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讨温州经济和温州民营企业,自然就会说到温州,温州的民营企业在温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蓬勃的发展壮大了起来,但是,最近几年,温州的民营企业有外迁的现象出现。对于温州民企外迁的现象,温州市政府很是重视,他们把“改善投资环境,变温州人经济为温州经济”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在这种思路的领导下,在温州的大街上,满街的出租车后窗上都贴着“打造信用温州”和“变温州人经济为温州”的标签。
对于温州企业的外迁,有很多温州人感到很惊讶。包括很多媒体在内,他们都不理解为什么温州民企不继续在自己的故乡发展而要去别的地方发展,毕竟在自己的故乡,有很多在外地享受不到的便利和优惠。在温州,几乎所有知名企业都已准备或已有了外迁行动。其实,看待温州民企的这种外迁活动,也要客观来看,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作出一个决定,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一种经济行为,不是小孩过家家地闹着玩。
温州开往上海的班机正成为温州一些民营企业家名副其实的“空中巴士”,遇到特别忙碌的时候,肩负企业决策与发展重任的他们甚至每周都要往返上海温州几次。民营企业家忙碌的身影透出了这样的信息:在改革开放中日渐成熟起来的温州民营企业正在大规模入驻上海滩。
在温州民企外迁的过程中,上海理所当然成为一大热点。上海是我国人才、信息等许多方面的高地,与温州在文化上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州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自然而然会到这个高地上引进人才、信息、资金。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说,民营企业越发展,对高级管理人才需求越大。相对于温州,上海人才优势无可比拟。2001年上半年天正集团在上海招聘高级人才,一下子就招了8个MBA,其中有3个还是博士。
上海的国际化色彩也为温州民营企业所看重。目前上海有外资企业2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50%已进驻上海,外商机构1046家,外国金融机构200多家,外国驻上海总领事馆30多家,这对急于“走出去”和扩展中的温州民营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入驻上海的温州企业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均瑶集团。现在,王均瑶虽然已经英年早逝,但当初他对于到上海去的决心是很强的。他认为:上海太像美国的纽约,它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己一到上海,就像一粒沙子掉到了一堆石头里,太微不足道了。王均瑶的这种想法代表了大部分实力强劲的企业走出温州的心态。
德力西集团也已在上海的松江区建设工业园区。对于自己的这个策略,德力西也有自己的解释:企业向外发展,特别是向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发展是一个正常和正确的策略,温州限于地理位置,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心城市,要想再上台阶,必须走出去。
现在,比较知名的温州民企有很多已经都移师到上海了,像正泰、美特斯·邦威、法派、天正等实力较强的企业都已在上海建立了销售甚至生产基地,这几家企业的研发和设计中心不约而同地都已移师上海。
这些企业的外迁对于温州的经济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那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需的扩张,温州人也不必“谈迁色变”,这些企业尽管移出了一部分但企业总部和大部分生产还在温州。这些企业主毕竟还是温州人,对于温州的便利条件和对故乡的感情使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温州。
有人用“鱼多水少”来形容温州企业的生存环境,这里缺少的主要是土地。温州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土地三分多一点。可以说,土地成了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比如在瑞安,2002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在1万亩左右,但用地指标只有1500亩。温州的郊县甚至镇上的土地现在每亩价格很多都达到了25万左右,而相应的房地产价格也就势蹿升,黄金地段的商用房每平方已过百万,但在上海郊区,每亩土地也只不过是3万元左右。因此,温州的中小企业主对“比较便宜”的上海、北京、杭州的房产热情倍增。
在温州土地紧缺的情况下,争取土地成了温州企业家展示“能量”的舞台。一些有能力、有关系的企业,能够争取到土地扩建厂房以及商业用房,有这样一个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正泰在柳市最好的地段(甬台温高速公路旁边)建了工业园,当地人就推断正泰在柳市是最“牛”的。对于正泰来说,地也许不算什么大事,更谈不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能量和财力都不够,因此也就不可能征到温州那有钱也买不到的地,于是,在征地无望的情况下外迁无疑是这些企业一个自然选择。再加上现在各地招商“力度”之大让人想拒绝都不行。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招商团几乎每天都在光临东海之滨的温州。县长、市长们屈尊奉普通的民营企业主为上宾,目的只有一个:欢迎前往投资创业。他们给温州商人开出的条件是很优惠的:土地很便宜甚至是免费使用,税收也很优惠。良禽择木而栖,面对种种优惠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条件,很少有人会放过赚钱的良机,到全国各地投资创业因此而成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一个新潮流。
但是,对于温州民企的外迁也不必看得过分严重,因为温州最值得骄傲、最为宝贵的是人的优势,一路上滚打摸爬过来的温州民企老板几乎人人都是市场“验证”过的企业家。温州民企外迁以后,甚至有可能带来新的创业高峰,比如,永嘉县的阀门泵业进军上海市后,通过收购、兼并,几乎“吃掉”上海所有同行,占领了整个上海市场。把温州的“企业家优势”与全国各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能够产生巨大的潜在生产力——而这,正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所在。
事实上,温州许多民营企业只是把上海作为研发、投资、决策中心,以谋求进入国际市场;其企业的生产、仓储等功能仍然放在温州。除经济因素之外,文化上的传统也使外出投资的温州民营企业家与家乡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的联系,即使据最保守的估计,每年过年,天南海北温州人带回家乡的消费资金至少也有200亿元。再往深处说,外出温州人创造的2000余亿元的产值中究竟有多少返回家乡投入扩大再生产,又是个谁也无法计算得清的问题。因此,争论是“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还是“把温州经济转化为温州人经济”没有太大的意思,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能够使企业家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经济就是一种好的经济。
财富镜子
叶庆来:报喜鸟的报喜者
2005年4月中旬,2004年度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出台。叶庆来是20位候选人之一。虽然最后他并没有当选,但在这20位候选人之中,他是唯一一个来自服装行业的,而服装就是他的标志。
叶庆来,196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班结业,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宝鸟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中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上海市松江区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松江区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松江区青年企业管理者协会副会长。
对于这一串别人看来十分羡慕的称谓,叶庆来并不看重,他最得意的还是他是服装“专业”出身这个身份。叶庆来18岁就开始在服装厂当学徒,20岁那年,在服装行业颇有天分的他获得温州服装大奖赛设计奖。此后,他从裁缝开始,一步步做到服装厂、时装公司,1996年,他与另几个志同道合的同行组成报喜鸟集团,1999年他将集团中的宝鸟服饰迁往上海,专营集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职业装生产,以上海作为进一步扩大华东地区市场的踏板,完成了从一个温州的全国名牌企业走向全球化的跨越。
虽然在今天看来,叶庆来的创业经历可谓是一帆风顺,但实际上,他所走的每一步路也都是充满了艰辛。
1996年3月18日,温州3家服装企业报喜鸟、纳士、奥斯特,在多次酝酿之后达成一个后来看起来是相当成功的共识:打破传统家庭式经营模式,组建成立了浙江报喜鸟服饰集团,成为温州第一家通过自愿联合组建的服饰集团。而由于叶庆来在技术方面的特长,他被邀请以技术入股形式加入报喜鸟。
这3家服装企业为什么当时会选择组合起来经营,是因为当时的客观条件。当时,温州的服装企业已达2000多家,但是规模都不大,缺少名牌产品。这3家服装工厂都是中型工厂,在能力上,资金上,都不能和大的工厂抗衡,这3家服装工厂的老板都很有眼光,他们想要组合起来以和那些大厂抗衡。
这3家工厂的老板加上叶庆来共五个股东,这5个人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广告策划,企业规划,有人负责市场,有人负责开发,叶庆来负责制造管理。
原先的3家服装企业,几乎都是家族企业。在温州传统的家族企业里,一般的操作模式就是:丈夫负责在外面跑业务,妻子就在家里管工厂。5位股东是重新组合的一个企业,自然不能是哪一家的人说了算,而且他们也认识到家族企业模式的制约作用,所以,在报喜鸟成立没多久后,他们就出台了两个规定,这两个规定都是针对五个股东的。第一条是,五个股东的夫人们都要离开新企业,第二条是,离开报喜鸟以后,她们也不能开展其他经营。对于第二条规定,当时有人不能理解,因为温州人的天性就是要经商,她们离开报喜鸟自然还是想自己再做老板。但叶庆来却很赞同这个规定,在他看来,如果家里人在做别的企业,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报喜鸟的工作中来。出了这两条规定以外,报喜鸟企业中原有的与五位股东有关联的家族成员,也都要离开报喜鸟。报喜鸟5位股东的这个决定,在当时的温州真的引起了很大的波澜,因为温州商人的发家大多都是靠家族企业,虽也有一些企业家看到了家族企业的弊端,但他们都拿不出好的方法和对策来解决这个难题,报喜鸟5位股东的做法可说是给了别的温州企业家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但是,报喜鸟虽然打破了家族制,但不代表就没有其他的问题出现,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五位股东之间的协调,但是,凡事都有一个磨合、融合的过程,在报喜鸟,5位股东的合作还算是很成功的。开董事会,大家对于不同的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5位股东都注意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再加上报喜鸟五位股东的股份比较平均,因此,报喜鸟的董事长一定要以理服人,大家之间都是以民主为第一位。
经过几年的发展,报喜鸟已经成为一个定位在高端市场的零售男装品牌。2000年,叶庆来来到上海,重新开始打造报喜鸟新的生产基地——宝鸟,并且将这作为报喜鸟为国际企业OEM(按品牌单位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用品牌单位商标,由品牌单位销售或经营的合作经营生产方式)的主要基地。现在,叶庆来更多的精力放在开拓报喜鸟专门用来进行OEM的品牌宝鸟上。
要成功经营公司,光有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叶庆来有他的一套方法。当时的国内服装市场鱼目混杂,要从中胜出,就要有创新并以质量取胜。凭着专业的服装背景,叶庆来狠抓技术创新,采取品质取胜的经营作风,使宝鸟虽为职业服饰领域的后起之秀却能迅速崛起。用叶庆来的话来说,就是谁能在服装行业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把握住方向,谁就能率先超越服装业的市场周期制约,引领服饰发展的潮流,“技术自立企业方能自强”。
在叶庆来的带领下,宝鸟公司始终坚持以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势产品占领市场为宗旨。公司先后开发出“轻凉西服”、“条纹西服”系列。2004年,由叶庆来担任设计开发的“商务CEO全麻衬西服”一次性研制成功。其全麻衬制作工艺汲取欧洲西服的制作精髓,并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参照东方人的体形特点精心制作而成,工序精益求精,剪裁精准流畅,形成西服“薄、轻、软、新、挺”的最佳效果。
该西服工艺的研制成功,一时间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消费者也极度欢迎,当时的销售成绩是其他同类公司远远达不到的。同年10月,上海宝鸟服饰有限公司喜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
叶庆来并没有满足于在国内的成功,作为以加工高档职业装为主的企业,在国内服饰业生产能力过剩,内需相对不足,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叶庆来将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场上。
叶庆来对国际市场进行了大量分析和实地调研,最后与公司管理层提出了“借船出海”的市场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公司充分发挥拥有的德国康基尼赛黏合机和德国杜克普、日本重机缝制流水线等国际一流生产装备的优势,汇聚一流的人才,把握国际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不断开发高品质产品,为一些国际大牌提供OEM服务。
现在,通过长期联系和洽谈沟通,他们已经相继和著名的国际企业——英国玛莎集团、意大利玛佐托集团、LVMH集团等多家国际性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3年,玛莎公司正式与上海宝鸟服饰公司签订了5.6万多套的高档服装加工合同,由于宝鸟优质的品质与服务,2004年双方合作飙升至12万套。2004年公司销售总额1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纳税金额近千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个百分点。
叶庆来真算得上是一个有专业背景的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在他的带领下,宝鸟服饰有限公司从2000年建立伊始,只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就形成了占地规模100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员工1000人,年产达30多万套高级男女职业服的工业园,而且,宝鸟公司现在已经成了国内规模最大、最具专业特色的OEM基地与职业服饰生产企业之一。
叶庆来,这个当年的学徒工,从小裁缝做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许,他对于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看得很重,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也可以没有钱,但是你不能没有努力,不能没有勤劳,不能没有奋斗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也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