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40

第40章 一 刚柔互用是成事根本

曾国藩认为,只有刚柔相济才是自立之道,才是成大事的根本保证。他说一"天地之间的道理,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会导致委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刚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强矫罢了:柔并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谦逊退让罢了。做事情办公差,就应该强矫;争名夺利,就应该谦退;

开创家业,就应该强矫;享受安乐,就应该谦退;外出与人应酬,就应该强矫:

在家与妻儿享受,就应该谦退。"曾国藩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成就大事。他指出,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即使成为圣贤的,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因而才能够独立不惧,坚定不移。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因为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着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于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难险阻,才能超越常人,战胜恐惧、悲观、消极和畏难苟安的心理,才能使人体生命之潜能无限地释放出来。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刚",是人类生命运动中最大的源泉,否则,生命就变得无动力、无价值、无意义。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时,敢于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显示了他特立独行、不畏强暴的精神,他也因此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的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条真理: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处世的方法。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在曾国藩看来,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

曾国藩出山以后,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事事掣肘,历尽艰险,有两次还差点丢掉性命。一八五七年的家居生活,使他有了时间反思自己的过去。

从自己屡战屡败的经历中,他发现,真正的困难并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内部的倾轧和自身的缺陷。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略,总结出了一个"挺"字诀。他重新出山后,把这个字看做是千金不换的秘诀,传授给自己的亲信,但是真正能体悟到他的深意的人并不多。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幕府中,与其说是来帮忙,不如说是在锻炼和学习,因此对于曾国藩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视。许多人听了曾国藩的话后就算了,而李鸿章则是放在自己的心里。"挺"字的精髓,也只有他才真正领悟了。他关于《挺经》的回忆,记载在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中:

我老师的密传心法,有十九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我试讲一条与你听。有一个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坝上与一个京货担子对峙,彼此不肯让,就钉住不得过。老翁赶上前婉语日:"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以过去,岂不两便吗?"其人日:"你教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日:"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其人日:"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以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一文不值。这担子身份不同。安能教我让避?"老翁见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日:"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给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日:"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就此消解。

可以说,《挺经》是曾国藩经历了官场风波以后的独得之秘——在开始做事业的时候,耍有足够的刚气,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则要刚柔结合。这是他对自己人生阅历和生存智慧的总结,最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和处世手段。

于是曾国藩去世后,关于他自著《挺经》的消息就不胫而走。事实上,作为著作的《挺经》是不存在的,但是关于曾国藩写《挺经》,却非空穴来风。

目前所见最早提及《挺经》的是曾国藩的友人欧阳兆熊。他虽未做过高官,但因为救过曾国藩的命,所以是曾国藩的心腹之一。曾国藩从军,他曾到幕下任幕僚,二人关系极密,其言应属可信。他在自己著的《水窗春呓》笔记中说:"文正一生有三变…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非常明显,欧阳兆熊记载是"尝自称欲著《挺经》",而不是已经写了《挺经》,所谓"欲著《挺经》",也无疑是在闲聊的时候信口说的。

曾国藩说话很幽默,留传下来的笑话不计其数。《挺经》之说,应该就是欧阳兆熊和李鸿章同在幕中时传下的。李鸿章所说的十九篇,欧阳兆熊较早离幕,或未得闻。再看李鸿章所举的第一篇,也是传下来唯一的一篇,言语通俗,正是席间讲谈的笑话之类。李鸿章曾对吴永说:"在营中时,我老师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谈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他老人家又最善讲笑话。

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地。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耙,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布苦了。"李鸿章的这段话就是当时的逼真写照。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暂那里汲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他从中汲取人生的信条与经验,总结出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在什么情势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待何在人生难行的阶段、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之乡、在人际是非面前退让一下,有何不好7所以说,为人处世,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