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影响您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
11123500000007

第7章 概论

1.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

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共有3765位百岁老寿星,最长者为130岁,这些百岁老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南、西南3个地区。每百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最多的是新疆,其次是西藏、青海、广西等地。新疆和西藏都很寒冷;青海冬长无夏,春秋相逢;广西气候温和,这些地方的百岁老人居全国前4位,说明寒冷和温和的气候,洁净的自然环境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据测定,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不同地区所含的数目不同,大城市居住房间里,每立方厘米40~50个负氧离子;而森林、山区、海滨多到3000个;负氧离子带负电荷,对阳离子有特别亲和力,是细胞杀伤细菌、病毒和巨噬细胞杀灭肿瘤细胞的有力武器,它还可调节老年人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解除疲劳、紧张、烦躁,降低血压,缓解神经衰弱和失眠,改善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增加氧气吸入量和C0.排出量。可见负氧离子对老年人健康长寿是有利的因素,森林、农村、山区百岁寿星最多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如北方气温偏低较干燥,南方气温偏高,湿度大。据统计,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原因是人的血压变化除了受内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调节外,并受气候影响,尤其在高气压型天气,对人产生严重影响,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高度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久而久之,可形成高血压。

我国农历的冬至与立春两大节气,常有气温和气压的剧烈变化,这时,老年人患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者发生脑卒中(中风)的明显增多,且病情来势凶猛。这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

2.环境污染与健康长寿

被污染的环境因素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

空气污染,以煤烟、二氧化硫为主,我国每年排放进入大气的烟灰1400多万吨,S0.达l 500多万吨。烟尘、S0:污染大气后,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酸雾,刺激呼吸道表面的迷走神经末梢,使支气管发生痉挛现象。如长期生活在煤烟与二氧化硫混存的空气中,人的死亡率会显著增加。城市建筑过于密集,一些房屋街道终年不见阳光。即使可见少量阳光,烟尘、烟雾可使太阳辐射强度比农村低30%左右,紫外线减少10%~l5%。

此外,大量石油化合物、烟煤、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所排出C0.逐渐增加,据研究燃烧1吨煤所排出的C0.约与10个人一年排出的C0:相等。同时,由于地球上大片森林植物被砍伐(每公顷森林,每年将吸收C0:4.6~6.5吨,放出氧3.5~5.0吨),大面积的草原不断地被开垦,因而吸收C0.的绿色植物面积大为减少;使大气中C0.含量不断地增加,而氧含量将逐渐减少。

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不同程度污染了土壤、水源和农副产品,给人类健康长寿带来了危害。据统计,对江苏省扬中县河沟水中氮的测定,其浓度量高达0.82ppm;有机氯最高含量达0.63ppm,超过标准3倍,该县从1973—1979年因癌死亡占全部死亡人口的35.2%,死亡率达274.27/10万。

噪声污染,如长时间接触噪声,造成听觉器官的损伤,听力下降,可形成噪声性耳聋。

人类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生存,所以,我们要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才能趋利避害,延年益寿。

3.环保——关照我们的未来

目前,全国遭受污染的农田达1000万公顷,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20亿千克(公斤)。

全国每年因污染造成突发性鱼、虾、贝类大批死亡达20万吨,经济损失约几亿元。

这是国家环保局曾经公布的一组数字。

1985年美国一个环境代表团访问中国,用他们的方法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4城市的浮尘量及因此可能带来的损失做出估算,武汉市日均170微克/立方米的大气浮尘,每年可能导致3500人额外死亡,并因此每年损失220万个工作日。

具备现代环保意识,才能取得共识:环保投入从根本上挣脱了污染对生产发展的桎梏,全面解放生产力。

20世纪50年代,松花江水系曾是我国北方淡水鱼的主要渔区,然而70年代以来,松花江却陷入“江水浑浆浆,鱼虾绝迹鸟逃亡”的绝境,仅松花江吉林江段江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1亿多元。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尤其是吉化污水处理厂上马,下游一些昔日鱼虾绝迹的江段里,渔民在歇业20年之后重又下江打鱼,每天鲜鱼上市达6000多公斤。

不管怎样,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人类追求健康与富有,应坚持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而不是凭借人手中的技术与投资,采取耗尽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方式;二是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现在的发展与消费时,要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

环境问题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讲尤为重要,中国若想长期待续发展,路只有一条:与自然界携手共生。这种持续发展的机会正把握在当今青年人手中,争取明天平等的生存发展机会必须从今天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明天与今天同样重要。

4.优美环境是造福人类的一项战略任务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保护自然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繁荣、造福人类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量计算,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如可耕地、森林、水、某些重要矿藏等资源,均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时期,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更加突出。许多地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乱占耕地、盲目开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资源过量消耗、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等情况,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更谈不上根本性的改善,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它不仅直接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而且严重地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做好自然保护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中医理论的环境观

生态学认为,环境与生物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向生物体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生物体又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和改造环境,所以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同样,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自然孕育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对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等有相应的适应能力,若超出了人体适应能力或者人体适应能力下降,则可引起疾病。人类要适应自然才能健康生活,所以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季节、昼夜、地理,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均有影响,同时人能影响环境,既要利用环境又要适应环境,达到“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灵枢·刺节真邪》)才能和谐统一。

能量和物质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称为食物链;生物之间取食和被取食关系错综复杂,犹如一张无形的网,称为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间,正是通过食物链、网发生联系,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样,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由经络把他们联系起来。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和十二经筋。临床疾病虽然多种多样,但根据其病因、传播途径等可经由经络受邪,传人脏腑;或者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等相传、壅塞不通。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能量,中医认为人体把脾胃消化的精微物质通过肺的宣发、通调水道,肾的气化,大小肠和膀胱的升清泌浊等功能周流全身的脏腑、官窍、肌表而发挥作用。经络犹如食物网,通过气血津液的流通,纵横交错,把人体内外、上下、表里、脏腑、肌肉筋骨、四肢九窍联系起来。

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食物链、网就代表信息传递系统。

中医认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中,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在经络中传导,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逐级传输流动,从皮下到脏腑,从上到下,循环往复。精气等物质通行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协调,气血流畅,整个生命运动保持相对稳态,身体就健康安和。这与生态学所说的物质、能量总处于一个不断循环流动,生物个体也不断的生长更新的过程一致。中医的动态循环也体现在疾病的过程,从发病到正邪相争,到正胜邪退或正衰邪陷,均存在动态变化,所以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讲究“四时制宜”,一年四季随着气候的变化,感邪也会变化,甚至感邪后病状的变化在一天内可以真中、逆传等,所以机体的抗邪能力和确定服药的时辰也会不一样,这与生态学的四季甚至一天之内,阳光强度、温度、湿度、氧气饱和度等都不一样从而影响机体产生不同效应一致。

6.我国古代的环境卫生

“卫生”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庄子·庚桑楚》:“南荣日,若闻之大道,譬犹饮药之加病也。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这时的“卫生”

一词,就是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意思。卫生又分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两大类,公共卫生即环境卫生。按“环境”和“卫生”两词原义的组合,应包括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社会精神文明的含意。

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秦文代以前,就有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但作为一部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当首推秦朝制订的《田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它的原文,用现代语翻译出来,大意如下:从春季2月份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罗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份才得解除。

《田律》中的禁令记载得具体完整,从规定的条文不难看出,它不但保护植物树林、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在一些禁苑周围,还挖河开沟,设置警戒线,颇似今天的自然保护区。

我国历代王朝都重视环境卫生的建设,据史记记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1)卫生饮水:相传尧帝时代,掘井汲水而饮;到汉代,政府号召进行浚井,称“改井”;北魏《齐民要术》、唐朝《千金要方》中记述了井水消毒的方式;明朝《本草纲目》中记载井水“污水杂入”时,“用须煮滚停一时,俟碱澄乃用之”。

(2)排除污水:夏商时期,住屋四周挖淘,排除污、积水。而人畜分居,则在商代已开始。

(3)实施火葬:在春秋时期已出现,据《列子》记载,秦国西部有个叫仪渠的小国(今甘肃庆阳、泾川地区),“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隋唐以后,火葬之俗传人中原。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宋之以来,此风日盛……相率焚烧,名日火葬,习以成俗。”

(4)除虫灭害:在《周礼》等书中记载有抹墙、堵洞、药熏、洒灰等。唐代“取浮萍、烧烟去蚊子”。明清广泛采用烟熏法灭蝇;《居家必读》中还有灭蛆记述。清朝《瘟疫汇编》中,指出了蝇与瘟疫的关系。

(5)处理垃圾:宋代已重视垃圾处理,农书中说,“凡扫除之土,燃烧之灰,箕场之糠秕、断、落叶,积而焚之,活以粪汁,积之既久,不觉甚多,凡欲插种、筛去瓦石,取其细者,各匀种子,疏把撮之,待其苗长,又撒以壅土。”

(6)清洁城市:南宋城市卫生的管理制定了一套办法。当时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每日有扫除垃圾的专业人员。

(7)管理粪便:汉代已有“都厕”(相当于今日的公共厕所);南宋时已有专门清理粪便的行业。

(8)保护景区:如:南宋政府十分重视保护临安西湖景区,不准污染。此外,汉代已有“渴鸟”,在马路上洒水;又设“唾壶”收集痰涎等分泌物。

我国古代保护环境卫生的措施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7.环境医学大有前途

近代医学表明,在人们走向富裕的脚步声中,某些传染、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等将会大大减少。但是,却另有一类疾病正在增加。例如,有的病人在家里呆久了就会头痛、胸闷、鼻塞、眼痒……

而离家上班或散步后,上述症状便会消失。这类病主要起因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称为环境病、研究这类疾病的科学叫做环境医学。

航天学家发现+,宇航员在太空封闭系统里生活,会得一种“恐寂病”,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行动不便的老人独居高楼,也会产生心理变态。众所周知,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增多,能源大量消耗,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都会使水、空气、土壤、食物受到污染。在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发达国家里,人们已经开始尝到了环境病的苦果。比如目前在世界食品市场上,上万种食品加工中使用了防腐剂、调味剂等3000多种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对有些人有致敏性,甚至有轻微毒性,有人吃了会出现浑身发痒、哮喘、精神忧郁等症状,甚至可能引起肿瘤、骨骼变形、胎儿异常等。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主要死亡原因已不是传染病,取而代之的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消化系统疾病。环境医学认为,除了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外,呼吸系统的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甚至运动系统的疾病,也都与环境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一旦得了环境病,必须及时找出环境性致病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于是,环境控制病房应运而生。在日益增多的环境控制病房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达拉斯市东北郊的美国环境健康中心。这里的病房内墙壁和天花板都用浅色磁钢板镶配而成,地面则用特制的防滑瓷砖铺砌。窗子全部密封,空气过滤6遍。病房内见不到用人造革和塑料制成的家具,病人不准使用化妆品,肥皂也用无味的中性白皂。病人进入病房的头四五天内禁食,只能饮用矿泉水。这样,病人从入院的时候起,生活中的4大要素;空气、水、食物和环境就被严格的控制起来了。住院后的第五六天,专职营养师开始为病人安排每天的食谱。食物选用未施过化肥、农药的新鲜天然食品,烹制中不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炊具、食具都用玻璃、不锈钢制作,烹调用电热。同时,医院对病人进行血液生化、免疫检查和各种过敏原的皮试。

对于疑难病症还可进行激发试验。病人进入一间由不锈钢焊成的形似“公用电话间”的小房内,将各种化学气体定量输入,医生通过荧光屏观察病人心电图或肺功能变化等,由监护仪记录下来。

有时还由心理学专家为病人做心理分析和脑功能试验。病人大约经过2周左右的试验和治疗,一般能找到致病的环境因素并对症“下药”。

正在崛起的环境医学是在人类认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学科,环境医学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充分应用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并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探索预防和控制方法,达到保护环境,从而使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