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典故(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1126000000067

第67章 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是指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别人发生了灾祸,不但不援救,还将它当做是一件高兴的事。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春秋时,晋国内乱,晋公子夷吾逃奔秦国,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又护送夷吾回国做君王,就是晋惠公。惠公在离开秦国之前曾许诺回国后送给秦国五座城作酬劳,但等到进入晋国国境,他立刻改变主意,不肯交割城池给秦国的使者,秦穆公想到他们的姻亲关系,没有派兵去强夺。后来,晋国又发生两次灾荒,秦国都及时救济。

第二年冬天,秦国也闹灾荒,就派使者到晋国请求买粮,然而晋惠公却不肯答应,还想趁此机会攻打秦国。晋国有个大夫庆郑说:

“忘记人家的恩惠是无亲;人家有灾难却幸灾乐祸,是不仁;舍不得把东西给人,是不祥;激怒临国,是不义。四种美德都失掉了,又怎么能保住国家。”而惠公始终不听劝告,还以很不礼貌的态度对待秦国的使者。秦国上下群臣哗然。秦穆公便亲自率大军攻打晋国,晋国大败,惠公也被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