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11130900000017

第17章 第16招 不做孩子的“监工”

父母不要光盯着孩子的分数,应该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平时要留意孩子的作业是否认真,观察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与孩子交流。

面对刚刚踏入校门的孩子,很多父母对其学习紧张万分,不知道在家里该如何辅导孩子;孩子上中学后,面对越来越难的家庭作业,父母对孩子的辅导也越来越吃力,这时又该怎么督促孩子的学习呢?

“盯防术”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上小学四年级的多多很苦恼:“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老坐在旁边陪我,让我很紧张。我稍一停顿,她就会问我怎么了,看见我有不会的题就非得给我讲。为了让妈妈别嘟囔我,我就说会了,实际上根本没听懂。”据了解,很多父母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的父母都习惯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担心一不陪着,孩子就磨磨蹭蹭地写不完作业。有的父母一看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往往会主动帮助,这样孩子对父母产生了依赖,容易在心理上轻视上课的听讲。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也未必得当,反而会拖了孩子学习的后腿。

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提倡父母用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父母可以翻开孩子的书本,问孩子这一天、这一周都学了些什么,学过的课文能不能读给父母听,让父母也学习学习,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掌握得不牢固的地方,也可以问孩子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父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父母的作用足适时地给与辅导和点拨,而不是当“监工”。

从细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父母可以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量后,给孩子定下时间,然后用商量的口气鼓励孩子,“你看看能不能在20分钟内把这些作业做完,而且写得正规?”

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细节抓起,比如书、作业本应该怎么翻才能让它不受损坏,一开始学拼音和生字时要指读,学课文时要端着读,削铅笔留下的粉末应该小心堆放在课桌一角,下课后收拾到垃圾桶……父母也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在家里的一些不良小动作,及时与老师沟通,在家里也要按老师在学校的要求一样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的要求和老师一样,是必须遵守的。

建立自信比做题重要得多。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在小学时门门功课都能考90分以上,怎么一上初中,成绩下滑得那么厉害,于是心里很着急,想辅导孩子却又不得要领。分析原因,孩子上初中后,一下子加了很多课,而且大部分课都要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时学习中游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韵孩子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会听课,作业也写得很认真。学习成绩会稳定并且逐渐提高。反之,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成绩很容易滑坡。

专家提醒父母,孩子上中学后,父母一定不要光盯着孩子的分数,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情商的培养上,平时要留意孩子的作业是否认真,观察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与孩子交流,或者和老师沟通。孩子正在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变化,父母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成绩的变动。父母要多鼓励、引导孩子,可以给孩子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关键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到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比教会孩子几道数学题要重要得多。

有些父母反映自己常盯着孩子做作业,有的甚至一直陪到九十点钟,恨不得替他们一做了事,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不佳。对此,想奉劝这些父母一句:问题就出在你们身上,为了让孩子真正能学好,请别做“帮工”和“监工”。

“监工”通常是这样的:孩子在书桌边做着作业,而他坐在一旁虎视眈眈地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稍一分心,动辄打骂。

“帮工”通常在这时出现:碰到孩子有些题目反复出错,“帮工”不耐烦了,不去细细帮助分析,耐心指导,而是抢过本子,边骂孩子笨,边代做,于是“作业”的主角便从孩子转换成父母了。

无论是“监工”还是“帮工”,对孩子的学习都是没有好处的。试想孩子在做功课时既要研究题目,又要时刻担心旁边父母的训斥打骂,在这种相对紧张惶恐的心理支配下,孩子又怎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业做不出反正有父母代做,孩子求知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又怎能从小培养!如此做“工”,父母实在是既吃力又不讨好,不仅耽误自己休息的时间,而且会让孩子什么也学不到。

在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不应该是一个喋喋不休的“监工”,也不应是一个越俎代庖的“帮工”,而应在他专心致志时感觉不到你的存在,而在他碰到疑问时,你是他信任的朋友和亲切的老师!

孩子的自信心和决断力不是生来就具备的,要想让孩子具备这种能力,父母应早点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事情。作为父母,就应该丢掉成年人的主观意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替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那么父母只是一个“监工”罢了。这样的教育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陪着”孩子做任何事情。

当孩子与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他就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也把电视关掉,坐在孩子旁边看着孩子学习;当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给孩子规定时间,不让孩子超过休息的时间。在这位父亲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是,当孩子要参加一个重要考试之际,这孩子却失踪了!后来被找到的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他监视着,一不小心就会做得不好,我很恐惧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可见,这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孩子的“监工”。他总是监督孩子的各种行为,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这种监视却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他所需要的。

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才会比较融洽。如果父母管得太严厉,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对抗行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看到的,因此应当及早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