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11130900000037

第37章 第37招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热爱学习的基础乃是学习的愿望(即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孩子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孩子们到学校去学习,动机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希望像哥哥、姐姐那样戴上红领巾,有的想跟同学在一块儿玩,有的是由于父母的启发和要求……

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本身:手里的小棍,书里的画面等等,对学习的结果如何,常常不大关心。小学中高年级儿童会逐渐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学习的责任,义务感会大大增强,从“要我学”逐渐过渡到“我要学”。许多聪明儿童在家中和学校都没有激发起学习动机,当他们不尽力去取得成绩时,学习动机是不可能自行纠正过来的。那么,父母和老师就必须介入。

若要孩子做得好,必须让他想做好。俗话说,马不喝水摁不倒头(即你可以牵着马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从教育上讲,你可以给孩子提供全部的智力营养,如高质量的玩具、最好的学校以及充满爱的家庭,但是你不能强迫孩子去想获得成功。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激发起成功的动机,而有些却不能呢?

动机是儿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事情的预期的结果。例如,一个年龄不大的儿童能够合乎情理地期待用6块砖造一个建筑物。当然一开始他并不确定,但是在他成功之后,他会感到十分满意,并由此激励他下次尝试用七块砖来造建筑物。但是,如果他失败了,他对自己能做什么的估计就会打个小小折扣。他可能会重新尝试,这要取决于他对这件事的感觉方式。如果又失败了,那么就会导致又一次小小的挫折。若成功了,就会对自己感觉更好些。他之所以失败,原因是他用的砖没有上一次的好,但是儿童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这时的期望就没能建立在真实的情形之上。或者他失败的原因是操之过急。无论哪一种情形,由于上一次的体验,他对下一次“造楼”游戏的期望就会降低。

以这种尝试错误的方式,儿童可以判断自己能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能够做。他会多次使用父母和老师的判断,以帮助形成他的指导原则。要让儿童竭尽全力,就应鼓励他下次目标稍高一点,但是他的期望值不应太高,也不应太低。

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期望太高,以致他注定要经常失败时,他会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信心,越来越依赖老师和父母对他能力的看法,他也可能把自己视为失败者。被人认为是天才的儿童有可能遇到这种危险,例如,人们可能会期望他们在所做的各个方面都能成功。但是儿童与成年人一样,有好运也有坏运,有擅长的也有不擅长的。

可以教会儿童确定他们能做什么,这样就能帮助他们尽最大努力。成功的动机和思维的独立性来自安全感和支持,这是在生活中很早就学得的。这意味着让儿童在成绩面前产生自豪感因而能够确信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设法做好,就会得到父母的明确表扬和注意。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成功的愿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很少批评他们,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成功。若父母对孩子过多控制,过分保护,不愿意与他们辩论,这样的孩子一般成绩都不太好。

许多最终成名而且一定很聪明的儿童,在学校里未必做得好,爱因斯坦就是一例,丘吉尔也是。但是一旦激发起他们的动机,就不会有止境。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呢?

1.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动机

家长们可利用一切教育的契机,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孩子喜欢小动物,就带他们到动物园去观察,给他们看一些介绍动物的画片、图书,教育他们多读书,以后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动物学专家。孩子喜欢漂亮的房子,可以因势利导,要他们学好数学、美术等,将来成为建筑师。总之,可以利用一切具体的人和事物及时教育孩子主动地、认真地学习,逐步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

2.及时反馈,端正学可动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越来越注意。在学校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低年级的课堂提问中,孩子们乐于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对回答的内容和结果不够注意,甚至站起来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但他们仍然乐于举手。从巾年级起,孩子对父母的提问变得慎重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回答的好坏反映了学习的成果,关乎父母和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到了高年级,家长要注意及时向孩子反馈他们学习的成果,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与程度,正确地评估他们的成绩,以鼓励为主,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利用内外因。诱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一定诱因条件下,意识到需要而产生的。能够激活孩子学习需要的诱因有两类:外部诱因与内部诱因。

外部诱因包括社会、家庭与学校诱因。家庭对孩子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如果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赚大钱才是好样的,而这不一定需要学习好”,就很可能使孩子建立消极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如此学习动机长期下去将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家长文化层次较高,家长业余时间用于学习较多。关心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很可能较好。

内部诱因是孩子的学习目的与自我期待。孩子如果能从学习的过程本身获得快感,这将是最理想的情况。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经常能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期待。例如,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仅11岁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打破比蒙创造的8.9米的跳远世界纪录,他经常去量这个长度。但他参加比赛后连续失败了几次,12岁时的一次跳远比赛他又失败了。回家后刘易斯痛哭失声:“我输够了!输够了!”刘易斯的父亲教子有方,他笑着对刘易斯说:“伙计,那么现在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开始赢!”刘易斯将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动力,他真的开始赢了,不仅以8.91米打破了比蒙的纪录,而且连续4届奥运会都获得了跳远金牌,创下一项奇迹。

现在不少教师总是要求家长在学生的试卷或作业上签字。这里暂不讨论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不过也给家长提供了一个表达期望的机会。家长签字时,可以写上“一句话评语”,给孩子以激励,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可以看情况选用“书山有路勤为径”、“精益求精”、“火要虚,人要实”、“笨鸟先飞早人林”、“小聪明不是真聪明”、“没有毅力一事无成”、“华而不实最致命”、“跌了跟头,莫怨石头”,等等。家长的恰当评语会成为火花,点燃孩子奋进的火炬。

现在有不少家长,担心“愉快教育”会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他们说:“学习就是苦的,怎么会愉快呢?”看来需要转变一下教育思想。其实,“愉快”与“刻苦”并不矛盾。二者不是生死冤家,不要人为地把二者对立起来。

“我心情很愉快”、“我在刻苦学习”,这有什么矛盾呢?愉快的对立面是痛苦,刻苦的对立面是懈怠,以懈怠的态度学习才是痛苦的,愉快与刻苦完全可以而且经常结合在一起。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先生见国内有一篇报道说他年轻时,“终日苦读物理”,他反驳说:“什么‘苦读’,我在学习物理时感到极大的乐趣,一点都不苦。”孩子刻苦学习时经常是愉快的,不愿意学习的人才会对学习感到痛苦。

孩子如果具有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成功是指日可待的。他解答了一道难题,他写了一篇出色的作文,心里会产生满足感,很快活。所以家长要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是愿意学习的,是有旺盛求知欲的,家长对他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是外部动机,但这可以转化,当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后要使他体验乐趣,相机表扬鼓励,慢慢地内部动机增加了,学习逐步变成自觉的行动,最后变成自动的行动了,此时就很少需要家长的督促。

总体来说,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方面,社会大环境对文化的重视是一个方面。而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主要是:热情期望孩子成材,要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要设法用知识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