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11130900000057

第57章 第57招 提高孩子的智商

孩子聪明不聪明不在于孩子认识多少字,背颂几首儿歌,也不在于孩子上了什么特长班,掌握了什么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可以提升孩子的智能。一个心理研究协会做了一项研究来检验遗传因素和家庭教育哪一个对孩子的智商影响较大。研究的结论是:遗传和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几乎等同。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对孩予实施严格的、正统的家庭教育,创造一个随意但很富有启发氛围的环境对提高孩子的智商非常重要。

发现孩子的聪明特质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不同的、独特的个体,而孩子所拥有的最大潜能就是源自于此一特性。有创意的孩子常会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淘气、幽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有时放荡不羁,不按牌理出牌,也常自得其乐,有个快乐的童年。但大部分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常被要求和别的孩子一样,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循规蹈矩,用功读书,时间一久,孩子禀赋的创意都被扼阻了。有学者曾提到:“创意在小孩子就像流鼻涕般常见,但长大后则很少看到。”

有创意的孩子像猫一样顽皮,他们比较快乐。许多研究发现,有创意的孩子具有下列特质:

(1)比较独立、自律,有时会反抗权威。

(2)常捉弄别人,表现出小丑般的幽默,惹人开心。

f31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4)喜欢冒险、挑战性的工作。

(5)对例行公事及令人厌烦的事物,非常没有耐心。

f6)发散思考能力强,记忆力好且会注意细节。

(7)喜欢阅读,有广泛的知识背景。

f8)常常需要较多时间思考。

(9)对有兴趣的事非常专注。

(10)敏感,好奇,有丰富的想像力,感觉特别灵敏,如听到某种声音就想到某种颜色。

刺激孩子的聪明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应该开始关注他所受的刺激了。现在很多产科大夫都会建议产妇们尽量能够自然生产,那是因为自然生下的小孩离开子宫后,可以在产道中受到挤压、刺激,所以更健康、聪明。

1.自然刺激

刚出生的孩子,我们要选择一些有声音、颜色鲜艳、有动感的玩具,这时候,对感官的刺激训练就开始了。另外父母亲的笑容、陪伴和言语刺激等等是不可缺少的刺激。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父母亲的抚触也非常重要。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孩子来说更为必要,这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父母亲对孩子的抚摩应该在孩子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孩子。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多接触自然环境,观赏花草、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逛公园、旅游等等,在这些接触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锻炼孩子各种感官的敏锐性,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提高他的感知能力。

2.活动刺激

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是在活动中得到体现,也是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比如鼓励他和同伴去游戏、交往,参加竞赛、演讲、辩论、公益活动等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生活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引导孩子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

很多父母会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孩子的活动需求,会对孩子提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牢牢地捆住孩子的手脚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一边鼓励孩子参与活动,一边用加强监护和安全教育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做法。

3.兴趣刺激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去发现或者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集邮、摄影、下棋、收藏、插花、剪报、饲养小动物等等兴趣活动,这些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磨练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中,往往隐藏着孩子的潜能,因为一个孩子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他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也容易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著名的教育专家王财贵先生给家长提过如下建议:在孩子三岁以前,家长可以把世界名曲作为家庭的背景音乐让孩子熏陶其中,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期。你的孩子三岁前可以不学乐理,但不可错过听音乐的最佳时机。他还建议在孩子三岁前,让他看遍世界名画、世界著名风景和建筑物的画片,让这些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未来,这些音乐和画面将会成为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他的生命中慢慢散发出艺术的气息来。

4.专业刺激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接受进一步专业训练的机会,比如舞蹈、声乐、吟诗、作画、主持、书法、雕刻、泥塑、演奏乐器、练武术、踢足球、搞小发明、航模制作等等,这些专业的训练既可以深入地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而且会让孩子在专业训练中获得一技之长。或许这些专业训练将会让孩子从此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很容易把专业训练和兴趣爱好混淆起来。有兴趣爱好不等于为了专业训练,而专业训练也不一定是为了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而专业训练需要请教有关的专业老师,协助判断孩子是否具有某方面的专业天赋或者素质。另外在教孩子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要选择合适的老师,使用合适的方法。任何一种对孩子有伤害的方法都是不足取的。

如果有些父母因为某个专业在社会上很吃香,而强迫自己的孩子去接受该专业训练,那么非但起不到培养孩子的作用,甚至会让孩子误人歧途。

因材施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这一点。

给孩子设置问题情景

如何给孩子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孩子发展思维能力?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找些新题型,并且力求让孩子一次就搞明白。这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增加了难度,最后很可能变成记忆解法,而不是启发孩子自己去摸索;二是限制了选题的范围;三是父母可能在频繁寻求新题型中疲惫不堪。

其实一些常见的题型完全可以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重要的是怎么运用。举个例子:“一个笼子里装了鸡和兔,露出4个脑袋,10条腿,问其中有几只兔、几只鸡?”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孩子在大约八九岁时会遇到,但它完全可以被引入学龄前。4~5岁刚开始时可以把题改为1只鸡,1只兔子的情况,降低难度。如果孩子已经学过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直接用原题。这时有两种引导方法:一种是数数:假设有1只兔子3只鸡,数数会有几条腿,若不对,就再假设有2只兔2只鸡,如此继续,直到数对。

另外一种是数的分解:拿10颗棋子(腿),试着分成4堆(脑袋),每堆2颗(鸡)或4颗(兔)。孩子做的过程中会发现,难度并不大,主要是在理解题目意义、理解头脚数量关系的过程中,锻炼他的逻辑思维。

5~6岁时提出新的要求:“你已经找到了一种答案,试试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引导他说出:“不用试了,不可能的,兔子变多腿也会变多。”这时他已经开始发现规律了。

6~7岁的要求:“你已经知道4个脑袋10条腿是1只兔子3只鸡。那么3个脑袋10条腿呢?你能不能不数就知道?”引导他说出:“1只兔子和2只鸡的腿一样多,头少了1个,所以只要把2只鸡换成1只兔子就可以了。”这时他的归纳总结能力又进了一层。

7~9岁时让孩子去找最简单的解法,引导他说出:“如果4只全是鸡,只有8条腿,现在多了2条腿,那就是兔子多的,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有1只兔子。”到此,他已经发现了规律性的解法。

这一道问题跨越了4~9岁,而且整个思路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启发的关键是要分析孩子在该年龄的思维能力,提出适合这个阶段的要求。每一步都让孩子能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又能层层深入,把他的逻辑思维推向清晰、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