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麻辣典故(世界典故汇编)
11124300000032

第32章 天下第二的神射手(典故:纪昌学射)

纪昌跟神射手飞卫学射箭。飞卫没有教他任何射箭技巧,只对他说:“你先练成不眨眼的功夫再来找我吧。”

纪昌回到家,躺到妻子的织布机下,盯着穿梭不停地梭子看,刚开始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不停地眨呀眨,两年之后,有人拿锥子,快刺到他的眼睛里,他也没有眨一下。试验成功了,纪昌向飞卫汇报成绩,飞卫摇摇头说:“还不行,把小的看成大的,远的看成近的再找我。”

纪昌回去后,就用牛毛系了一只虱子挂在窗口下面,盯着这只虱子看,十天之后,纪昌终于把虱子“看”大了,看了三年后,虱子被他看得有车轮那么大,再看虱子以外的东西,就像看见山丘一样了。

后来,纪昌就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这则故事出自《列子》,被看作我国最早的训练神箭手的纪录。

人教版初中新教材把它选入课本,是把它当作一则寓言来读的,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刻苦勤奋什么的。

如果这是一件真事,练成目力神功的纪昌应该是个生活上有障碍的人。

虱子能被他看得有车轮那么大,那么其他的东西都在他眼里成了巨无霸了。大概他妻子的樱桃小嘴在他眼里就是一口深潭,一里外的一只蚂蚁都是一头大象。他走路都不敢走,明明可以一步跨过的小沟,被他视为大峡谷,那还了得?

其实,以他的这种专长,去观察星星,做一个天文学家,说不定更合适些。

所以说这是一则寓言,寓言总是讲究夸张变形的。

可是这纪昌成为神箭手后,还没有完,后面还有故事,使人又不能把它看作一则寓言了。

教材上没有选后面这段故事,大概是怕学生看见纪昌的丑恶面,长大后对师长不尊敬,学坏了吧。

纪昌成了天下第二的神射手(仅次于飞卫),就有了杀飞卫的想法。终于有一天,纪昌偷袭飞卫,两人在树林里干上了,纪昌射一只箭,飞卫还一只箭,每次两人的箭都在空中相触落地,到最后,纪昌多出一只箭,他以为飞卫这下死定了,可飞卫不慌不忙从树上折了一截树枝,拉弓射了出去。箭头与树枝相遇,双双坠于地上。于是两人哭着丢了弓,彼此相拜在路上,约为父子,咬着手臂发誓:不得把这种绝技,传授给任何人。

纪昌这个阴险小人,阴谋未能得逞,就“泣而投弓”,这时候才“请为父子”,古语说“师徒如父子”,看来,刚开始,纪昌还没有把飞卫当师父看。

从最后的结果看,自然还是飞卫的射术高明,因为他以树枝当箭,居然仍能挡徒弟一箭。但不知这位箭术大师的心肠为什么这样软,为什么要原谅一个忘恩负义杀师未遂的坏徒弟?

纪昌的哭是一种假惺惺的忏悔,而飞卫也哭,看来他是被纪昌感动得哭了,要命的是他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竟晕晕乎乎和这小子发下誓言,要“技不秘传”,这大概就是今天我国射箭技术总是落后于韩国的原因吧。原来,我国的神箭技术,是因为飞卫失传的。

典故:纪昌学射

又作:纪昌学箭、悬虱如轮、悬虱学射

含义:形容学艺专精。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县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县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捍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克(刻)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