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59

第59章 四 晓明大体,明哲保身

曾国藩认为,为官从政者要晓明大体,做到忠于君事,明察秋毫,为百姓排忧解难,同时,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能够聪明机敏,实现明哲保身,以保全自己。

作为一代理学大师,曾国藩继承了儒家"仁"、"爱"的思想,对百姓疾苦非常关心。他说道:"设官为民,官不为民,余所痛恨。"他了解民疾、体恤民情,为此不惜犯颜直谏,多次上书反映民情。虽然曾国藩努力提倡为官者要尽忠为国,治理地方时应该明察秋毫,他本人在湖南也曾以整顿吏治、惩杀贪官污吏而令人胆战心惊,但是,在前途莫测的封建官场上,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因此曾国藩在提倡尽忠的同时,又时不时地做着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打算。

曾国藩认为,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达到知晓天命的境界。曾国藩非常重视个人身心的修养,认为做人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而且对自己的短处要勇于向别人承认。他给曾国荃的信中就说:"弟谓余用人往往德有余而才不足,诚不免此弊,以后当留心惩改。"尤其到了晚年,曾国藩更是不放松对自己的检点,常以一种自责的心态来要求自己,体现出了他严格的自律精神。

为了完善自我,曾国藩从早年就开始注意结交名家,从严要求自己,使自己向更高明者看齐。由于名家的砥砺和影响,曾国藩逐渐养成了沉稳凝重的个性,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最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指挥千军万马,总控全局,终于以战胜疆场换得了功名。

在曾国藩看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就是知晓天命,因而他总是以此来要求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这一境界,并以此来教育子女。他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曾国藩认为,"明"字甚不易学,必凡事精细考究,多看、多做、多问、多想,然后渐渐成个"明"字。体悟"明"字的精妙之处,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明"宇在很大意义上不是仅靠个人后天努力培养就能达到的,因此此字也是最难学的。

一八五九年七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对礼前礼后营游击杨镇魁说:"带兵之道,廉、明、勤三者缺一不可……明则是非不淆,赏罚公道:勤则营务整顿,在下之人,自不敢懒惰废弛。此三者,'明'字不可强而至,'廉'字、'勤'宇,则勉强做得到的。"因为"明"字最难学,因此曾国藩才将之归为"天生",其深意在于告诫手下人不可装聪明,装高明。本是平常之人却没有自知之明,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极为可怕的。湘军中的李元度就是认识不到自己不能带兵的缺点,硬是独当一面,结果屡战屡败,断绝了仕进之途。

曾国藩提醒部将要有自知之明,认识到缺点所在,才能扬长避短。实际上,曾国藩并不迷信"天生聪明"的信条,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者,还会认为他是"宿命论者",实则不然。曾国藩认为,在自知的基础上,"明"虽难学,却并非不可学。一八六二年二月八日,他给刚刚接任湘前左营副将洪德发写信说"唯'明'之一宇,须带有几分天性,然亦可以由人力做去。如事理有不明者,时时向统领、僚友讲求之,退而加以思索,思之不得,仍复再问,各使了然于心然后已。如此日积月累,自觉进益无穷,心境渐几于明白矣。"这段话中,蕴含着由"谦"、"勤"而生"明"的道理。不懂之处,不要装懂,此为自知之明;不耻下问,以副将之尊,不惜屈身下问统领、营官、僚友,此为谦,谦则由不知而知,由昧而明;常问多问,日积月累,此为勤能生明。

曾国藩本人就是一个以勤求明的实践者。他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载了每天行军路程、敌我情况、所办事项,甚至近乎琐碎。在一份曾国藩传世文献中有几十页残卷,是他接见别人后记下的有关情况,每人单列一页,从籍贯、出身、年龄、父辈祖辈、业绩、相貌、性格几乎各个方面都有记载,最后加上他自己的按语,判断此人是否可用,或应用何职。在这些人中,既有后来位尊权重的朝廷大臣,也有汲汲无名的平凡士子。这类记载原来很多,但大多流失,从现在所有的残本中,也不难发现曾国藩苦心孤诣,勤勉自绳,非常人能及。后人多羡称其精于识人,不知此识人之明,正由此貌似琐碎无聊的小事铢积寸累得来的。

作为统兵将帅,手下士兵何止干百?他竟耍一人一人地详细观察核实,并且记录在案,这种办法未免有些拙笨。但曾国藩的识人经验确实是用这种笨功夫得来的。做得多了,经验自然也就丰富了。

另外,曾国藩还提出"由静而明"、"积诚可以生明"。"静"即保持冷静。

头脑清醒,心中平和,自然不会犯糊涂,做傻事。凡事三思而行,不冲动,不鲁莽,长期坚持,必然事事明白。聪明人而做糊涂事,大多由于不"静"。

一八六三年五月二日,曾国藩在给芜湖县知县曾化南的批文中说"为政首在爱民,此时安抚灾黎,尤须心诚求之。该令慈祥有余,尚宜从'明'字上加功。积诚可以生明,积勤亦可以生明。"曾国藩认为,大抵处事应该以"明"宇为第一要义。"明"字有两重含义,一是高明,二是精明。同处在一个地方,但是登上高山的人只能看到遥远的地方,而登上城楼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空旷的地方,这就是"高明",对于同一件东西,凭主观臆测的人,不如用工具测量的人准确,眼力好的人也不如用尺子量的精确,这就是"精明"。大凡高明之人,应该收敛锐气,降抑心志,使自己达到平实的心态,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对于每件事情都能够195精益求精,对其轻重长短能够做到一丝不差,那么就可以达到稳重踏实的境界,进而达到平和的境界。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因而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官场险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卷进政治斗争的旋涡。这一点从曾国藩下面的行动也可以看出来。

当湘军主力攻打天京外围的时候,对许多人来说,这正是曾国藩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但是这反而让曾国藩惴惴不安,思考着自己应该准备退路了。

因此在一八六二年秋冬之际,湘军在攻打雨花台时,曾国藩就想上书辞去两江总督及钦差大臣职务,只是由于曾国荃的反对而作罢,但是他仍决定在二者中辞去一职,以示自己不敢贪恋权位。当天京攻破,有人"劝进"时,曾国藩断然决定裁撤湘军五万人。这种种迹象表明,曾国藩是一个深知官场权术之人,知道在什么时候放权,以求保全身家性命。

后来曾国藩实施的裁军等行动,都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正是有了"明",曾国藩才实现了他"明哲保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