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许多80后父母都喜欢对孩子的事包揽包办,即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舍得让孩子去干。结果呢?孩子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其实,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开始不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了。
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培养,有责任心的父母一定会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在洗衣服时,让孩子帮忙洗些他的小件衣服;在整理房间时,让孩子收拾一下他的书包和学习用具;在起床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当你的孩子开始说:“让我自己来吧”“我可以”“我试试”时,你就应该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了。
事实证明,只有让孩子去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张彤的儿子关超今年7岁了,尽管才7岁,但很多事情都已不劳烦父母了。
张彤和丈夫都在公司上班,双方的老人都不在身边,没有人能帮忙接送孩子上学,平时他们上下班与孩子上下学时间差不多,所以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找了附近的幼儿园,让孩子放学后在校门口等一会,然后等他们下班后到幼儿园接孩子。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他们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了,让孩子试着自己去学校。刚开始孩子有些害怕,他们就教育孩子应该自己锻炼,给孩子讲独立上学的好处。渐渐地,孩子也就适应了。
平时,由于父母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衣食住行,关超都是自己早早地穿好衣服,然后洗脸、刷牙,去厨房盛饭,吃过饭后自己刷洗碗筷。然后,就锁好门去上学了。
每逢周末,尽管父母都在家,但关超还是按部就班地生活。有时,他写完作业后,妈妈还会告诉他把自己的袜子洗一洗,把自己的鞋子刷一刷等等。他都如实去做。
现在邻居的奶奶、阿姨都夸奖关超独立性强,将来能早日成大器。
可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关键的是家长不要一味地替孩子做事情。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就像植物一样能够自长,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条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那么,深藏在孩子内部的各种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她提出的这种教育理念是很有道理的!
问题是,当孩子有能力自己做事时,父母们往往还不肯给他们自己做事的机会。父母不让孩子独自锻炼的原因也很多,可能是担心、不安、缺乏耐心、疼爱等。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的确需要很多耐心、时间,甚至物质牺牲。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是因为“他们只会惹祸,打碎东西,造成损失”。不要舍不得那些细小的损失,那和影响孩子成长比起来真的微不足道。不要因为打碎一次东西就对孩子的灵巧、独立能力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失去信心。当孩子成为独立的好帮手时,他们曾给家庭带来的损失会加倍得到补偿。
那么,家长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下面几条经验很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让孩子从小事做起。生活中,大凡明智的家长,都会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从生活的各方面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例如,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活动的房间或者一个角落,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让孩子自己来设计布置摆放的格局,包括选择书桌、书柜、玩具、图书、装饰品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按自己的意愿做感兴趣的事,比如,种几盆鲜花,装个小彩灯等等。只要孩子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小天地,在这里可以当家作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第二,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孩子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
第三,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成长起来。
第四,让孩子从小学会照顾自己,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试着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吃饭会撒得满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错,但父母不能因可怜年幼的孩子或因孩子做得不够好就不让他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不要担心结果,做的不好,家长再去指正也不晚。只要孩子愿意做,我们就应鼓励支持他,并让他知道那是他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