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03

第3章 三 读书,为经世致用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经世致用。曾国藩说,明德行、做新人、办好事,这都是我们分内的事情。如果读书不能落实到自己身上,认为以上三项与我们毫不相干,那么,读书还有什么用处呢?尽管能写文章、作诗篇,卖弄自己的高雅,也只能算得上一个识字的放猪奴才罢了,怎么能够说得上是深明大义的有用人才呢?现在,国家依据考试中文章的优劣选用人才,也是要求士人能够代圣贤立言,明白有益于人类社会的道理,做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情,如此才能身居高位而不脱离平民百姓,兢兢业业地办事而成为大众的表率。如果以为深明德行,造福于民是分外的事情,那么,虽然能写文章、作诗词,却丝毫不懂得修养自己、治理社会的道理,国家用这样的人做官,同用放猪奴才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曾国藩把读书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读书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一生从来没有间断过读书。对他来说,读书不是为了消磨时光。也不只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不断地汲取养分和智慧,以及增加求变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曾国藩生平处世与为官的经历无不与读书有关。可以说,他在处世与为官方面的成功,也是他读书的成功。他学习有方,通过不断地读书,他走上了仕宦之途,结识了许多良才益友,领会了行军打仗之术,积极兴办了新型事业,实践了报效国家、明道经世的宏伟志向。

在晚清"同光中兴"诸将帅中,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等人都是天分极高的人中龙凤,而曾国藩个人的天资禀赋却不是最突出的,他既非天纵英才,也无父祖的权势荫庇,却由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出将入相的"中兴第一名臣",并对后世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与他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从举人通过礼部会试得中进士,接着复试、殿试、朝考,成绩非常优异,因此,他被道光帝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基本上实现了旧时代读书人应科举、点翰林的最高理想。但是,他秉性谆厚,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理学典籍以及文史精华,融会古文训诂,进德修业,这为他后来出山做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曾自立课程十二条,全力以赴,终身行之不辍。他还为自己编订了一个自修的课程:凡是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都要分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分为五类,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自身修养以及治理国家的道理,有四句话终身用之而受益无穷,这就是:"勤于政事,节俭治家,所说的话忠信可靠,行事诚恳无欺。"而且,从一八三九年起,他开始写日记,后来,虽略曾间断,但间断的时间不长,从一八五八年六月起,就不曾中断过一天。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

虽然在科举上达到巅峰,并且做了高官,但在读书治学上,曾国藩却按照对一个学生的要求。严格规定自己的功课,而且坚持每日必须完成。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能可贵。

曾国藩供职京师时,恰逢清王朝内乱外患交迫,当时,外患"英夷"入侵,内息太平天国运动、黄河决口,这些无不困扰着曾国藩,这样的环境决定了他读书的侧重之处有所不同,他对经世致用特别是舆地之学更为关注。通过有选择性地阅读大量的古代书籍,他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尽量把现实的问题考究详尽,把平时读书悟出来的学问应用到实际中。发挥其中的巨大功效。

曾国藩一介书生,却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做出了许多武将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被称为"洋务运动之驱",或日"中国始开国门之鼻祖",他做出了许多让后人称赞不已的"第一",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办起了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他能做出这些成绩,不仅得益于他多年的京官生活,以及与各种京师名流之间的交往互教,更在于他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经世致用的书籍,不断地虚心钻研,懂得应付事变之道。

曾国藩会读书,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习治国平天下之学,他曾写过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由此可见曾国藩早年的理想抱负。

在经世致用问题上,他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在桐城派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加上了经济,从而避免了忽视经世致用的弊端。他提出,学以致用,就不能读死书,必须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曾国藩读书很有选择性,而且善于思考与总结。他除了担任过户部侍郎之外,还担任过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五部侍郎。为官期间,曾国藩总是对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点,潜心研读《通典》和《资治通鉴》因此,他洞悉当时清朝的政情利弊、官场风气,以及民生疾苦等。在由内阁学士升为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他仔细阅读了清代道光以上历朝文献,这体现了他的明道经世抱负。

在百务缠身的空隙里,曾国藩特别喜爱研究王船山的著作。通过研读船山著述,曾国藩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不断走向完善,他的军功业绩也如日中天,屡出奇绩。他认真研读的精神带动了许多人精读船山著作的习气,湘军中许多重要人物都积极参与研读,形成了一股自上而下研读船山书籍的浓郁气息。

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一生的大事,应该相伴终身。一八七一年,曾国藩的身体日益衰弱,但是他一直坚持钻研理学,而且造诣颇深。他认为,暮年疾病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事情,而读书则贵在坚持,读书可以体味到好多乐趣。因此,虽然他体力不支,病情日益加重,但是他却置之不顾,晚上依然坚持读书。

一八七一年秋冬季节,曾国藩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由于他写作、读书比较投入,常常影响到身体,加重了病情。他在日记中规定自己以后应当停止写作,不要看书。但是不久之后,有人送了他喜欢看的书,他便又爱不释手,重新全神贯注地细读起来,很多书都认真地翻看了好几遍。之后,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不久将要离开人世,但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二程全书》o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在理学的探究和修养上,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一八七二年三月十一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早饭后清理文件,阅《理学宗传》。傍夕入睡。又有手颤心摇之象,吃点心后,又在洋床入睡。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二更四点睡。"这是曾国藩在日记中所记载的他读的最后一部书。次日,他与世长辞。在他弥留之际,仍然坚持读书,把读书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曾国藩学养深厚,鲜有人比,许多为官之人,尤其是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当官人,总是一门心思谋权术与欲望,但不知道不读书只会故步自封,在权力与欲望间,稍有不慎,可能就会作茧自缚。在纷繁复杂的宦海中,曾国藩以超绝之智,游刃有余,这与他一生坚持读书、不断思考与总结有极大关系。

曾国藩一生注重封建德行的修养与他一生读书修业是分不开的。进德与学问成为他完善个性人格的两件大事,同时又是合二为一的,终身与其事业相伴。读书做官,升官发财,在当时几乎弥漫在所有读书人的心目中,牢不可破,可是曾国藩却是一个难得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