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这样教才对
11124900000004

第4章 03 好习惯能使孩子受益终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孩子——浑身都是坏习惯,好习惯却找不到几个。这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吗?当然不是,这主要是他们的父母不注意对他们好习惯的培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可见,好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是啊!习惯能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者”。可以说,好习惯能使孩子受益终生,成功的父母都会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教育孩子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而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曾经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证明,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家里,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外部环境,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方面,我姐姐做得就非常出色。

俊俊8岁了,刚上小学二年级。尽管年龄尚小,但已经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玩具书本存放在固定的地方;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定时睡眠,不蒙头盖被;不躺着看书等等。平时,俊俊还习惯性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手帕、洗袜子、扫地、倒垃圾等。

当被问及俊俊为什么能养成这么多好习惯时,我姐姐很得意地讲述了她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经历:俊俊刚刚开始走路时,我就引导她,要走稳,要会看脚下的路,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俊俊刚刚开始吃饭时,我又谆谆教导她,什么都要吃一点,什么颜色的食物都要吃一点;俊俊要上学时,我就告诉她,要爱护眼睛,要多看课外书,听课要认真;俊俊平时在家时,我就教育她自己的事,凡事自己能做的,要自己做,比如洗袜子、手帕之类的小事。我每次教导俊俊时,都要求她采取相应的行动。有时,俊俊很高兴,马上就行动了;有时,俊俊很排斥,我就耐心地疏通,反复地嘱咐,直到她能养成好习惯为之。

姐姐还特别强调,俊俊已经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关于这个好习惯的养成,姐姐说她是这样培养孩子的:俊俊半岁多时,我常常和她玩婴儿图书。她一边翻,我一边指点着教她认识事物;俊俊一岁多时,我们开始一起看画报,我让她听我讲故事。就这样,俊俊两岁多时,开始自己到处找书看,尤其是带图画的书;三岁多时,俊俊看着图画就给大家讲故事了。如今,我没有特别强调阅读很重要,但俊俊已经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每天晚上睡前一个小时,她都会自觉地拿起书,看完几本童话书后再睡觉。

毫无疑问,我姐姐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方面是成功的,是值得每位80后父母学习的。联想到自己,你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了吗?你在这方面成功吗?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那就借鉴借鉴我姐姐的教子经验吧!

有人说:“如今的父母,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培养他一些好习惯。”这的确是金玉良言。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让孩子轻松地驶向目的地。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轻松高效地学习;好的作息习惯,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维护身体的正常生物钟;好的饮食习惯,能给孩子一个好身体……将来有一天,父母年事已高,不能再照顾孩子了,但父母为其培养的好习惯却能像一个忠诚的老仆,夜以继日地照顾着他。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习惯就像一条火车轨道,一旦铺设成功了,就可以按轨道走向人生的高处。孩子所养成的所有好习惯,都是一条条火车道,一旦进入轨道,孩子便会不自主地依轨道顺利前行。

那么,80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你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从小培养。孩子处在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大,最容易受引导。一般地,3至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该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因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从这个阶段做起。

第二,从小事抓起。好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小事上,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因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应从小事抓起。

第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它方面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家庭文化对孩子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第四,制定规范,运用强化机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赞扬而继续做好事。这种行为的增强就是由于“他人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第五,不能有例外。好习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它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拾金不昧等,只要有一次因私心杂念夺去孩子对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来就会变得困难了。因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不能允许孩子有例外,因为一旦有了例外,孩子下次就会重演不良行为。

第六,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习惯教育不仅需要知识传授,还需要躬行实践。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只注重说理教育而忽视实践,孩子良好的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行为方式的指导。行为方式的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如何去做。

第七,要在行为语言等各方面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长期熏陶下去,就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育,日积月累,孩子的好习惯不知不觉就形成了。

第八,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如果不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就可能一时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错误。比如说脏话,家长不理睬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经过一段的实践,等孩子知道说脏话不好的时候可能已经养成习惯了,再想改正也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