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培养青少年化学爱好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11136600000104

第104章 关于真丝的遐想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丰富,人们正在用崭新的眼光去审视服装,不但追求服装的外表美,还要求服装更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现在纤维的品种繁多,像天然纤维如棉、麻、丝、毛,人造纤维如人造丝、人造棉、人造毛,合成纤维如尼龙6、尼龙66、涤纶等,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据有关资料介绍,有些纤维能引起皮肤损伤,产生皮炎。在合成纤维中,以锦纶最为严重,其次是腈纶、涤纶;在天然纤维中,以羊毛较重,棉纤维次之,而真丝对人的皮肤几乎没有影响。丝织品还以轻柔、凉爽、舒适而着称,它不愧为纤维王国中的“女皇”。

我国是生产丝绸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着名的“丝绸之国”。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国就能巧妙地生产轻薄美丽的丝绸。后来,这项发明沿着横贯中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

棉花也好,真丝也好,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产量总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能生产用于纺织的纤维的其它途径。

早在18世纪中期,人们就曾萌生过这样一种想法:既然蚕宝宝吃桑叶能够制成粘液吐出丝来,那么用人工是否也能制成粘液抽出丝来呢?这一想法很有魅力,吸引着许多化学工作者为之奋斗。

起初,人们认为粘液只能由桑叶制得,就千方百计将桑叶溶解抽丝,结果都失败了。后来有人对桑叶与蚕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桑叶里主要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而蚕丝里则主要含有碳、氢、氧、氮4种元素。于是人们又想方设法在天然纤维中加入氮元素成分,以期生产出人造蚕丝来。首先,用含氮的硝酸来处理棉花,结果发明了硝酸纤维素酯。这种物质能溶解在酒精和乙醚中,并可以抽成丝,这是人类历史上发明的第一种人造纤维。后来,又相继发明了醋酸纤维、铜氨丝、粘胶丝……不过,它们的生产仍然要受天然纤维原料不足的影响。

到了20世纪初,为了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人们又另辟蹊径,发明了合成纤维。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是1935年由美国杜邦公司的卡洛萨斯发明的。他模仿蚕丝的蛋白纤维的化学结构,制成了尼龙-66,开创了人类合成纤维的新纪元。1938年德国化学家也研制成功了尼龙-6。尼龙-6、尼龙-66这两朵合成纤维之花,引来了“合成纤维大花园”的万紫千红。现在全世界人造纤维、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产量之比已达到3:1,而且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尽管人们能生产出这么多人造纤维、合成纤维,但从选择服装面料的角度看,现在所有的人造纤维、合成纤维都难以与蚕丝媲美。不过,至今人工还合成不出真蚕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关键的谜尚未解开。

一是迄今没有完全弄清楚蚕丝的结构。现在已经知道蚕丝是一种蛋白质纤维,是由春蚕分泌的绢丝液凝固而成的,生丝由“丝素”和“丝胶”两部分组成。丝素是纤维蛋白,由12种以上的氨基酸组成;丝胶主要由5种氨基酸组成。纤维蛋白靠丝胶粘合在一起。丝胶为球蛋白,除含有氨基酸外,还含有蜡、胶质、色素等。然而,蚕丝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并不固定,随着蚕的品种、性别、生长季节和环境不同会有很大差别。这种复杂情况给蚕丝蛋白的深层次结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人们对各种氨基酸如何排列组合成丝素纤维蛋白和丝胶球蛋白,以及这些蛋白二级、三级结构等的情况都不清楚。

二是对蚕宝宝吃掉桑叶,利用丝腺分泌出丝液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知之甚少。我们知道,蚕是变态昆虫。这种昆虫为什么能将所吃的桑叶纤维素等分解掉又重新组合成各种氨基酸,并由氨基酸再组合出纤维蛋白和球蛋白;其中大量的氮元素是从哪里获得的;氨基酸的合成过程为什么在常温、常压下就能完成,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奥秘,谁也说不清。

最近有的化学家别开生面,不走化学合成的路子,设想利用含有蜘蛛遗传基因的菌生产蜘蛛丝,从新的角度燃起人工生产蛛丝、蚕丝新的希望之火。这种新的构想能否到达成功的彼岸,人们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