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影响您健康长寿的12个关键
11123500000060

第60章 社会与心理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密切关系

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教育等因素对人的健康都有影响。但是,这些社会因素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机体,而是通过某些中介对机体发生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或途径有如下几种:

第一,社会因素通过环境来影响人体健康。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整个社会人群生活其中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常见的有在工业、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或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荒地造成水土流失和植物被破坏等所带来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由此而导致的各种社会“公害”病,如日本国曾发生的水俣病、骨痛病等。另一方面是对不同社会、集团或个体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二,社会因素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人群的健康。先进的社会制度或道德因素可以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反之,政治上的腐败,道德上的堕落,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各种不良行为方式的泛滥,有损人体健康。

第三,社会因素通过心理活动影响人群的健康。如政治上无辜受难、生活环境频繁更迭、经济的重负、亲人的伤亡、家庭的不和、邻里的纠纷、朋友间的矛盾以及失业、失学、事业上遭受挫折等打击,都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从而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有明显的区别,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侧重于从宏观方面的考察,其对象着重于对社会人群健康的影响,因而范围比较广泛,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则侧重于对个体本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应特点等微细方面的考察。然而,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人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深入考察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必须研究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具体影响。

2.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客观事物和现象反映到人脑中来,便引起人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人们在同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和交往过程中,家庭、学校、邻里、亲朋以及社会各组织等都会对人的心理发育和成长产生逐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其性格嗜好、生活方式、情绪反应形式等亦有差异。在革命队伍成长的多数人,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从事体力劳动的多数人,习惯了早睡早起的生活方式,不少脑力劳动者,则有夜晚学习和工作的习惯。总之,社会环境诸因素制约着人们的心理活动,故人们常常合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国外诞生了一支新的医学分支——一心身医学。心身医学主要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影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它认为不仅要注意研究遗传、生理、生化、免疫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对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首先通过情绪的变化而后引起生理的变化,当然,特殊的生理变化或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般说来,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良好的心理刺激,可以引起人们的愉快感,舒服感,使人的心理生理维持最佳状态,有利于机体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正常进行,保持机体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完整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对事业乐观必胜的信念等,都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对于一个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来说,上述素质则有利于躯体上和精神上某些障碍的消除,使其已经丧失的某些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反之,不良的心理刺激,可以使正常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等,使人的心理生理处于紧张状态,阻碍或破坏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机体同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失调。不健康的人格素质,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以及突发的恶性心理刺激(如亲人的死亡、财产的被盗、家庭遭灾、事业受挫等)都可严重损害心身健康。

上述心理素质对于一个病患者来说,则可加剧病情的恶化,甚至导致突然死亡。

3.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疾病

对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疾病机制的探讨,是现代医学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用信息论、生物控制论、生物反馈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内脏功能和行为的多因果学说,研究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很多数据,取得了一些成果。

勒维教授以一个病例进行说明,某人吸烟20年,得了肺癌,其根本不在于吸烟,因为患者吸烟是由神经质引起,神经质则由家庭冲突夫妻不和引起,而导致家庭冲突夫妻不和的根本原因是三代五口同房,住房太窄引起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可见,患者肺癌的发生是社会的、心理的、生理的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总要通过机体生理变化的环节,才可能导致或加重躯体疾病,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既有先天的(即遗传的),又有后天获得的(即通过学习培养的)。社会心理刺激总要通过机体心理、生理反应,即引起情绪反应和大脑功能的改变,再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及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使某些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或形态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生。不同的个体心理生理素质有不同特点,对外界心理刺激的反应亦有不同。

例如,同样的不良的社会心理刺激(事业的受挫或财产的损失等突发刺激),对于一个性格坚强的人来说,可以不因这些心理刺激而引起精神状态平衡的失调,而对于一个感情脆弱的人来说,往往因小小的挫折或损失促使精神状态发生异常。外界心理刺激,对于不同生理素质的人来说,反应亦不相同。目前,从发病的生理基础来看,较集中于生理始基和生理中介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所谓生理始基,主要指患者病前的生理特点。人们的生理特点不同,对心理生理疾患的易患性亦各异,例如,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者,对胃溃疡病的易患性亦较高,故胃蛋白酶原高即可称为溃疡病的生理始基。有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人,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无不良社会心理刺激,不一定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倘若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原来正常的生活秩序打乱,就可能产生有损健康的心理刺激,有人调查表明,胃蛋白酶原水平高的学生,从正常的学习生活进入紧张的军事训练,此时,紧张的心理刺激,成了他们的突发溃疡病的“导火索”。现已发现,高三酰甘油(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生理始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理始基,等等。

不良的社会心理刺激导致疾病,除了各种精神病和神经性疾病外,占有相当比重的则是心理性疾患。这些疾患的发生,一般是人们在遭受某种社会心理刺激后,首先引起情绪的变化,产生各种损害健康的情绪,再通过生理中介机制而引起生理反应。祖国医学很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可以致病的假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情绪变化时,自主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变。焦虑或愤怒时,可出现面部潮红或面色苍白。心率加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严重忧郁时,会出现心悸,胃肠蠕动变慢以致便秘和消化不良,腺体分泌减少,四肢末端血管收缩等症状。在情绪应激状态时,内分泌系统功能亦发生明显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及抗利尿素增高,而胰岛素、雄激素及激素的水平下降等。在情绪应激时,还可引起神经递质的变化,不论是情绪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时候都伴有中枢儿茶酚胺浓度的升高。

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和沮丧的情绪,都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心理因素。这些情绪反应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激发垂体肾上腺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造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肌内钾离子减少,血压升高和局部心肌缺氧从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和复发。值得注意的是,不良心理刺激所带来的情绪剧变,往往对冠心病病人的病情恶化起加速作用。众所周知,许多冠心病患者在遭受突变事件打击下,如当听到配偶的突然死亡等消息后,则可突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者甚至猝死。原发性高血压是早已确认的心理性疾患。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均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或复发。社会压力沉重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密切。司机的精神高度集中紧张,患病率特别高。医学院学生毕业班患病率是低年级的3倍,其原因是他们的精神压力重。有人还研究,由焦虑、烦躁情绪所导致的支气管哮喘,占全部支气管哮喘病的50%以上。此外,消化性溃疡、非特异性结肠炎、偏头痛、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病的发生,因受社会心理因素刺激而发病者,在临床实践中亦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