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11130900000006

第6章 第5招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间、更多的个人自主权。因此,父母除了不能一一代劳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之外,更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由空间,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自由安排的机会和权力。

自由是心灵成长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头。好比人体里的水一样,一时一刻不能少。人体缺了水,细胞就会枯萎;心灵缺少自由,头脑就会僵化,灵感就会消失。而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保护、限制过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孩子则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孩子在这样庞大的“保护伞”下自然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其实这样反而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和头脑,同时也大大地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父母几乎剥夺了孩子的一切自由活动空间,这就好像是一棵正在成长中的幼苗,残酷无情的园丁只是一味地要求小树苗长直长高,不允许它长出任何一丁点的枝权,只要发现有枝杈长出,就会毫不留情地一刀一剪地剪截掉。若干年后,小树苗即使长大了,长高了,也不会拥有真正的健康,由于它没有更多的枝叶来吸取阳光、氧气和养分,本来可以长得结结实实的,却长成了弱不禁风、纤细无力的病树,即使是惟一可使用的树干。也因质地疏松而无法成为栋梁之材。更可悲的是,因无繁枝、茂叶保护,有的甚至中途就因狂风暴雨而夭折。

那么在现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许多父母甚至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为孩子设计好了将来的人生道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不能有“非分之想”。然而,孩子是天生热爱自由的,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不亚于对自己生命的尊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更加努力地为自己争取自由。

可是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尽情地享受成长的欢乐,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在武汉举行的一次近4200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题为“给我一点儿空间”的作文比赛中,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的题材——被父母逼得没有一点儿自由,压力特别大。其中有个孩子这样来形容他的妈妈: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河东狮”,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等等。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在孩子健康的成长道路上,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

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此有过这样的阐述:儿童本来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在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的工作就是要“援助幼小心灵的发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儿童。他将儿童比喻为自由生长的植物,认为教育者应保证每个儿童的生命都能够得到开花的“自由”。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发展,发展的前提是自由。父母给孩子的时间安排得越满,其自由发展的空间就越小。孩子缺少自由活动的空间,还会造成某种能力的缺失。面对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与其拔苗助长,不如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有些父母对自由有很多误解,自由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家教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发展客观规律上的。当孩子需要自我发展时。不阻碍他;当孩子探索时,不打断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给他自己选择的机会。

关于给孩子自由,教育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行动的自由,孩子就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从而发展出自由的思维,做自己行为的主人,拥有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自律。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总之,要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自由的天地是强者生存的土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我发展和自由探索空间。

给该子们机会

千百年来我们秉承着中庸之道,即使是在社会发达、信息繁杂的今天我们的骨子里依旧存在着这种中庸的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给孩子一个固定的保证不出错的模式,让他们在我们社会的框架内活动。这样我们固然保证了正确率高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眼睛与心,我们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可是在我们框架内的孩子能走多远呢?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标准,放手让孩子去纵游,天才也许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答案,有必要吗?这个世界本就是变幻莫测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因为知识是永远都教不完的,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给孩子鱼,不如教他如何渔”。

再渊博的父母,也代替不了图书馆;再富有的父母,也不是摇钱树。你最终能给孩子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物质享受呢?孩子终要自己面对未来社会。

很多父母都没有给予孩子机会,去尝试做他们自己能够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父母仍然帮他们穿袜子,他们洗完澡父母帮他们把身体擦干,还帮他们铺床叠被。毕竟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已经成为父母的习惯。而且,如果让孩子自己做事,那将又慢又乱,甚至在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小家伙没准还会大发脾气,把所有东西都弄得一团糟。然而,事实上是三四岁孩子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父母所认为的那样,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育阶段,而且已经准备好去探索整个世界了。

如果你让你的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他就能够慢慢长成一个有责任感、与人友好合作的愉快的好孩子。但是,如果你坚持自己帮助孩子做每一件事情,他就会养成等着别人来做的习惯。当你的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忽然有一天你让他自己把衣服穿上或者把地上的玩具拣起来,他就会感到你在惩罚他。所以,你现在就要教导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告诉他,他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

现在,孩子从他背上书包的那天起,玩的机会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在一般父母眼里,认为孩子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一路读下去,才是最理想的人生轨迹。而实际上做父母的要认清这个观念: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有他自己要走的人生路,没有什么固定的人生模式是最好的。哈佛大学校长曾在毕业典礼上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向在台上领奖的学生们说:“你们不用太骄傲,因为你们都要回学校当教授,学校要给你们付薪酬。”他安慰坐在台下没有领到奖的学生说:“以后哈佛的发展,都要靠你们的捐献。”我们必须要把心放宽一点,这才能容易接受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管孩子霎有度

对孩子管得过多、过严、过死固然不好,但不管孩子更是不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该管的管起来,不该管的就放手。“管”与“不管”都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掌握好“管”与“不管”的尺度,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父母应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特点,因材施教,客观对待,适度要求,既不可放任,也不可苛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要创造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把孩子当作跟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理解他、尊重他,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他能够快乐地成长:同时还要怀着一份平和适度的期望去看待孩子、去欣赏孩子,并且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教育。

要理解孩子。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信任他们。允许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自己的选择,如果认为孩子有哪些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要心平气和地说明之所以如此的理由,采用商讨方式,以理服人。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态度来教育子女,用命令式的说教进行批评。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孩子具有实现自我、用创造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父母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给孩子适度自由的发展空问。小孩子好奇心强,对外界的各种事物都充满着新鲜感。上学前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爱好什么,到了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以后,我们父母才开始注意自己孩子的爱好兴趣所在,这时如果逼着孩子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培养孩子自己不感兴趣的所谓“特长”,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力。孩子们天性好奇,不过如果一个孩子总在发问,总在剖析事物,总在添乱,作为他们的父母常常会不胜其烦。很多时候,在父母讨论家庭里的重要事情的时候。如果孩子可以参与进来,父母总是会说:“去玩去,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其实,要知道好奇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可以促使一个人想得更深入一些,做得更多一些。所以找一些方法和时间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孩子问你问题时,不要说“我不知道”,反过来问一下他是怎么想的。也许在他查找答案时,你能抽出时间查百科全书或是上网查询,与他谈论他查找的结果,提出可以使他思考的问题。

针对他好奇的事物,去图书馆借几本相关的书,或是作为礼物送给他几本书。在书中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鼓励他研究他感兴趣的事,然后让他给你解释,也可以研究你感兴趣的事,然后解释给孩子听。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遇到家里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的。

给孩子自己动手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不能为了怕他们吃苦受累,就事事代劳。不让他们做,更不教他们做,这是极其错误的。不仅伤害了他们的好奇心,还使他们无法学到做事的方法,无法独立,将来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原则性的事情一定要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如:孩子太小时,开水是不能够让他们碰的,电是绝对不能摸的等等。见到别人一定要有礼貌,不能说谎,要关心爱护小动物等等。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多让孩子动手会促进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发展。可是在不少家庭里,孩子常被规定不许碰这不许碰那,结果使孩子缩手缩脚,思想僵化。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动手。

要给孩子适当的帮助。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做出自主选择的时候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选择。

世上很难找到不疼爱孩子,不望子成龙的父母。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更是如此。然而,也不能否认,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去关爱孩子,教育孩子。有些父母成天在孩子耳边唠叨,严格管教,恨不能时时刻刻陪着孩子。有些父母只注重自己的事业,无暇管教自己的孩子。其实教育既不是强加施压,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发现和开发孩子所蕴藏的潜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学生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

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的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昕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家长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你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家长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搏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家长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正被家长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所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