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12

第12章 五 策略对,执行到底

曾国藩认为,做事不仅要有大局观,能够从大局出发来考虑事情,更主要的是,要能够顶住压力,将正确的策略执行到底。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不意味着就能通向胜利,关键还在于要有将这种战略决策执行到底的决心。

李瀚章曾经说,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定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只要他认准的,他就会排除一切干扰,争取一切机会,去将胜利的可能变成胜利的现实。

确实,在关键时刻能否有定见,也是衡量一位领导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上面所说的安庆会战,是关系湘军与太平军最终胜负的一次战略决战。一八五九年,曾国藩制定了进攻安庆的战略,希望通过集中力量进攻安庆,迫使太平军前来进行战略决战,达到先取安徽、次取江浙、以上制下的战略目的。因而太湖之战后,湘军立即长驱直入,将安庆太平军团团围了起来,隹备实施既定的计划。

然而安庆会战的计划制订不久,曾国藩就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先:是来自朝廷。一八六○年,太平军以围魏救赵之计,先攻杭州,吸引围攻南京的清军来支持,然后出其不意地杀了一个回马枪,趁着清军调动围攻南京的兵力救援杭州的机会,一举攻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并且乘胜追击,连下苏州、常州。苏南地区于是全部落入了太平军的手中。

江苏、浙江向来为财富之区,是清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和粮食供应地,所以清政府十分重视苏州杭州的得失。早在太平军进攻杭州的时候,清政府就慌了手脚,急忙命令曾国藩与杨载福水陆东下,以分散太平军的兵力。不久,清政府得到江南大营溃败、苏州常州危在旦夕的报告,再次命令曾国藩从安庆撤围东下,救援苏、常,并说为今之计,以保卫苏常为第一要务,湘军现在屯兵坚城之下,很难马上得手,即使能够很快攻下安庆,倘若丢掉苏、常也是得不偿失。为了促使曾国藩能够东援苏浙,清政府随后又赏给曾国藩兵部尚书衔,授以署理两江总督的职务,命令他兼程赶赴江苏上任。当清政府得知苏州已经落入太平军之手后,仍然认为苏州是"财富之区",而且是数省的咽喉,自然应该立即想办法克复,因而要求曾国藩如果安庆马上可以打下来的话,就可以先攻取安庆再进军支援浙江,否则,就应该马上撤安庆之围,大举东援,保卫浙江,收复江苏。

在这种情况下,安庆会战还要不要打,便成了关系到是否坚持以上制下战略的关键性的问题。面对来自清政府的压力,曾国藩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决心置江浙于不顾,依然将战略重点放在安庆会战上。为此,他专门给朝廷上奏,说自古平江南之贼,必须占据上游,建瓴而下,才可以成功,战争初期向荣所率领的清军,本来是准备控制江苏、浙江的,然而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不但不能打下南京,反而丢掉了苏州、常州,这并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因为从下游进攻上游,形势不利。现在这个情况,如果仍然先打苏州、常州,然后从东面进攻南京,必然要重蹈覆辙。所以绝对是不应该分安庆之兵进军苏、常地区的。安庆之兵不但不能撤,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因为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整个皖北的大局,将来是进攻南京的基础,因而也是整个胜利的基础,是决不可撤的。针对朝廷对太平军的担心,他强调说,虽然目前太平军声势很大,但只要拿定主意,立稳脚跟,形势就会慢慢地发生转变。

否则,只能欲速则不达。苏、常拿不回来,连整个安徽地区也会丢掉,这样,现在的有利形势就彻底失去了。曾国藩的分析是很透彻的,他的态度也是很坚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终于同意了他的安庆会战计划。正如我们上面所指出的那样,安庆会战的胜利,对于彻底打败太平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庆会战的计划,曾国藩也遇到了来自湘军集团本身的压力。太平军为了解安庆之围,一八六0年九月,决定再用围魏救赵之计,发动第二次西征,兵分两路,合取武汉,以迫使清军回兵,这样也就可以解安庆之围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自桐城出发,很快逼近武汉。当时湘军的主力都在安庆前线,湖北兵力极为空虚,只有湖广总督官文所率三千防兵驻守武昌,而且战斗力极差。听说太平军来攻,整个武汉三镇的官员富户逃徙一空。正在太湖作战的胡林翼也惊慌失措,骂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顾家",害怕武汉失守,急得连日吐血。湘军内部也发生了意见分歧,许多人包括胡林翼都要求撤安庆之围,回救武汉。曾国藩却仍然十分清醒和坚定,死死盯着安庆,不为浮议所动。他看得很明白:即使是太平军有破湖北之势,却无守湖北之力,武汉即使是一时失去也会马上收复,而围攻安庆的军队一撤,就再也没有机会70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说:"太平军在江西、湖北攻城略地,都无非是要分散我的兵力而已。我只求攻破安庆,此外的得失一概不与之争,再过一两个月,大局就可以定了。"因而他下定决心,即使是武汉落入太平军之手,围攻安庆的湘军仍然不可退。他叮嘱曾国荃说,如果武汉能够保住,太平军必然会回头以全力来进攻围攻安庆的湘军;如果武汉有个三长两短,落八太平军之手,太平军也会以一部分力量守武汉,而以大部队回来攻打安庆,甚至会打下武汉后弃而不顾。去年以围魏救赵之计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军的"得意之笔",今年肯定是"抄写前文无疑",目标仍在安庆。所以无论武汉能否保住,总以太平军回来攻打安庆时湘军能不能坚持住,以定"乾坤之能转不能转",如果安庆之围能坚持住,即使是武汉落入太平军之手,李续宜部队也会收复,这样局势就存在着转机;如果安庆之围坚持不住,即使是武汉没有什么事情,太平军的声势也会大涨,这样局势就完全没有转机了。因此,他对曾国荃强调说,"这次安庆的得失,关系到我们曾家的气运,也关系到天下的安危。"曾国藩的这一招是非常高明的。战略上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也就是要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战略安排行动,迫使对方跟着我们的步子走:而不是按照对方的战略安排行动。说白了,就是将通过掌握战略枢纽,将战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曾国藩的鼓动下,曾国荃所率领的湘军不惜一切,拼死不解安庆之围。

陈玉成部攻武汉受阻后,不得不直接救援安庆,与湘军在安庆进行战略性的决战,最后不但未能解安庆之围,陈玉成也在转战途中牺牲。从此,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形势更加恶化。亲自参加过此役的洪仁玕事后沉痛地说:"我军最重大的损失,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安庆是天京的锁钥,直接保障天京的安全。一落在清军之手,就可以成为进攻天京的根据地。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天京就无法再守了。"从洪仁歼的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专图安庆的战略确实是很高明的。曾国藩在关键时刻敢于坚持定见,更是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