韧的抗争。于是,一个复杂而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出现了,而随着这一人物一系列悲剧事件的形成,我们也看到了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中国佛教毕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其演进中的每一声呼息,每一个插曲,都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映现了中国社会这一巨大肌体的生理流动和成长阅历。

我们一直苦于无法深入到佛门中那些艰深而缜密的佛教教义中去,因为佛教是需要实修实证的,我们也许只能永远站在门外去雾里看花,正如复彩在后记中所说:“一个站在门外谈禅论佛的高手,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学舌的鹦鹉。”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独特的哲学思辨方式,佛教中所张扬的那种高拔的人生境界,以及佛教中一些大德高僧不息的追求精神,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所必须弘扬的,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困惑而迷惘的精神境界中的人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而难能可贵的是,作家与学者兼于一身的复彩在为人们提供愉悦的文学欣赏的同时,能使我们这些佛学的门外人透过鲜活而形象的文字,掀开深奥而神秘的佛教面纱,从中获得较多的佛学修养,领略更多的禅悦。

应复彩的盛情,我在粗略地读完复彩即将出版的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的样稿之后,匆匆地写下以上的文字,聊以为序。打住!

二000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