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48

第48章 一 宦海行舟,唯求谨慎

曾国藩认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官场上,都需要谨慎。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成立后,便开始对抗太平军。起初作战的时候,几乎总是失败。屡次的败仗让曾国藩不得不谨慎起来。如果不谨慎,不去分析失败原因,那么打胜仗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就要忍受将士战死疆场的痛苦,而且自己辛苦创建的湘军就承担不起救国大任,就不能实现自己成就功业的大志。因此,曾国藩必须谨慎。

战场上需要谨慎作战,官场上更需要谨慎为官。因为,官场上的战争是无形的、隐蔽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不公开的。曾国藩早早就涉足官场,对那些结党营私、苟且求生、贪图享乐的庸官俗僚了如指掌。他想做点利国利民的事,但也不想得罪他人,以免惹来闲言碎语。加上清王室乃是旗人的王室,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排斥与挤压,使得曾国藩愈加小心翼翼,慎而又慎,深思远虑,唯恐不周。

曾国藩对"慎"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有专门的阐述。他说:"古人日钦、日敬、日谦、日谨、日虔恭、日祗惧,皆"慎'字之义也。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

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做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少贱则畏父师,畏官长。

老年则畏后生之窃议。高位则畏僚属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惮,则过必不大,鬼神必从而原之。"为官生涯中,曾国藩经过仔细推敲,才有了如此精辟而且终生受用的观点。他说:"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若犯此症,则百病丛生,不可救药。"随着镇压太平军而建的赫赫战功,曾国藩的权势越来越大,然而他不以为荣,反为其忧。因为官位越高,接触的高官越多,要想在其中游刃有余,困难也就越大,更何况曾国藩还是一个外权大臣。

他日记里经常写道:"官位越高,权势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祸。"因此,曾国藩总是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忧患之中。他总是尽量将事情做得更周全,不留下缺点或漏洞,以免受到别人的指责,或使一些异己分子抓住把柄不放,导致自己因小失大。

一八六一年九月,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不久,清廷内发生了辛酉政变。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诉相互勾结,将八位顾命大臣囚禁。后来将其中四人处死,另外四人革职。慈禧有意要肃清肃顺一党。

曾国藩和肃顺虽然有关联,但他认为慈禧不会对他怎么样,因为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平定,湘军仍然是保护大清江山的一道坚固屏障。没有湘军,尽管慈禳太后仍能够垂帘听政,也不会太长久。另外,湘军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如果拿办了曾国藩,定然会引起各路湘军动荡。但是,他还是非常谨慎,小心地处理与朝廷之间的关系。

慈禧也是一个聪明人,如果真得罪了曾国藩,她也下不了台。到那时候,她将要面对湘军和太平军的双重威胁。与其排斥曾国藩,不如笼络他,让他继续为大清效力。曾国藩因此得到加封,出任钦差大臣,还被封为两江总督,统辖四省军政。得到如此丰厚的加封,在普通人看来,应该是受宠若惊,异常兴奋的,但在曾国藩心中,却是矛盾重重。因为,他还搞不清楚朝廷的真实目的,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官位大升在他看来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事情。

这一年十一月份,他先后给弟弟写了两封信。在第一封信中,他向弟弟大发感慨,说往日手上一点点权势都没有,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现在所拥有的权力又太多,多得连自己都想不到,普天之下,很难找到一件令人感到恰如其分的事情。在后一封信中,曾国藩的心事仿佛更加沉重,他写道:"余自十五至二十二日连接廷寄谕旨十四件,倚畀,权位太尊,虚望太隆,可悚可畏。"几个月后,曾国藩又被加授了协办大学士。慈禧厚待曾国藩,曾国藩是能够料到的,但是他同时也明白,权力过大可能导致危险,他在日记中写道:

"自古高位重权,盖无日不在忧患之中。"位越高,权越重,所受祸患则越大。

纵观历代遭受奇祸的官员,多为权臣。曾国藩因功劳日大,权力越来越重,官高至于极品,这使他更加担忧。

居高位而不败之法,唯谦虚谨慎而已。

写信,就已申明了这一原则:"功名之地时省惕而已。"一八五四年九月,曾国藩给诸弟自古难居…兄唯谨慎谦虚,时自从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垂帘听政,而恭亲王奕-i斤则操持大局。奕诉思想开放,与洋人关系较为融洽,同时又有改革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创办洋务。

当时的"洋务运动",京城以奕诉为首,地方则以曾、左、李、沈为首,互相支持。但慈禧为进一步控制大权,将奕新视为对手,借机削其权力,最终迫使他屈服,完全交出权力。一八六五年后,奕诉几乎已经退出政坛了。对此曾国藩十分震惊。这年三月十八日,他给曾国荃写信说:"十七日接奉三月初八寄谕,首行军机大臣之上少议政王三字,殊堪大诧。以前无不有此三字者,虽恭王病假之时,亦尚有之。三月初六日寄谕亦尚有之,若非生死大变,则为斥逐,不与闻枢密大政矣。此事关系绝大,不胜悚惧。"精通官场世故的曾国藩果然没有猜错。不几日,他又收到京报,清楚登载了革除恭亲王差事的谕旨。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出了他当时惊心动魄的感觉:

"有'目无君上、诸多挟制、暗使离间、不可细问'等语,读之寒心,惴之至。

竟日忡忡,如不自克。"其心中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奕斤位极人臣,而且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同治皇帝的亲叔叔,仍有覆败之日,曾国藩自己既非满人,又手握重兵,官居极品,如何不忧?

发生了这件事后,他更加谨慎。每有封赏,他的担忧就加深一层。平定太平天国后,他被封为一等侯,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都被封为伯。不久,又在他们的爵位上加封不同字。曾国藩在一等侯之上加"毅勇"二字,李鸿章在伯上加"肃毅"二字。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日内正以时事日非,怂然不安,加此二字,不以为荣,适以为忧"一八七一年,曾国藩已是六十高龄,次年,身节俱全的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去世前的几个月,他仍然不忘谨慎,给兄弟写信时,再次告诉兄弟仕途险恶,望兄弟保重。他这样写道"官途险,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实属不易。如帅之和厚中正,以为可免于艰难,不谓人言籍籍,莫测所由,遽至于此。"他这样说,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让兄弟能够学会他的谨慎,不要因为大意而连累家庭,毁了自己辛苦刨下来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