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28

第28章 五 培养得力之才

曾国藩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人才作为基础,并且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有意培养出来的。对于人才,一方面耍注意去重视、去发现;另一方面则是要注意去培养、去帮助。曾国藩对那些拥有真才实学,希望有所作为的人总是鼎力相助。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培养真可谓是煞费苦心,非常具有典型性。

曾国藩曾经和李鸿章有师生之谊。在曾国藩训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踌躇满志地投奔曾国藩,曾国藩却借口军务繁忙不予相见。李鸿章认为曾国藩只是一时忙碌,几天后肯定会接见自己的。但他在旅舍中闲住了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得到接见。李鸿章按捺住一肚子的不高兴,请曾国藩的同年进士,现在在曾幕中的陈鼐帮忙。陈鼐于是去试探曾国藩的意图,谁知曾国藩环顾左右而言他,并不肯表明对李鸿章的态度。

这件事实在令人费解,曾国藩为什么对李鸿章如此冷落?陈鼐也不解地问曾国藩:"少荃是您的门生,往昔老师对他十分器重。现在他希望在老师门下继续得到磨炼,老师为什么不接见他"不料,曾国藩竞冷冷地说:"少荃是翰林,学识过人,精明能干,实在是志大才高,可能不是我这里能容纳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回京师谋个更好的差事!"陈鼐也十分仗义,极力为李鸿章说好话:"这些年,少荃已经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已不是以前少年意气的少荃了。老师不妨让他试一试。"曾国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就这样,一八五八年,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府任职。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愿接纳自己的学生李鸿章,而是李鸿章心地高傲,曾国藩有意消磨他的锐气,磨一磨他的棱角。这大概就是曾国藩培养学生的良苦用心吧。

曾国藩做事按部就班,一切井然有序,包括吃饭的时间也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按照曾国藩的规定,每顿饭必须等幕僚到齐的时候才开饭,一个人不到也不能进餐。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饮食习惯略有不同。曾国藩习惯于每天天刚亮就吃早餐,李鸿章出身富豪之家,又有不惯拘束的文人习气,对军营里严格得近似呆板的生活习惯开始并不适应,总是错过每天的早餐时间。一天,李鸿章借口头疼不起床。曾国藩无奈之下只好派兵去请李鸿章起床吃早饭,李鸿章依然不愿起庆。随后,曾国藩又多次派人去催促他。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这点小事竟让曾国藩大动肝火,便急忙披上衣服赶到大营。他刚一入座,曾国藩就面色阴沉地下令开饭。吃饭时的气氛非常紧张,大家谁也不说话。饭后,曾国藩丢了筷子,神色严峻地对李鸿章说:"少荃,你已经来到了我的幕下,我想请你记住一句话:我这里所崇尚的就是一个'诚'字。"说完,曾国藩拂袖而去。李鸿章何曾领受过当众被训斥的滋味?过了好久他才真正明白老师的意图。从此以后,李鸿章变得小心谨慎多了,也变得老成世故了。在曾国藩幕府中的生活经历为其以后在官场游刃有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素有文才,曾国藩就让他掌管文字写作等项事务,随后又让李鸿章批阅公文,撰拟奏折和书牍。李鸿章将文字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曾国藩赏识。几个月后,曾国藩当众夸奖李鸿章:"少荃果然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很不错,几乎所有的文稿都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要超过我的,好好干吧。"这一贬一褒仍然可以理解为曾国藩的良苦用心。作为学生的李鸿章此时也对曾国藩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做事,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才华是非常欣赏的,也有意要大力培养他,但人才是有棱有角的,往往难以驾驭,这就需要用人者有更加宽广的胸怀。一八六○年六月,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负责督办围剿太平天国的事宜。曾国藩率军进驻安徽祁门。祁门在长江之南,位于黄山的西面,四周群山环绕,形状如同锅底。此时的曾国藩在军事思想上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占领四周制高点,进可攻退可守。但李鸿章却不这样认为:"在这种地方扎营驻兵是犯了兵家的大忌。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绝地'。不如及早转移到安全的地带,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地形安营扎寨。"从纯粹的军事观点来看,李鸿章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曾国藩并不接受。

李鸿章坚持自己的见解并反复向曾国藩建议。最后曾国藩气愤地说:"诸位如果胆怯,可以各奔前程!"李鸿章也不便多说什么了,但心中对曾国藩的专权十分不满。后来,曾国藩准备弹劾李元度,李鸿章并不同意,两人再次发生激烈的争吵,李鸿章决定离开曾国藩幕府。

李鸿章的出走不排除带有追求功利的目的,而年少轻狂意气用事也是重要的原因。李鸿章离开曾国藩后,本打算返回南昌的哥哥家中。在旅途中顺便拜访了好友胡林翼,并和胡林翼谈起了离开曾国藩的原因。胡林翼了解李鸿章的才能,不无惋惜地说:"少荃,你将来一定会发达,但我希望你不要离开涤生(曾国藩),若没有涤生,你晋升就有一定的困难!"李鸿章听后并不以为然,反而愤愤地说:"我本以为你是豪杰之士,难道你也要依靠别人吗?今天我才知道我看错人了。"李鸿章说完,竟然拂袖而去。回到下榻之地,李鸿章整装将行。胡林翼并不与李鸿章计较,派人前来挽留,李鸿章仍执意要走。后来经过胡林翼的再三强留,李鸿章才又住了几日。两人每日饮酒畅谈,尽欢多日,李鸿章方才离去。送别李鸿章后,胡林翼立即致信曾国藩:

"李鸿章并非寻常之人,不如留在你的幕府,以扩张湘军的力量。"曾国藩经过冷静的思考赞同了胡林翼的看法。

在李鸿章滞留南昌期间,曾向沈葆桢去信询问福建的情况,希望去福建担任道员。沈葆桢回信极力劝阻:"闽事糜烂,君至徒自枉才耳!"另一位同年郭嵩焘也致信李鸿章,力言"此时崛起,必有因依,试念今日之天下,舍曾公谁可因依者,即有拂意,终须赣以立功名,仍劝令投曾公。"李鸿章读后,也深感自己少年意气,做出了轻率的举动。

一八:武一年五月十八日,曾国藩也写信给李鸿章,以诚恳的态度请李鸿章回营帮助自己:"鄙人遍身热毒,内外交病,诸事皆废,不奏事者五十日矣。

如无醴酒之嫌,则请君速来相助为理。"曾国藩请李鸿章出山的目的意在为自己寻找建功立业的助手。李鸿章经过多日的思考也认为可以"赖以立功名"者只有曾国藩一人,因此李鸿章决定捐弃前嫌,再次做曾国藩的幕僚。

李鸿章第二次入幕曾府之后,曾国藩对待李鸿章更加信任,军事上、政治上的事务都知李鸿章共同策划商议。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中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在军事上,李鸿章独当一面地训练骑兵、组建了淮扬水师,在实践中李鸿章运用了以前自学过的步兵战术,对三大兵种的指挥已相当娴熟。

李鸿章在曾国藩身边日益成熟起来,从从政到为人都有长足的进步,甚至有人说从李鸿章的身上可以看到曾国藩的影子:曾国藩在训练军队时使用洋炮,李鸿章来沪后大力效仿,为淮军配备了洋枪洋炮:曾国藩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马杀敌,下马讲学",在自己的幕府中供养"三圣七贤"十位名儒,李鸿章来上海后也注重发挥智囊的作用,与上海代表地方实力派的商绅关系密切:曾国藩处理军政大事的时候注重咨询幕友,然而最后的决断完全由自己决定:李鸿章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上海后各项军政大事一手把持。李鸿章对曾国藩的提携十分感激,他曾向部将刘秉璋讲述曾国藩的恩德"我跟从的师辈不少,但没有一位像这位老师如此善教的。他随时随地随事都有所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