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11134600000030

第30章 古代外国教育制度(2)

7岁以后,父母分工负责孩子的教育,父亲教导儿子,母亲教导女儿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罗马公民。父母虽分工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但采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采用“做中学”的方法,即观察和实际行动。儿子跟随父亲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到城市广场聆听演讲,学习有关的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他们还教儿子一些军事体育技能,如骑马、角力、投掷、游泳等。知识的学习并不占主要地位,罗马人极其重视道德的培养。早期的罗马人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孝道、勇敢、果断、节俭等,这些成为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公布后的“十二铜表法”成为儿童必读的教材。通过它,儿童得以学习法律知识。

儿童至16岁,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的任务便告完成,通过一定的仪式,就可成为一个合格的罗马公民。男孩子在这时往往还要服兵役,保卫国家。女孩子则跟随母亲学习一些家庭主妇所应有的知识及技能,同时学习一些阅读的知识。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制度

经过罗马共和早期平民与贵族的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阶级矛盾趋于缓和,公民的数量大大增加。国力也强盛起来,为向外扩张打下了基础。至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已征服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希腊殖民地,成为意大利境内的主人。但它并未罢休,随后又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海上强国——迦太基,获得了大量土地;又经过了三次马其顿战争使马其顿成为它的一个行省。最后又完全统治了希腊。经过上述一系列对外扩张战争,迄公元前2世纪后期时,罗马便成为地中海的主人。罗马在征服地中海沿岸的过程中,对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并掠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俘虏了数以万计的居民,将他们变为奴隶,为罗马奴隶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偿的劳动力——“会说话的工具”。与此同时,社会上又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骑士阶层,他们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很大。罗马对外扩张的结果,使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政治、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日益加剧。公元前73年着名的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同时在对外扩张中,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大批农民破产,使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统治广大的地域,以及有效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国家政体也发生了变化,共和国的权力集中到少数军人手中。在共和后期,便出现了“前三头”和“后三头”的统治时期。

对外扩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也很明显,罗马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主要的是希腊的文化教育。公元前3世纪,罗马兼并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以后,便开始大量地吸收希腊的文化教育,把大批被俘的希腊人带到罗马,其中有的是富有文化的希腊学者。例如俘虏李维·安得罗尼库,获得自由后在罗马开办了第一所中学性质的学校,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并且长期把拉丁文版的《奥德赛》作为儿童教育的读本。后来,当罗马征服了希腊本土以后,大批的希腊教仆、教师和学者纷纷来到罗马,以创办学校作为谋生之道。从此,罗马便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模式并带有民族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

1.初等教育

共和后期的初等教育机构——小学虽然存在,但却不受社会的重视。儿童7岁入学。小学教育内容极其简单,以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为主,旁及基本的读写算知识。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学生没有课桌,写字时,将一块腊板放在膝盖上,用一枝象牙状的尖笔在腊板上书写。小学教师的报酬很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因而很少有希腊人愿意办这种学校。它的生源主要是平民的孩子,奴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不进入小学学习,而是由家庭教师在家中为其传授必要的知识。

2.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机构有两类:希腊文法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在12岁左右。教育内容以文法和语言为主,希腊文法学校传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拉丁文法学校传授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主要是西塞罗等人的作品。除此之外,这两类学校都开设有地理、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教学方法比小学灵活,有讲解、听写、背诵等几种。教学管理很严格,纪律严明,普遍实行体罚。上课时间较长,往往是从清晨到黄昏。学校有寒暑假,以及神农节、智慧女神节等假日。中学教师的收入比较丰厚,社会地位也较高,受人尊重。它的学生主要是贵族和富豪子弟,平民子弟是无力上中学的,只能接受粗浅的小学教育。

3.高等教育

共和后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修辞学校。高等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吏和演说家。学生16岁入学,学校教学内容很丰富,有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学、伦理学和音乐等。和中等教育一样,高等教育存在两类学校——希腊修辞学校和罗马修辞学校。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它的教师都是当时有名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

在这一时期,希腊的文化教育对罗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并主导了罗马学校教育的内容。那么,军事上无往不胜的罗马为何在文化教育上向希腊认输呢?这里面有其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首先,希腊语是当时大半个“文明世界”的通用语言。罗马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便要求派往各地的官吏会讲希腊语。因此,希腊式的文法学校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在政体上,罗马和希腊一样,都是奴隶主专政,因而为希腊统治者培养人才的摇篮——修辞学校也被引进了罗马,为罗马统治者培养人才。

再次,反映在文化上,当时的希腊文明是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它远远高于罗马文明,这使得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人学习。但是,罗马人并没有被完全地希腊化,而是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尽力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罗马本土,官方语言仍是拉丁语。后来,一批文坛巨匠出现以后,拉丁文学便蓬勃发展,并逐渐取代了希腊文的主导地位。

三、帝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30年,屋大维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罗马帝国。建国后的前200年,被称为罗马的“和平时期”和“黄金时代”,国力达到了鼎盛。帝国时期的罗马继续对外扩张,在其全盛时期,其版图曾一度北越多瑙河,东抵美索不达米亚,西北达不列颠群岛,南括北非沿岸,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但到了公元2世纪,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北方的蛮族开始越过多瑙河定居。公元3世纪,帝国爆发了全面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工农业衰退,商业萧条,财政枯竭,经济的不景气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奴隶和隶农起义不断涌现;奴隶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内乱削弱了国家的防卫能力,蛮族不断入侵边境。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罗马帝国的统治维持在风雨飘摇之中。公元395年,帝国一分为二,即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在奴隶起义和异族入侵中,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与北非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其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吸收了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东方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古代罗马的灿烂文化。罗马的建筑学、农学、法学等都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顶峰,它的史学和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罗马民族是个非常重视实用的民族,其学术成就一向偏重于应用方面,在哲学和基础理论方面则远远不如希腊。在教育上,帝国时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控制教育

帝国时期,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建立了一套为帝国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制度,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皇帝韦柏芗在位时,规定由国库支付一部分文法教师和修辞教师的薪金,并设立这两门学科的讲座。皇帝安敦尼在位期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教育制度。他规定了各城市文法教师和修辞教师的数额,并由国家支付薪金;将元老院的许多特权授给文法教师和修辞教师。安敦尼之后,帝国奉行了给予教师、医生、哲学家等人以某些特权,例如免服兵役、免税、授予某些从行省来的教师以公民权、教师的住宅不受军队的侵犯等。皇帝马可·奥里略在位时,各地区设立了一些公立学校,受国家控制。

2.教育内容的变化

帝国时期的学制结构和共和后期一样,但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其一,拉丁文取代希腊文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内容空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实用学科减少。高等教育中原有的雄辩术教育不受重视,因为辩才和智慧不是帝国所需的品质。帝国需要的是安守分己的公民和唯命是从的官吏,这也是国家控制教育的主要原因。

3.大学萌芽的出现

公元75年,皇帝韦柏芗在罗马设立了一个大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大学。大学教师的职称经过许多年的试行,最后由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5年确定,并且把教授职称在法律和文法学校推广。帝国时期各地有许多的法律学校,在法律教育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学校的学习年限为4年至5年,教育水平达到了大学的水准,它的私立性一直持续到公元5世纪。同时,帝国境内医学学校、建筑学校和机械学校也相继成立。不过,这些学校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艺徒制”,即由学生向着名的实际工作者学习,教学注重实践。

4.教育呈现出宗教性

公元1世纪前后产生的基督教在公元325年被君士坦丁皇帝主持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宣布定为国教,成了罗马帝国统治人心的工具。教会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并扩大影响,就不断扩大教会学校的数量。此举对罗马的世俗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量,并使罗马世俗教育最终走向衰落。

古代罗马三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呈出很大的差异性。

1.共和早期——自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进入奴隶社会,并在文化教育上保持本民族特色的时期。这时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农夫、军人为目标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2.共和后期——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30年,是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在文化教育上被希腊化的时期。这时,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以私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3.帝国时期——自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是罗马进入帝国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随后又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的时期。这时的教育是以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的顺民为目标、以国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第四节)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在西欧发展史上,一般把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止的1000多年间划为封建社会时期。其中,5世纪末——-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史称中世纪。14世纪下半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孕育形成,封建社会趋于解体,这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和隶农不断起义以及北方日耳曼部族入侵的打击下崩溃了。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约在7-8世纪时也过渡到封建社会,阿拉伯人在7世纪中叶实现了这一过渡,并在8世纪中叶建立了庞大的封建帝国和灿烂的封建文化教育。由于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同一时期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教育,它经历了一个长期停滞不前的阶段,直到11世纪后期,才出现新的发展。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11世纪)的教育制度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的类型有三种: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1.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是随着僧院(修道院)修行制度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僧院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写字方面的简单训练,为他们终身修道、抄写经书和祈祷文做准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僧院学校。僧院学校学习期限较长(8-12年不等),限于贵族和僧侣的子弟。修道院学校最初只负责对那些终生从事神职的人进行教育。但由于进入修道院的人数不断增多,到10世纪,修道院学校遂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一为“外学”。“内学”是指未来准备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外学”是指未来不准备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不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

僧院学校的课程一般是这样安排的:学生首先学习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然后开始学习文法,主要教材是多纳图斯和普里西安的文法着作;其次学习逻辑学,主要教材是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再次学习修辞学、诗歌和算术;而后学习音乐、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的天文学、物理学、道德学,最后学习神学。

2.大教堂学校

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僧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大教堂学校由于自有地产或接受捐赠而不收费。

3.教区学校

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教区学校规模较小,设备也很简陋,只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也有的教唱宗教赞美歌等。收费。无固定学习期限。

教会学校的全部教育内容就是宗教教育。僧院学校和大教堂学校虽然教授“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神学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而且在“七艺”的内容中,始终贯穿着神学思想。

教会学校的教师为僧侣,用拉丁语口授。学生机械记忆、背诵。不许学生提问。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信仰《圣经》,绝对服从教师。

教会学校纪律十分严酷,体罚盛行。无体育、美育。

(二)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在教会学校之外,世俗封建主阶级的教育还有宫廷学校教育和骑士教育。

1.宫廷学校

8世纪上半期,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形式,是结合宗教教育和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骑士教育制度最盛行于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

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宗教教育阶段。从出生到7、8岁,贵族子弟在家庭中接受双亲的教育,主要内容为宗教、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