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培养青少年化学爱好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11136600000086

第86章 “鬼火”是怎么回事

在俄罗斯着名作家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夜晚集》里,写到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老大爷中了恶魔的妖法,昏昏沉沉地陷入了鬼魅之境,墓地里看到小路边的坟堆上闪烁着点点星光。老大爷直起身子,双手插腰,注目凝视——星光熄灭了;但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又重新出现了。”

在我国古代,“鬼火”也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人还画出了鬼火的形状。

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里,常常谈到“鬼火”。

旧社会里迷信的人,还把“鬼火”添校加叶地说成是什么阎罗王出巡的鬼灯笼。

好吧,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看看“鬼火”是什么。先在烧瓶里加入白磷与浓的氢氧化钾溶液,加热后,玻璃管口就冒出气泡,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臭鱼味儿。这时你迅速地把窗户用黑布遮上,就会看到一幅与田野上一样的画面:从玻璃管口冒出一个又一个浅蓝色的亮圈,在空中游荡,宛如“鬼火”。

原来,这是一场化学之战:白磷与浓的氢氧化钾作用,生成了臭鱼味的气体——磷化氢。磷化氢在空气中能自燃放火,就形成了“鬼火”。实验时必须注意:磷化氢有毒,又很容易爆炸。

人类与动物身体中含有很多磷,死后腐烂了生成磷化氢,这就是旷野上出现的“鬼火”。

在田野上,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有磷化氢冒出,只不过因为白天日光很强,看不见“鬼火”罢了。

磷,是德国汉堡的炼金家勃兰德在1669年发现的。按照希腊文的原意,磷就是“鬼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