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典故(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1126000000007

第7章 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的意思是高举义旗,起来反抗。现在多用它指人民起义。

此典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阳人,西汉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过秦论》是贾谊早期论述秦帝国灭亡的重要着作。

这段话意思是说:陈胜一个用破瓮口做窗、用绳子闩门轴的农民的儿子,是一个没有土地的雇农,被流放的罪犯,论德才既没有孔子、墨子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在猗氏经营盐业成为巨富)那样富有;迫于生计他来到军队,不久,便率领士卒以木棒为刀枪高举义旗,天下穷人纷纷响应,山东等地的豪杰纷纷起义,于是秦王朝很快就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