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05

第5章 五 勤勉做事,功成一半

曾国藩认为,勤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它是修身、齐家、为官、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曾国藩认为,勤奋,一切无不可为,不勤则会一事无成,还可能会引致灾祸。另外,勤可生敬,即恭敬他人之意,敬则生谦,即小心恭敬之意。曾国藩是把"勤、敬、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的。

曾国藩认为,勤不但可以兴家办事,还是一种养生之法。他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惰是恶行、疾病的根源;而勤可以克服懒惰。曾国藩指出,一个人如果贪图安逸,不经常活动,抵抗力就会大大降低,就很容易生病。

而勤劳却可以锻炼身体,减少疾病。勤劳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毅力,可以使人获得放松,觉得愉快,所以曾国藩称勤是生动之气,惰是衰退之气。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贪图安逸,说明此人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意志。

曾国藩认为,失败皆与"惰"有关。他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宇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军事有骄气、惰气,皆败气也":"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他认为导致居官失败的首要因素就是懒惰。他读完汪辉祖的《学治臆说》等书,非常佩服,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深切感触,他同意汪辉祖的观点,认为为官应以勤为首,要克制自己的惰性。

曾国藩认为,勤可正己,也可率人。吴汝纶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经常伴随曾国藩左右。后来,吴汝纶出任知州,曾国藩教诲他说,居官之法不外"勤慎"二字,"勤"字以亲理细事为先,可以减少疏失。而李鸿章却告诫吴汝纶说,为官不必亲理小事。曾李二人在此处的观点截然相反,吴汝纶比较二人的优长,觉得曾国藩说得更有道理,于是按照曾国藩说的去做,可是坚持了几天就有些受不了,亲理细事,劳心劳力,确实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因此,他越加佩服曾国藩。每当一位新官上任,曾国藩都以"勤"宇相诫。

朱品隆新任管带,曾国藩就告诫他说:"吾不仅愿将成一显宦,实愿该将做一好人。行己以'勤'字为本,治军以'爱民'为本,自日日长进而不自觉也。"副将胡晖堂奉命统领湘前副右营时,曾国藩告诫他要认真整顿营务,从"勤廉"二字八手。

曾国藩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资质一般的人,但是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则妄矣。"意思是说,还没有下到功夫,就想求得效果,这种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天资一般的人若是能做到勤奋,就可以与天资好的人相抗衡。只要勤奋,以勤养身,持之以恒,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具备了远非仅靠天赋或聪明而能得到的某种地位、某种资源,以及某种能力或成就。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曾家近百年未出现高官显宦,曾国藩的天资也非绝项聪明,但是靠着自己不断地勤奋努力,他取得了很大的功勋。

可以说,他一生的成就全是"勤"宇所致,这不仅与曾家勤俭的家风有关,更重要的是曾国藩自身修养的结果。

在曾国藩统领湘淮两军时,他还主管江南数省军政,公务非常繁忙,但是在那样繁重的工作中,他仍然可以挤出时间来看书,仍然坚持每天读书写字。奏牍、书信、家书、批文、日记,几乎都是他亲手所写或删定,他写的家书可能是古往今来最多的。自从向倭仁学习写日记后,他记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去世前,且几乎从未中断过,仅留传下来的就有一百万字之多,他所写的奏章、批牍更是不可胜数。在去世前的一年中,他作诗数首,文章十多篇,有很多精辟见解,是传世不朽的佳作。

曾国藩认为,勤是慢慢养成,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他的一生贯彻一个勤字,晚年双目几乎失明时,仍然手不辍书,当他已经成就大事后,仍期望自己成为"立言之人",并为此而努力不懈,直到病逝。

曾国藩认为,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应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而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末世,曾国藩把自己比作扶危救难的英雄,他认为只有勤奋才可能完成平定天下的志向。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为了实现平定天下的宏图大志,曾国藩劳心劳力。以一"勤"字终其身。

每当出现不勤奋的时候,他也会深刻反省,并且痛加改过,因此,他经常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自责。从曾国藩一生做事风格可知,"勤"字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诀。

曾国藩认为勤奋没有极限,也可以积少成多,不仅可以鼓励士气,还可以振作精神。他说,办事之道,以五到为要,这"五到"为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者,如做吏则亲验命盗案,亲巡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探贼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眼到者,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牍也;手到者,于人之长短,事之关键,随笔写记,以备遗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

又苦口叮嘱也。后来曾国藩又总结出了"三勤"。这"五到"、"三勤"是曾国藩对"勤"字的深刻体验,也是他居官从政中的办事风格。能够做到"五到"、"三勤"并不容易,除非有强大的毅力和坚定的志向,否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在治家教子上,曾国藩更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勤"字。他在信中曾对儿子纪泽说:"我们大清朝世代圣主相承,一直都是寅正时就起床,至今二百年未改。我们家从高祖、曾祖时就代代早起,我曾见过曾祖父竞希公、祖父星冈公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寒冷的冬天起床后约一个时辰,才看到天亮。我的父亲竹亭公也是天刚黎明就起床,有事时则不到黎明就起床,而且每天夜里都必定要起来查看一两次不等。这是你们都曾亲眼看见过的。我近来也是黎明就起床,想努力继承先人的家风。你既然已经年过二十,并且业已娶妻成家,就应当以早起为第一要务。不但要自己身体力行,同时还要教导新媳妇身体力行。"在曾国藩的传世作品中,家书的影响最大,其中包括了修身、处世、齐家、治国等多方面的智慧,但最核心的是一个"勤"宇。

"勤"能够弥补先天的许多不足,使人增长知识,广博见识,积累经验。

曾国藩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百种弊病皆从懒生",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的结果,也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