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海洋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11137700000020

第20章

微体古生物法是古海洋学最主要的研究手段。有孔虫、放射虫、硅藻、颗石藻等微体或超微体生物的生活,主要受海水深度、温度、盐度、浊度、营养盐以及水体运动等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控制。这些要素变化的信息便记录在生物个体、生物组合、分异度等特征上,因此海洋生物是海洋环境的灵敏标志。不同生物对其生活环境有一定选择性,如放射虫多见于赤道海域;硅藻多产于高纬度海区;窄温性有孔虫,有的适应于温水,如截锥圆辐虫;有的适应于冷水,如厚壁新方球虫。根据生物分布还可以推断古海岸线的位置,从底栖有孔虫的居住带和生物分异度可推断古水深;微体生物化石组合和延伸方向大体指明水团和海流流向;窄盐性动植物化石可作为判断海水盐度的指标,等等。

卫星发现大洋“中尺度涡”

1973年,美国“天空实验室”卫星首先拍摄到了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水流中的大涡流。这个大涡流纵横60~80千米。同时,这个涡旋的海水运动方式也很有特点,冷的海水从100多米深处向上涌升,将海底许多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于是,在这个大涡流的海域中形成一个很好的渔场。“天空实验室”在其他海域也发现了类似的涡旋。例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一带、非洲东岸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地附近海域,以及在印度洋西北地区、南中国海海域,都能见到这种涡流。

在世界各大洋中,到处都有这种涡流的存在,完全没有这种涡流的海域是很难找到的。这些涡流的厚薄、大小不一,旋转的方向,有左有右,涡流中心区的海水温度,有冷有热。总之,大洋中的涡流形形色色,各式各样。这许许多多的涡流,直径从几十千米到数百千米,存在的时间,短的几十天,长的在半年以上。它们与海洋中大而稳定的环流相比,是个局部,并不显眼;但是,它与人们用肉眼看得见的近海水旋涡相比,就显得非常之大了。所以,人们称这种涡流为“中尺度涡”。大洋中尺度涡的发现是近几十年对大洋环流认识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它改变了人们对海流的传统看法。

中尺度涡的发现,使传统的大洋海流理论受到挑战。大量“中尺度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大洋里决不只是几个简单的环流,弱流区也不是想像的那样平静。这就是说,大洋环流的结构可能更复杂。而且,人们还发现,充斥于海洋中的这许许多多的涡流,与大洋环流之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忽视涡对环流的影响。假如这些涡流也像大气中那样由斜压不稳定因素引起,则大洋环流有可能由中尺度涡所维持。这就从根本上修正了风生环流的观点。

无震海岭

无震海岭指地震活动甚少的海底山系。又称不活动海岭。地形起伏不大,两坡较陡,顶面较平坦,绵延700~5000千米,宽250~400千米,高出洋盆2000~4000米,常有局部露出水面而成为大洋岛屿的,如夏威夷群岛。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内部,没有裂谷和转换断层。岩石种类较多,有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及其他碱性岩类、中性岩和酸性岩等。地壳较周围洋盆厚得多,有的可达20千米。有些花岗岩质的无震海岭,可能是古陆的残余部分。成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由地壳断块垂直运动而形成的;有人认为是由海底火山沿裂隙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美国人W.J.摩根依据无震海岭的地质年龄沿一定方向递增的现象,提出“热点说”,认为热点处的火山活动源地固定在地幔深处,当板块移动至热点之上时,随着热点处的岩浆喷发而形成火山,从而发育了无震海岭。

无脊椎动物发声

无脊椎动物的某些发声可能和繁殖有关,或作为警告的信号。

发声最多的是甲壳类,如蟹类和虾类等。这类动物通常用钳和触角之类,撞击和摩擦发出劈啪声、喀哒声或锉磨声。有些亚热带的虾有一个特别大的螯,用以发声。这种噪声,大部分是无脊椎动物在进食和运动中发出的,噪声频谱介于20赫到20千赫之间。在这些动物群集的温暖海区,噪声很大,在10~20千赫范围内,可能比2级海况下的海洋噪声大45分贝之多。软体动物中,贝类在它们的壳开合时发出碰撞声;乌贼和章鱼在用坚硬的嘴进食时发出锉磨声,在喷水向前推进时发出砰砰声;藤壶和海胆在移动时也会发出喀哒声。

万山群岛——天然屏障

万山群岛由100多个岛屿组成,北起虎门,南至蚊尾洲,西起大襟岛,东至担杆岛。位于珠江口,守卫着我国华南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是珠江口的天然屏障,在保卫我国华南地区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湾流

湾流是世界海洋里的着名暖流,它从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开始,横跨大西洋,流向寒冷的北极。它由大西洋中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中越过赤道的北分支汇合而成。墨西哥湾是个巨大的温热“蓄水库”,湾内海水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成为一支强大的暖流。海流的流量很大,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淡水河川总流量的50多倍。专家们认为,如果从海流中仅提出4%的能量,就可获得大约10亿~20亿千瓦电,相当于一座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湾流的能量

湾流蕴含着巨大的热量,它所散发的热量,恐怕比全世界一年所用燃煤产生的热量还要多。由于它的到来,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土地每年享受着湾流带来的巨大热能。如果拿同纬度的加拿大东岸加以对照,差别更为明显: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可低到零下10℃,而同纬度的西北欧地区可高到10℃。

X

“西安娜”号

“西安娜”号是法国着名潜水专家雅克·伊夫·库斯托新研制的碟形深潜器。这艘新研制的潜水器设计新颖,技术性能好,在深潜活动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有宣德、永乐群岛等30多个岛、洲、礁、沙、滩等。在东北部宣德群岛中的永兴岛,面积约1.85平方千米,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珊瑚岛,也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在西南部的永乐群岛中,以珊瑚岛、甘泉岛、中建岛等比较有名,其中中建岛面积约1.5平方千米,为我国南海海防前哨。西沙群岛是香港、广州通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

细胞的出现

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它们是厌氧异氧的,也就是以周围环境的非生物合成的有机质为养料,逐步实现演化,但是,在原始海洋中,要由化学演化产生的有机质,在通常情况下,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在异氧生物缺乏必要养料的条件下,是很难发展下去的。于是,原核生物演化出具有叶绿素的蓝藻,形成自氧生物。1952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实验室里,令人信服地验证了前面的推论,为真核细胞的起源提供了证据。人们相信,这一推断必将会被更多的实验所证明。后来,前苏联的科学家、日本科学家,都在实验室内实现了由化学方法演化产生有机质的过程。

现代物理海洋学

现代物理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热状态、动力状态,以及物理特性的控制和世界各大洋边界的科学。或者说研究海洋物理特性、海洋水体的运动形式和过程,及其诸多因素与大气和海底有关因素变化的学科。因此,建立在这个范围内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观测,对于深入了解海洋水体的循环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在长期的实践中,为了了解海水的物理特征,形成了波浪动力学,以及潮汐、海流、地震、海啸等;海水热力学,以及瞬间海水运动现象,如上升流、涡流等。此外,海水光学、海洋声学、海洋气象学等方面的研究,都能为了解海水运动,提供依据。当然,从海洋物理学中衍生出来的海洋声学,为声纳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海洋气象学,为气象预报技术提供了依据,因为海洋对于世界天气和气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海洋气象学特别重视海水和大气层交界面,各种现象的相互作用影响和热量、水气交换的研究。

先驱投资者

先驱投资者是指在国际海底区域已经对海底金属结核资源勘查活动进行了至少3000万美元投资的国家或其控制下的法人和自然人,允许有资格成为先驱投资者的国家或实体,在海洋法公约生效前,按照有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可以向海底筹委会提出两块具有同等商业价值、面积各为15万平方千米的申请区。经审查后,海底筹委会将其中的一个区域(15万平方千米)分配给申请者作为开辟区,以便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另一块1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则指定为海底管理局的保留区。1987年海底筹委会在纽约先后审查批准了印度、法国、日本、前苏联四国勘探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矿区的申请。1991年3月又审查批准了中国作为先驱投资者登记国际海底矿区的申请,从而使我国在太平洋获得了1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勘探权。

Y

远望一号船

远望一号船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火箭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测量和控制任务。远望一号船于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船总长191米,船宽22.6米,船高38米,平均吃水7.5米,满载排水量21157吨。1978年正式组建,在27年的蹈海测天、追星揽箭的历程中,该船41次远涉重洋,海上作业近1500天,累计航程27万多海里,先后38次圆满地完成了卫星、飞船等国家级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远望二号船

船长192米,宽22.6米,高38.5米,满载排水量2.1万吨,最大行速20节,续航100天。远望二号船于1977年10月建成下水,

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承担我国航天飞行器的海上测量、控制、通信和打捞回收任务,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28年来,先后28次远涉重洋,安全航行近4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20圈),20次停靠国外港口,圆满完成了31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创下了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六个之最”、“四个首次”(执行任务型号最全、出海频率最高、海上连续测控时间最长、任务转换时间最短、停靠外港次数最多、总航程最远,首次承担国外卫星发射的海上测量任务、首次对卫星进行海上控制、首次成功使用姿章联控技术对卫星进行大调姿、首次停靠外港)等纪录。

远望三号船

远望三号船于1994年4月26日建成下水,1995年5月18日正式编入远望号船序列。船长180米,宽22.2米,最大高度37.8米,满载排水量1.7万吨,吃水深度8米,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续航能力1.8万海里。该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全船集中了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精华,汇集了我国当今船舶、机械、电子、气象、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立10年来,该船先后17次出海执行任务,总航程21.4万多海里,圆满完成了18次国家级卫星、飞船等飞行器的海上测控任务。1999年11月首过“好望角”,总航程达16多万海里,累计海上作业675天。

远望四号船

远望四号船是1998年8月由原“向阳红10号”改建而成的航天远洋测量船。船长156.2米,船宽20.6米,最大高度39米,满载排水量12700吨,吃水7.5米。船舶巡航速度18节,最大航速20节,海上自持力100天,续航力18000海里。船体采用B级冰区加强,任意一舱破损而不沉。主要担负卫星和飞船海上跟踪、遥测、通信和控制任务。六年来,该船八下太平洋,五征印度洋,九次完成飞船、卫星测控通信任务,累计航行8500余小时,总航程近12万海里。

勇士1号海渊

勇士1号海渊是高居榜首的海沟。最深处达11034米,位于马里亚纳海沟的南端。这个海渊是由前苏联的海洋测量船勇士号于1957年8月18日测得的,所以被称为“勇士1号”海渊。

勇士2号海渊

勇士2号海渊是世界第三深渊,最深处有10882米,是南半球最深的地方,位于汤加海沟中段。它也是前苏联海洋测量船勇士号发现的。

勇士3号海渊

勇士3号海渊在汤加海沟南方的克马德克海沟内,深达10047米,也是前苏联的勇士号船在1957年发现的,可称为世界第十大深渊。

约翰逊角海渊

约翰逊角海渊是世界第八深渊,深度为10497米,在菲律宾海沟中部,是美国军舰约翰逊角号于1954年7月测得的。

有毒腔肠动物

有毒腔肠动物包括一些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的属种,已知有数十种之多。主要分布在北纬45°C与南纬35°C之间的各个海域。腔肠动物的毒素是刺细胞的分泌物。刺细胞主要由毒素囊、毒囊管等组成。当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发射出刺细胞,由其毒囊管排出毒液,使受害者中毒。中毒的症状依据有毒动物的种类、被刺部位和受害者的敏感性而各不相同。被水母刺伤后,一般症状为皮肤发痒、灼烧并引起疼痛,重者失去知觉。危险最大的是细斑指水母,刺伤后可使心脏中毒,幸存者很少。

有毒软体动物

有毒软体动物主要是腹足纲和双壳纲的一些种类。其毒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于软体动物摄食了有毒物质,通过海洋食物链来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是软体动物本身含有毒素。前一类型,如双壳纲的一些种类摄食了含石蛤毒素的腰鞭毛藻。人误食这些贝后便会中毒,开始脸部发痒,接着麻痹;重者平衡失调、视觉失明,甚至停止呼吸而死亡。

有毒棘皮动物

有毒棘皮动物主要为海星纲、海胆纲和海参纲中的一些种类。海星的毒素侵入人体后,引起剧痛;海星的皮肤腺分泌的一种粘液状毒素,可麻痹甲壳类及贝类等动物,以便摄食。少数海胆的卵巢有毒,在春、夏季人误食后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绝大多数海胆的棘刺有毒,如人被毒棘海胆科的叉棘刺伤后,会发生剧痛、昏迷现象,有过死亡的记录。海参有分泌毒素的表皮腺。如梅花参所含的海参毒素集中在内脏的居维叶器内,如人误食含毒的内脏就会中毒。

幽灵潜艇

最早发现不明潜水物是在1902年。报道说,英国货轮伏特·苏尔瑞贝利号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海湾航行时,船员发现了一个半沉半浮在水中的巨大怪物。在探照灯的照射下,船员清楚地看到那个怪物由稍带圆形的金属构成,中央部分宽约30米,长约200米,外形很像今天的航天飞机。它在灯光中不声不响地潜入水中而无影无踪。20世纪50年代末期又传说阿根廷和美国沿海也出现了“幽灵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