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温州人不会说的赚钱诀窍
11124100000016

第16章 吴云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目前在大连的温州商人大约有2万余人,其中有1000多人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在这个城市里从事着工业电器、阀门、服饰、五金工具、印刷、路灯、钢铁贸易、货运等行业,成为大连市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还有一些人从事着房地产、服装、食品、商贸、眼镜、灯具、家具等行业,为方便群众,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据测算,温商在大连购置房产或租赁经营场所的投资额在20亿元以上。

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这个人,来自温州,可熟悉他的人更觉得他是个大连人;他在18岁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独自闯起了关东;在大连,他白手起家,用15年时间打造了国内屈指可数、具有国际水准的购物中心……他就是吴云前,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年8月,年仅17岁的吴云前只身来到大连,如今,他领导下的百年城集团已成为业界瞩目的商业地产新秀。

1971年吴云前出生于温州乐清,可以说,他正出生在好时候,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品质和性格的人,从小,他就严格要求自己,并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他刚来大连时,做的是服装生意,在刚来的一年的时间里,他转遍了大连的大街小巷,很快,他发现青泥洼桥的学校很不合理,他就下定决心以后自己一定要在青泥洼桥盖大商场。他把他的这个想法跟周围的人说了后,别人却说他是“痴人说梦”。但吴云前并不觉得自己的理想有什么不妥,他认为人应该有目标和憧憬,心和梦想格局是一样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吴云前在大连闯荡了15年,这15年成就了一个温州青年神奇的财富成长故事。

成功以后,经常有人问吴云前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无论是谁问他,他的回答就是一个:“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情!”这就是朴素的吴云前、实在的吴云前。他说,自己这些年来在大连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也走过不少弯路。但他说,温州人做生意有一个理念:不怕赔,就怕停!因为赔了可以赚回来,而停了就意味着赚钱的机会没了。他说:“温州人从来不认为什么生意小,纽扣小吧,打火机小吧,但是温州人就把这些小生意给做大了。”他曾开过服装店,做过纺织品贸易、经营过服装、餐饮,现在从事商业地产开发。这些年他跨越了很多行业,他总是在熟悉一个领域后,突然又去尝试进入新的领域。保持创业的激情,不断尝试新的领域,这可能就是他所说的“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吧。

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是吴云前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尝试。在大连,商业地产曾一度成为大连各行各业投资的热点,业内人士在评价大连商业地产“存在局部过热的问题”的时候,吴云前毅然投身到了这个新的行业中来。

吴云前选择在大连最繁华、商业竞争最激烈的青泥洼桥,开始了第一个商业地产的项目——百年城,这个地方正是吴云前刚来大连一年的时候所发下的誓言中所说的那个地方。对于大连商业地产的过热,吴云前并不是没有看到,他之所以作此决定,是有他的理由的,当时,有很多世界顶级品牌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将专卖店开到富丽华和香格里拉,心细的吴云前看到了这个机会。他的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他有他的商业考量,他的目标是那些最具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事实证明,吴云前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虽然大连有很多商业地产项目失败,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吴云前却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他才一举成功。建成这个商业地产项目后不久,百年城集团又选择在二七广场建成了温州城,吴云前这次是将目光瞄准了普通老百姓。

吴云前的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成功,现在,百年城和温州城都已经成为大连为数不多的商业地产行业的赢家之一。

吴云前的生意经很特别,他不像一般的企业家只注重自己的才能,他更注重人脉的力量。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今天你有商业机会和经营能力是不够的,你是否有一帮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社会资源,也就是现在讲的人脉资源的结合。”吴云前曾用5000万投资一个主题餐厅,很漂亮,也很到位,当时请了很多人来策划,可最终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件事情,吴云前是这样说的:“之所以失败,因为当时在大连不适合做这种主题餐厅,我们可能是太超前了,所以失败了。”这次的事情带给吴云前的不光是教训还有经验,此后,他开始试着给自己的公司定战略,他的目标就是要做专业化的公司。

吴云前对自己的定位也很奇特,他不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只是专门经营公司,他反而认为,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他的工作就是广交朋友,发现和组织这些专业的人,然后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一起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他眼里,真正的专家是最令他佩服的,而坚持学习,不断进取的人正是他最欣赏的。能把他最佩服的人和最欣赏的人集合在他的公司,那就是他最高兴的事了。

吴云前非常欣赏李嘉诚的一句话:“前十年,创业非常艰辛,后十年,我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句话对吴云前的感触很大,他从小出来做生意,在逆境中的成长使他懂得了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虽然现在他已经很成功了,但他还是不忘锻炼自己。

吴云前很欣赏狼的品质,他很喜欢一本名为《狼图腾》的书。“狼懂得等候机会,它的团队精神和忍耐力是非常强的。”吴云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他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的同事称赞他一天就能成为半个专家。这并不是拍马屁的话,这只能说明他的学习能力真的是超前的。对于任何经济管理方面的学识,他都能说出个头头是道,像楠溪江、叶适墓等等这些800年前的永嘉学派,他谈起来就是如数家珍。他认为,永嘉学派当年提出的“义利说”,正是温州人今天经济活动的写照。温州人信奉朋友就是财富,有义就有利。但是,和朋友间的利益并不是直接金钱的交往,而是相互帮助。比如,在朋友的相互交流中会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变成钱,也就实现了朋友间的利益。温州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市场接轨的地方。

吴云前以自己身为温州人而自豪。他理解的温州人勤劳、肯吃苦、头脑灵,只要看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温州人对生意没有大小的区分,并没有北方人所固有的认为小生意不赚钱的观念,把“小生意做大”,积少即可成多。他还认为温州人所特有的“朋友、义气就是商业”的人脉观念也是帮助温州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温州人不但老乡之间愿意合作、易于相处,即使到了外乡,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很强,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温州人遍布世界的局面。

吴云前,一个身在大连的温州商人,承载着温州人和大连人的厚望,希望他能带给大连更多的惊喜,也给温州人更多的榜样作用。

我们占领了New York

美国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天堂,而纽约,又是这个天堂中的圣地。不管是淘金的,还是寻梦的,所有人都以来到这个圣地为目标。我们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该剧讲述了一群北京人在纽约经商创业的故事。但这部电视局描写的情况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现在,在纽约打拼天下的是温州人,温州人在纽约给我们续写财富传奇。

像在其他地方的温州人一样,在美国的温州人,也用他们一贯的精神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传奇。据《世界日报》报道,在最近的这10年内,温州人在美国,特别是在纽约的发展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善于经商的温州人,以其独到的商业眼光,在温州同乡互助精神的支撑下,以特有的温州模式和创业手法,很快在纽约发扬光大。

现在,在美国的温州人人口已经超过了23万,这些温州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从地摊开始干起,逐步把美国的市场打开,现在,美国的很多地区都有专门的温州街。据说,曼哈顿中城至少有56家温州人经营的礼品批发铺面。

法拉盛过去原为香港和台湾移民经营的杂货店、餐饮、超市与酒店,但也渐渐被温州人的店铺取代。纽约法拉盛人气最旺的超市,老板几乎是清一色的温州人。这些超市老板中,有的在三、四年前还是路边摆摊的小菜贩,他们经过自身的艰辛努力与凭着对商机的敏感,捉住机会一举成功。目前法拉盛有6家大型超市由温州人经营。

吸引最多各地商客光临的华埠坚尼路两旁商店,有超过一半的业主是温州人。那些推着小车穿街走巷销售CD或DVD的温州女移民,则是打假警方感到头痛的“游击队”。虽然对温州人上述令人印象深刻的经营之道褒贬不一,但他们灵敏的商业触角已广受称赞。放眼华埠坚尼路上各个街角,几乎都可看到数名女子推着手套、围巾,或是刚出版的CD和刚上映的电影DVD手推车叫卖,但令美国人不解的是,这些温州的地摊摆得都很近,但是他们却绝不互相抢生意,反而经常互相帮忙。

温州人发家的基本特点就是先从小本经营做起,积累了资金后再发展壮大,这对于温州人来说,也是他们成功经营的快捷方式与保证。缅街“新中国”超市老板卢先生就是温州人发展商机的典型例子,卢老板在未开超市前曾在缅街路边摆摊卖蔬菜。

在美温州人的人数与商业势力逐年壮大是有目共睹的事。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美国发展的温州人还不到6万人,如今已经至少有23万温州人在美国了,且一半集中在大纽约地区,仅次于广东和闽籍人口。

温州人经商脑筋动得快,近年他们的视线不光盯在开商铺上了,也开始做起了贸易生意。他们看到了美国和中国大陆在一些用品上的价格差价,便从大陆空运一些蔬菜、日用品、服装等物品来美国卖。这充分展现出了温州人刻苦耐劳和擅长经营的特色。

把犹太人赶出巴黎

“中国的犹太人”这个称号温州人是当之无愧的,他们善于经营的特点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他们战无不胜。在巴黎,他们甚至和真正的犹太人“大干了一场”,原来由犹太人占据的市场,已经在温州人的步步进逼下,变成了温州人的“地盘”,在巴黎已没有市场的犹太人有一些甚至都开始给温州人打工了。

巴黎的二区、三区、十三区是温州人最先开始和犹太人竞争的地方,在温州人精明的经营和团结下,犹太人已经一步步撤出这块领地。

拿下了最重要的地区后,温州人又把目光聚集在巴黎的近郊。在巴黎北部近郊欧拜赫维里耶市,正在崛起一座新兴的华人商业城。而这个地区,原先也是犹太人经营的领地。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巴黎市政府把一些工厂先后从欧拜赫维里耶搬离,剩下了大量的废弃厂房在这里。精明的犹太人看到了这些厂房的用处便来到了这里,他们利用那些废弃的厂房仓库做起了批发生意,到了90年代初,犹太人的批发生意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92年,温州商人夏尚忠首先进驻欧拜赫维里耶,他在那里开了间眼镜批发店。在1993年到1994年的时候,这里还只有零星几家华人开的批发店。到了1998年,大批的温州人开始成批进入欧拜赫维里耶,每年都有几十家以上的增长。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个地段,华人的批发店已经占到了99%,只剩下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型犹太人批发公司还在继续经营。这些华商有一小部分是来自广东、上海、福建等地,但绝大多数是温州人。就这样,欧拜赫维里耶这个原来由犹太人把持的领域,变成了温州人的天下。

欧拜赫维里耶的温州人经营的批发生意品种繁多,但多数还是温州人擅长的轻工产品,比如钟表、眼镜、打火机、日用百货、礼品、床上用品、服装批发等等。

华商之所以能在欧拜赫维里耶迅速崛起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该地段的交通非常便利。欧拜赫维里耶紧邻两条高速公路,城区内可进出大型货柜车辆,而且基本上不收停车费,方便上下货物。另外,与巴黎市政府希望批发店迁出市区的政策相反,欧拜赫维里耶非常欢迎华商的到来,对华商也很重视。前几年该区治安不好,有华人商家提出意见后,市政府特别在商业区内加派了警力,使治安大有好转。当然,有上面这两点也不一定就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华人勤劳节俭,精明能干。还有一点就是祖国的支持。很多华商认为,祖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华商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越来越有竞争力,做进出口生意的华商也各跟着发展得越来越快。就像中国经济发展在当今世界上一枝独秀一样,华人的生意发展也保持着“中国速度”。

越来越多的温州人来此开店,自然竞争的程度就会更加激烈,按说这应该是不好的商况,但大部分商家却认为,这种情况虽然有坏处,但还是好处大于坏处,因为商家多了,就形成了一个有规模的市场,也就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光顾,生意不减反而有增。

如果温州人都是满足于现状,那么他们也就称不上是“中国的犹太人”了。他们对于赚钱的欲望永远也不会停歇。现在,欧拜赫维里耶的温州批发商们已经不满足于这一个地区,他们计划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在现有的商业区外,再找个更大的地方,搞一个能够容纳更多批发商的超大规模的市场。

跨过鸭绿江的温州人

有人说,温州商人的速度比联合国维和部队都快,无论在阿富汗、南联盟还是伊拉克,呛人的硝烟尚未散尽,他们就出现了。现在,他们又瞄准了朝鲜这块充满种种悬案的半岛上。他们或悄然进发、或大张旗鼓地跨过鸭绿江,去那个带着几分特殊的地方,开辟新市场。他们善于发现机会,温州的鞋子、服装、皮具等轻工产品在朝鲜很走俏;他们更善于把握机会,当别人还在鸭绿江边踯躅时,他们已绝尘而去,甚至已看到了“第一桶金”的光芒。

有一个叫做曾昌飚的温州商人,以5000万承包了目前朝鲜最大的商场——平壤第一百货大楼,租赁期为十年,据称这是朝鲜来自半岛以外的最大投资。平壤第一百货大楼位于平壤市中心黄金地段,曾昌飚的中旭集团拟投巨资对整个大楼进行改建,然后直接从国内组织货源在朝鲜批发和销售。改建后,会有几百个温商一起“跟进”,他们都是辽宁省朝阳市华隆商业广场的业主,在东北已经营了几年到十几年不等,在地域和气候的适应能力上,货源上,甚至语言上,早已做好了进军朝鲜半岛的准备。可以说,它在创建之初,就打下了进军朝鲜半岛的伏笔。

当这个颇有争议的消息鼓动人心时,又一个温州商人悄无声息地把客车开过鸭绿江,第一个吃下了朝鲜运输业的“螃蟹”。乐清市盛金快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清象,正是吃下朝鲜运输业“螃蟹”的那个人。

根据协议,盛金公司与朝鲜郁林运输合营会社共同设立联合会社,在15年内经营朝鲜国内外的客运、海运、货运三大业务,联合会社每季度将客运经营利润70%偿还盛金公司,至投资额偿还完后,盛金方和郁林方再按四六分成。如今,盛金公司已拥有朝鲜郁林会社12条经营线路中3条的经营权。

尾随其后,更多温州商人试探的脚步,争相踏上朝鲜的土地。原因不言自明,对于足迹遍及世界的温州商人来说,朝鲜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几块“处女地”之一。据了解,最近仅组团去朝鲜考察市场的温商就有40多人,至于自己悄悄出行的,不计其数。

乐清市东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世成,对于朝鲜的发展前景也非常看好,那里不仅工资低,而且还可免3年税费和3年场地费。他打算在平壤办厂建汽车配件生产基地。

同样,乐清市正大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灵飞,也准备将广告及文化产业打入朝鲜市场。对于朝鲜对外引资的决心,张灵飞深受感动,她决定看准时机,一旦政策允许就将发动整个家族的企业共同前往投资。

目前有意开拓朝鲜市场的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不少考察过的人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目前朝鲜商机是存在的,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国际国内因素,投资也蕴藏着较难预测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对于温州商人来说,也可说是一种商机,正像曾昌飚所说的“生意场上,收益与风险是一对亲兄弟,但是我是怎么想的呢。万一出现动荡,朝鲜那边肯定会有另一种需求,比如钢铁、水泥、纺织品、药品、粮食等,我还是可以向他们提供这些物品的。”

温州商人会做生意,早已不是新闻,但在此番进军朝鲜首善之区,意义就非同一般了。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的成果,总是先从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开始体现出来,由是,平壤第一百货大楼向租给中国商人经营,就等于获得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它的象征意义和示范作用不可低估。而温商此次跨过鸭绿江跟比非洲人更陌生的朝鲜人做生意,其勇气,其魄力,其眼光,对于包括上海民营企业家在内的生意人而言,又有何种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