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麻辣典故(世界典故汇编)
11124300000062

第62章 天堂里有没有驴叫(典故:倒屣迎宾、王粲驴鸣)

看到一篇《关于麻将的碎片》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那个著名节目主持人衣着光鲜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但你要知道他的外号后恐怕要吓一跳——麻疯病——这个令人恶心的称呼是因为他曾经在某一夜像个疯子似的连庄七把。”

“麻将”与“麻疯病”就这样扯在一起,真是有趣,但是要说麻疯病恶心,只能说我们还缺乏爱心,历史上就发生过好多起麻疯病人被遗弃被烧死的惨剧。

史上最早患麻疯病的名人,应该就是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麻疯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年,但是在王粲身上却潜伏了20年。

那年,王粲遇到名医张仲景,张仲景对他说:“你有病了啊,如果不早点治,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掉,眉毛掉光之后再过半年,你就会死,如果现在去吃五石散,还有得救!”王粲不高兴了,别危言耸听了,不就想让我推广你发明的新药吗?

原来这五石散正是张仲景发明的,由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几种石头熬成,还加点别的什么药,但是这药副作用大,当时谁都不敢吃,后来才由曹操的干儿子何晏吃开了头,流行一时(参看前文《何晏为什么那样白》)。

张仲景免费送了王粲一些五石散,就指望着王粲去给他当“试药员”,哪知张仲景一走,王粲就把药扔了,他才不愿冒这个生命危险去“试药”呢(即使是现在,由于剂量不好把握,平均每年因民间自己熬药引起的死亡人数都有七千多人,当然我国现在也有了“试药员”这种新行当,工资高,但是风险也大,没病去吃药,想起来就难受)!何况王粲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病,不就是个子矮点,长得瘦点嘛,找媳妇有点困难而已。

几天之后,张仲景见到王粲,问:“吃了我的‘散’没有啊?”

王粲骗他:“吃了,吃了,刚才还喝了一大碗呢!”

张仲景把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摇摇头,说:“小子你骗我,看你的样子,压根没吃,你就等着二十年后掉眉毛吧!”

王粲不屑一顾,哈哈一笑,走远了。

那时候,麻疯分枝杆菌已经开始干扰王粲细胞内的废物清除过程,对他的表皮细胞进行破坏了,所以王粲的除了个子瘦小,皮肤也是非常粗糙暗淡。如此形象不佳,让王粲的婚姻问题成了老大难。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倒是很赏识他,而王粲老早就听说蔡邕有个宝贝女儿叫文姬,是个美女加才女。有一天蔡邕在室外弹琴,弦忽然断了一根,文姬都能听出是第二根弦断了,当时文姬的名声甚至超过了蔡邕。

王粲经常往老蔡家里跑,就是期待着老蔡有一天能把女儿嫁给他。

老蔡也把王粲看得高,每回迎接他的礼仪都挺隆重。老蔡那时是红人,家里一向高朋满座,谈笑风生。

有一天,忽然有门人通报王粲来了,老蔡连忙从席子上爬起来,风风火火去迎接,由于太激动,把鞋子都穿倒了。回来的时候,带着这个身高不过一米五,风一吹就倒,脸上的皮肤又不好的王粲进了门,众宾客差点晕倒,穿倒了鞋子去迎接的就是这么一位啊,老蔡你的审美倾向是不是有问题?老蔡说:“你们不知道,这是王粲呀,文章写的比我好啊,前途无量啊!”

有人窜掇老蔡:“那就让他给你做女婿啊!”老蔡假装没听见,他能答应吗?王粲个子那么矮,身体又不好,得为女儿的幸福着想,为外孙的身高着想啊。但是老蔡又确实很欣赏王粲,就说了:“我这家里所有的书啊,以后就是王粲的!”王粲在心里一声叹息:“哎,我家里的书还不够多吗?我要你的书干嘛,把文姬嫁给我就行了啊!”事实证明,老蔡选婿的眼光还真不行,他后来为文姬找的夫君寿命更短。十六岁时,文姬出嫁,不到一年,夫君便咯血而死。如果当时把文姬嫁给王粲,两人志趣相投,说不定十分幸福。

在本地找不到媳妇,王粲和堂兄跑了好远的路来到湖北荆州,投奔军阀刘表。那时候王粲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尤以才思敏捷、强记博识著称,刘表听说了他的大名,要把女儿嫁给他,但刘表以貌取人,他一看王粲身体瘦小,就改了主意,将女儿嫁给王粲的堂兄了。王粲郁闷的要死,早知如此,就不带堂兄来了啊,刘表也坦率,直接打击他的自尊心:“我女儿即使不嫁你堂兄,也不能嫁你啊,说白了,你身高不够,体质又弱,简直就是三等残废!”看来自古长得不高的人总不好找媳妇,现在个矮乱投医的青年太多了,怪不得如今那些卖假增高产品的销售商,天天蒙被子里面笑着数钞票呢!

王粲在荆州整整郁闷了十六年,“忧愤出诗人”,王粲以写诗作赋来排遣人生,写出了《七哀》和《登楼赋》等传世名作。

那些患了抑郁症的人,最喜欢读他的《登楼赋》了,读着读着,他们就哭了。

公元208年,曹操攻占荆州,王粲弃暗投明,随曹操回到中原。曹操当时已经53岁,算是一个老文学爱好者了,因为他本人也是其貌不扬,所以对王粲麻疯病特征的外貌毫不在意,倒是相当欣赏王粲的才华,自然重用王粲。

王粲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建安七子”之中,除了孔融常与曹操对着干,不合群之外,王粲等六个人,经常和高干子弟曹丕和曹植混在一起,铜雀台成了他们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在这里召开建安诗歌年会,开诗歌朗诵会,喝酒赋诗。

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啊,关键是曹丕和曹植一点高干子弟的架子都没有,放浪形骸地跟着他们一起high,诗歌酒会上,每个人都要表演节目,王粲最拿手的节目是学驴叫。谁都知道驴子矮小,但一旦叫起来,它的表现完全可以用炽烈热情、石破惊天来形容,它那豪放的大嗓门一开腔,就能盖过都市的喧嚣。王粲也一样,他那瘦弱的身躯蕴藏着惊人的巨大能量,由他口中发出的“啊哦啊哦”,具有一种极极富感染力的凄凉之美,有一次竟召来了三头母驴。

可惜,王粲的驴叫生涯没有持续几年,在他体内潜伏了20年的麻疯病毒暴发了,真的像张仲景说的那样,他的眉毛开始掉了,半年之后,他就死了。

曹丕为王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他深情而悲伤地对参加葬礼的人说:“王粲兄弟生前除了写诗,要说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学个驴叫,天堂里面啊,不知有没有驴子,为了寄托我们的哀思,且让我们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吧!”说完,他就带头学了一声驴叫,当然他学得远没有王粲好,有点像狗叫,祭吊的宾客哪里敢笑,他们尽其所能,跟在曹丕后面学起了驴叫。一时间,各种音色和风格的驴叫声交织一片,此起彼伏,真是哀情鼎沸,盛大壮观,这应该就是我国最早的集体行为艺术了。

看来,曹丕并不像逼曹植七步赋诗那样的心狠,他其实是一个相当有人情味的家伙。

典故1:倒屣迎宾

又作:倒履迎、倒屦出迎、倒屦走迎

含义:形容主人非常热情,客人受到隆重欢迎。

出处:三国·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原文节选: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典故2:王粲驴鸣

含义:形容追求个性,狂放不羁。

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原文节选:

王仲宣(王粲)好驴鸣,既葬,文帝(曹丕)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