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一句话让他刻骨铭心
雨果(1802—1885),法国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雨果一生都很感激母亲,因为是她引导自己进入文学的殿堂,是她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年轻的雨果希望得到一套时髦的衣服,母亲却教导他:“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着!”这句话一直铭刻在他心中。
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市,他的父亲参加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于作战勇敢,得到拿破仑赏识,几年内由一个上尉擢升为将军。他的母亲是个船主的女儿,拥护波旁王朝。父母在政治观点上的对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争吵,对雨果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童年的雨果受母亲影响很大,同情保王党,对革命充满了敌视情绪。
雨果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的,1812年,10岁的雨果跟随母亲回国,在巴黎上学。他很有文学才华,少年时就开始写诗。14岁时写出诗体悲剧《伊塔梅恩》。第二年,法兰西学士院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他以《读书之益》一诗获奖,被誉为“卓绝的神童”。17岁那年,雨果同两个哥哥合办刊物《文学保守者》,开始创作小说,写了中篇小说《冰岛魔王》。20岁时,他把少年时代的诗歌以《颂歌和杂诗》为名出版,受到国王路易十八的称赞,每年赏绐1000法郎的年金。
少年时代雨果深受母亲影响,思想倾向封建复辟王朝,但残酷的封建统迫使他日益醒悟。一次,他在巴黎街头目睹的一件事激起他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那天,在法院门前木柱上缚着一个年轻妇女,旁边的告文上公布她的罪行是“仆役盗窃罪”。行刑的时间到了,一个壮汉把她的衬衫后背撕开,从炭火中抽出一块烧红的烙铁朝她赤裸的肩上烫去,随着“咝咝”声,是一阵凄惨的叫喊。这阵阵喊叫声刺痛了雨果的心,激起他对统治阶级残暴的反感。
雨果一生都很感激母亲,因为是她引导自己进入文学的殿堂,是她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年轻的雨果希望得到一套时髦的衣服,母亲却教导他:“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着!”这句话一直铭刻在他心中。1821年,他的母亲患肺炎去世。第二年,哥哥欧习纳患了疯癫病,这时,穷困潦倒已同母亲分居的父亲回来照料患病的儿子。雨果在和父亲朝夕相处中对这位老将军有了了解,他开始改变以往的偏见,写了《献给我的父亲》
一诗。
1826年,雨果思想的变化在创作中体现出来,他和大仲马、缪塞等作家组织“第二文社”,反对为复辟王朝效劳的古典主义。他的《短歌与民谣集》、《东方集》和小说《死囚末日记》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
接着他发表剧本《克伦威尔》、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等。现代大作家高尔基说:雨果“他像暴风一样在世界上轰鸣,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军事政变,实行军事独裁,雨果坚定地站在共和派一边参加反政变的斗争。拿破仑三世对他恨之入骨,下令悬赏通缉。他每天更换住处以逃避暗探的追捕,最后化装逃出巴黎,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流亡期间,他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的收买,也拒绝了拿破仑三世的“大赦”。在艰难的岁月中,他写了政论《小拿破仑》,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它们如同一把把匕首,揭露专制统治的虚伪与罪恶。在诗歌《最后的话》中,雨果表达了自己的斗争决心: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我定是其中之一;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我还是不放下武器;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那第十名;如果只剩下一个,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雨果怀着激愤的心情回到巴黎,投入保卫祖国的斗争。他以68岁的高龄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他捐出稿费,铸造了两门大炮,一门命名为“维克多·雨果炮”,送往前线打击侵略者。这一举动,给法国军队极大的鼓舞。但最伟大的还是雨果的作品,它们充满了良心,充满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文学生涯达60年,笔触涉及诗歌、小说、戏剧、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的发展情况,其作品《巴黎圣母院》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书中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照,是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悲惨世界》
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作者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紧张,戏剧性强,虽然描写的是15世纪巴黎的事情,但充满了时代气息,体现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小说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和对人民群众悲惨命运的极大同情,深刻地揭露了中世纪教会和贵族统治阶级的罪恶,并不是指个别的贵族和教士,而是指代表中世纪宗教的巴黎圣母院和代表反动势力的国王路易十一。作者借古喻今,通过《巴黎圣母院》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人民群众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书中流浪汉和乞丐攻打圣母院,象征着人民群众对教会和国王权力的反抗。
除《巴黎圣母院》外,《悲惨世界》也是雨果最著名的小说,这部小说提出了三个迫切的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围绕这些问题,作者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被压迫阶级所遭受的痛苦和凌辱、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拿破仑的战争和人民群众的起义,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画面,社会成为不幸者的“悲惨世界”。
1885年,雨果因身患重病而卧床不起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他的住所旁,静静地守着他,期望着他能战胜病魔,但是人们的愿望没有变成现实,5月22日,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消息传出后,震动了整个法国和欧洲,人们怀着无限崇敬和悲痛的心情为这位伟人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雨果的灵柩在凯旋门下停放一昼夜,人们仍然围住不散,全巴黎的,以及从法国各地赶来的人超过百万,其中还有各国驻巴黎的代表,人们高唱《马赛曲》,护送雨果的灵柩到法国伟人的墓地,他享受到了法国历史上有史以来的伟人们所得到的最高的礼遇。
成功密码:
儿子雨果想得到一套时髦的衣服,母亲却借机给儿子上了一堂教育课。虽说是短短一句话,却让雨果认识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他的才学。
现在的一些父母尽管平时节衣缩食,但在孩子身上花钱却从不吝啬。殊不知,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对他今后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