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20

第20章 五 广结朋友,仕途顺通

曾国藩认为,交朋友要选择志向远大的人,要从所交的朋友身上学到一些优点,这才是合适的。而在拜师这一点上,曾国藩更加注重择人而从,选择有影响力和在某一方面具有很高声望的人交往,或是得到他们的举荐,或是从他们那里学到做人做官的道理。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可谓一帆风顺。他于一八三八年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过七年即越级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过两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并于此后四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十年连跃十级,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曾国藩升官如此之快,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勤奋干练,在读书人中有一定声望;二是背有靠山,得到了穆彰阿的垂青,受其举荐。

如果没有穆彰阿的援引,无论他多么勤奋好学,聪明能干,要想在十年内升到二品京官的高位,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曾国藩的迅速升迁,还得力于穆彰阿的扶持。

穆彰阿,字鹤舫,满洲镶蓝旗人,郭佳氏,翰林出身。穆是曹振镛一类的人物,曹是"多磕头,少说话"处世哲学的创造者,穆彰阿奉之为金科玉律。曹、穆二人极得道光宠信,穆为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尤其控制了中央科考选拔官员的大权,自嘉庆至道光两朝,进士考试、殿试、朝考、庶吉士考差、翰詹大考,他都参与或主持。这是"衡文大权",亦即选官大权。凡由阅卷、主考官手下产生的进士等功名者,都视考官为最亲近、终生不改的"老师",自己是考官永久的门生,比学校中最亲近的真正的老师还要尊重。

曾国藩会考之时,总考官就是穆彰阿。考试完毕后,穆彰阿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立即回住处将自己所作的诗赋亲自送往穆府。穆对曾的文章、学问和行事都十分赞赏。这一次拜访成为了曾国藩迅速升迁的契机。

自结识穆彰阿后,曾国藩的仕途变得十分通畅,在短短的五年内由从七品跃为二品,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清代文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曾国藩的仕途转机做过如下生动的描述:

一天晚上,曾国藩接到次日召见的谕旨,遂连夜到穆彰阿家暂歇并讨教晋见的秘诀,穆彰阿仅叫曾国藩多多留意。

第二天,曾国藩被带到皇官某处静候,多时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无奈白白地等了半天,曾国藩也不便发作,只好再次回到穆府。

晚上,穆彰阿问曾国藩:"汝见壁间(白天被带去的地方)所悬字幅否?"曾国藩确实见过,但并没有留意,所以一时也答不上来。

穆彰阿怅然日:"机缘可惜。"随即踌躇了一段时间,穆彰阿招来自己的心腹仆从说:"你立即取纹银四百两交给某内监,嘱他将某处壁间宇幅秉烛代录,此金为酬金也。"仆人连夜携带酬金送与太监,随即将太监抄录的壁间字幅再送给穆彰阿。穆彰阿令曾国藩逐条背诵并烂熟于心以备皇帝垂询。果然,次日晋见道光皇帝,皇帝询问壁间所悬历朝圣训,曾国藩的回答令皇帝龙心大悦,曾国藩因而大受赏识。事后,道光皇帝对穆彰阿说:"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诚然。"当然,对于穆彰阿的鼎力帮助,曾国藩是满怀感恩的。事实上,曾国藩对穆彰阿的感激之情非同一般。即使是后来穆彰阿被罢,曾国藩每次在经过穆宅时,还是依然会感慨欷欷。二十年后,曾国藩赴任直隶总督,进京陛见时,又专程去拜访了穆氏的后人。后来,他又让儿子曾纪泽去访问了穆彰阿之子穆萨廉。

唐鉴也是对曾国藩影响巨大的一个人,包括学术和仕途两个方面。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一八四一年由江宁藩司任上进京任太常卿,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他。这一天,曾国藩恰好随侍在旁。道光帝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挚的君子。道光帝对唐鉴的称赞,引起曾国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要得到皇上的重视,必须要投皇上所好;

看来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是对义理之学的研究。几天后,曾国藩到了碾儿胡同,以弟子之礼拜谒唐鉴。年过花甲的唐鉴,已知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见他如此谦卑,自投门下,乐意收下这个新门生。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读书之法时,唐鉴说道:"当以《朱子全书》为宗。

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检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比如老夫,生平所精者,亦不过《易》一种耳。"曾国藩听了镜海先生这番话,有昭然若发蒙之感。经唐鉴的指点,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

一八四五年,唐鉴致仕。回善化老家住了一年之后,应友人之邀,到江宁主讲金陵书院,很快名震江南,甚受士子们的敬重。一八五二年七月,唐鉴奉召八京。两个月内,咸丰帝召见十四次,极耆儒晚遇之荣。在第十四次召见时,咸丰帝向唐鉴垂询对付太平军的事。唐鉴鉴于江忠源的楚勇,在全州蓑衣渡获胜及保卫长沙的战功,向咸丰帝提出各省仿嘉庆朝办团练的成法组建团练,并提出先在湖南举办。同时向咸丰帝力荐曾国藩,请皇上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出于对曾国藩的深刻了解,唐鉴对咸丰帝说,曾国藩翰林出身,久任京官,对地方事不熟悉,刚开始时会有不顺利,请皇上自始至终信任他。唐鉴以自己一生名望向皇上担保,曾国藩必可成大事。

唐鉴一方面向皇帝举荐曾国藩,一方面给曾国藩写信,劝导他出山:"涤生吾弟,当年在京都时,老夫即知贤弟乃当今不可多得之伟器。这次进京,凡所见之昔日朋友,谈起贤弟道德学问、文章政绩,莫不交口称誉,老夫行将就木,亲见贤弟已成参天大树,私心之喜慰,非常人所能理解。老夫满腹话欲与贤弟倾吐,讵料伯母仙逝,贤弟已回湘上,奈何!眼下洪杨作乱,三湘正遭涂炭。南望家山,不胜悲念。常言说'时势造英雄',正因为祸乱并发。

乃英雄崛起之时,故老夫才向皇上竭力推荐,并以一生薄名为贤弟担保。所幸皇上已简记在心矣。"正是由于唐鉴的举荐,皇帝才坚定了起用曾国藩的决心;而唐鉴的劝导,则打消了曾国藩的顾虑。于是曾国藩开始了操办团练,创立湘军的道路,从而为他日后的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