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认识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是指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首次见面,单(双)方面被对方外在的表现,诸如长相、身材、风度、言谈举止等所吸引,从而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最初的印象有时非常鲜明,令人喜悦,令人激动,令人久久不忘,以致激起强烈的感情,心潮澎湃,不能控制,爱从心头起。
社会心理学认为,“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初次印象在对人的认知中会发生“先入为主”的作用,例如学校里新来的班主任、新来的插班生,单位里新来的领导人、新来的同事,双方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双方也都力图使自己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在恋爱中的作用是较大的,它有时决定了双方是否能继续发展关系。因为爱情萌生于好感,而人们的好感总离不开最初的一见。
一般来讲,一见钟情是违背感情的逐步发展规律的。因为它是短时间内发生的爱情,它的特点是只对对方存在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常常是被对方某方面的特点所吸引而产生好感。一见钟情往往不够可靠,大学生如果发生了“一见钟情”的情况,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在相互了解中检验与巩固这种钟情,使钟情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草率行事,迅速把钟情推向高峰,闪电般地恋爱、结婚,很可能铸成大错,以至追悔莫及。
也许有的大学生会提出反问:“著名的国际活动家戴高乐将军和后来成为其‘贤内助’的汪杜洛小姐,不就是在一次舞会上结下鸾凤之好的吗?类似的事例如何解释呢?”
应当承认,生活中确实有不少由于一见钟情而缔结婚姻的,并且后来也生活得很美满的事例。这是因为:(1)有的是出于偶然,即双方的道德品质都比较高尚,而且双方的兴趣、爱好相投,彼此正符合对方心目中的“情人偶像”标准。(2)有的则是“钟情”后彼此又经过一段在思想和个性上契合的过程,因此当他们建立小家庭时,爱情已经获得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戴高乐和汪杜洛的爱情就属于此类情况。(3)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存在着一定的必然的联系,如果判断准确,亦能达成基本一致,只是要做到这一点相对较难而已。
谨慎起见,还是不要过于相信“一见钟情”为好。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第一印象”是比较外在的,主要是对对方身材仪表、言谈举止的感觉,它并不能完全反映其本质和内在的东西。认识、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即使是很有经验、看事物很准的人,也不可能像神明一样看透别人的灵魂。况且,第一印象有时还会影响人们去准确认识客观事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经济学班的学生。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因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发给每个大学生一份介绍该研究生情况的书面材料,但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放给两组学生。一种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讲求实际而又果断的人。”另一种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相同,这一不同点学生并不知道。研究生上完课之后,实验者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结果表明,得到“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得到“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老师有比较好的印象,往往形容他是“一个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在另一个相似的实验中,凯利把“冷漠”、“热情”的字眼都去掉,用“粗鲁”与“礼貌”的词汇来代替,结果两组学生对于代课教师的印象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别。比较上述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形成印象之前,他人的介绍用词中,“热情”与“冷漠”两词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也说明,第一印象(此实验中介绍的材料给了大学生对代课研究生的第一印象)会明显地影响人的感觉和思维,过分相信第一印象,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我们并不一味反对“一见钟情”,问题在于,大学生对某一异性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不要仅仅满足于这一点,要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接触交往,去掌握对方的真实形象,因为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第一印象”同真实形象之间,往往有一定距离,甚至相差甚远。现实生活中不乏善于制造假象的爱情骗子。报刊上不时揭露一些借“谈恋爱”、“结婚”之机索要财物的青年;或者利用一些青年婚后得意洋洋的心理,趁机“洗劫”家里的财物,然后远走高飞的事例。这些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每个大学生深思。另一方面,即使是正直的人们,其品行与个性也不是一次就能毕现其全貌的。
所以,“一见”引起的好感,应只是恋爱的开始,而不是成功。恋爱过程是个高级情感的培养过程,尽管各人的情况不同,感情发展的速度不一样,但一般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即由同学感到友谊感,再由友谊感发展到爱情,这是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一见钟情的人,则越过了同学感、友谊感,径直地飞跃到爱情阶段,在一瞬间,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确定终身。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一般是“欲速则不达”。爱情是一种社会情感,人的社会情感不单是美感,还包括道德感和理智感,三者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情人之间,只有经过思想感情的充分交流,经过全面的考察和理智的思考,从思想、情绪、性格、爱好等方面作整体性的了解,达到“心心相印”、“情投意合”,这样,不仅能全面地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且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对方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否则,往往会给人带来痛苦。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林肯,他认为自己一生当中的最大不幸和痛苦就是一见钟情。一八九三年,年轻的林肯和热情、漂亮的姑娘玛丽·托德两人一见钟情,认识不久就订了婚。可是结婚以后,林肯并没有享受到爱情的幸福。因为林肯和玛丽·托德在性格、气质、情趣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玛丽心胸狭窄、脾气暴躁,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因此林肯常常忍受着妻子的乖戾脾气,从不在家请朋友吃饭,也常常饮恨离开家门,于是人们经常会看到他在黑夜里,一人独自散步,特别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苍老过早地出现在他的脸上,因此长期无法摆脱的忧郁一直缠绕着他,直到遇刺身亡。又如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同其夫人———有“莫斯科第一美人”之称的娜塔丽亚,也是在舞会上一见钟情而迅速决定彼此结合的。可惜如此闪电般的结合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而是带来令人难熬的痛苦。最后,普希金与情敌决斗时不幸身亡,铸成了一桩悲剧,后人无不扼腕叹息。
一位哲人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它不仅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而且在理想、信仰、情操和道德观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见”只能了解对方的相貌、风度和露在外面的东西,而要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并确定他是否是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疑,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才稳妥可靠。当然,我们所说的“一段时间的考验”只是相对而言的,绝不是越长越好。因为人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此一时了解了,彼一时也许又出现了某些不了解。所以,只要有了根本的一致,加之彼此的体谅和牺牲精神,小的分歧总会互相弥合,这样才能使爱情永葆青春。有时如果“考验”时间太长了,不仅会导致神经过敏、疑虑百出,而且还会影响彼此的身心健康,耽误学习。
莎士比亚说:“‘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设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燃烧,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对于那些正陷入一见钟情而又不能自拔的大学生们来说,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头脑冷静,用理智来指导与控制热情。
应该说,“一见钟情”只是恋爱双方建立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有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了解、接触,全面衡量,最后再确定恋人关系,才是一种既对对方负责、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恋爱、婚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大事,绝不能草率,也不能押宝、碰运气,更不宜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搞“突击”恋爱或“闪电”结婚。
“问题讨论”
谈谈你对一见钟情的看法。
■ 吃醋者的爱是真的爱吗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当看到自己的恋人、爱人与其他异性书信往来、一起活动时,常常觉得很不是滋味,这称为“嫉妒”,俗名“吃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吃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种表现是缺乏信心。如我配不上她(他);她(他)比我条件优越得多;我会失去爱人等等。另一种表现是不断地猜疑。如:可能会出现情敌;她(他)会不会变心等。这是一种只知道考虑自己的人,是自私者。诸如这种毫无根据的攻击起初带给人的是委屈和厌倦,后来就会变成侮辱而难以忍受。
吃醋对爱情有利还是有害呢?德国的心理学博士齐格弗利特·什纳勒回答了与此有关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这样的意见———吃醋意味着爱。但是,这种爱只能是一滴醋……
让我们来理解一些名人名言:
吃醋———这是对自己比对别人危害更大的艺术。(小仲马)
吃醋者永远通过放大镜观看事物,它把小事变成大事,把矮人变成巨人,把推测变成事实。(塞万提斯)
吃醋是自我起源和诞生的怪物。(莎士比亚)
失去女人的爱,只能责备自己,怪自己不善于保存这个爱情。(杜勃罗留波夫)
吃醋者的爱更像是恨。(莫里哀)
在醋中有百分之一的爱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自私心。(拉罗什科夫)
把吃醋看作爱情所必不可缺的,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别林斯基)
总之,经常地不信任对方,是与爱情完全相悖的。醋意任其表现,就必然会逐渐损害哪怕是最深的感情。
对付醋意有各种各样的“药方”。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其中的一方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产生醋意时,必须力求说服吃醋者,使他确信自己的醋意是毫无根据的,帮助他提高对自己的评价。如果“药方”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那就必须向吃醋者耐心解释,这没有根据的猜疑,会使爱情变得贫乏和陷入绝境,你可以说:“我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你的事,除了你以外,我谁都不爱;但是你应当知道,你的醋意是没有根据的,它对巩固我们的感情毫无益处。”这种谈话应当平静而信任地进行,同时也应当坚定而富有说服力。第二种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任何理由都安慰不了的那些自私者,对什么解释他都有一连串的反驳。这种状态已越出理智的界限,变得疯狂。这是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请教心理医生。
如果确实存在着吃醋的理由时,我们应如何做呢?此时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对方的感情。要知道,她(他)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她(他)有权与别人交往,甚至爱上别人。但要知道,这一切与真正的爱情还很远。如果你吃醋了,只有一条出路:以爱取爱,挽回爱情。
■ 恋人脾气与你不同怎么办
大学生选择对象的标准五花八门,有的看品德,有的看才学,有的看出身,有的看容貌,也有的看金钱和地位。但是,在选择恋人的过程中你考虑到脾气了没有?脾气的不同会不会影响爱情的发展呢?
所谓人的脾气,笼统地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格,二是气质。
1.性格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性格上促使人们相互喜欢的条件有如下两种:
(1)相似或接近
人们之所以能互相喜欢以至相亲相爱,从某一方面说是由于双方在性格上具有相似或接近之处。所谓“相似”,是指兴趣、态度、爱好等方面的相同或相当。两个人在性格上完全相当或相同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只要在某些方面相近,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一致,就可以成为爱情的基础。所谓“接近”是指彼此相处时间久、交往机会多,随着接触中的加深了解,最终建立爱情。应该说人与人之间彼此接近是形成爱情的重要条件,人们常说的“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意思。
(2)互补
性格特征的互补,也可以成为彼此吸引的主要原因。所谓“互补”,是指双方个性特点虽不相同,但二者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一个急性子遇到了一个慢性子,虽然有时不免发生矛盾,但却可以相互制约。一个性格外向者与一个性格内向者结合也会相得益彰。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在探求两性间从朋友关系到夫妻关系演变的过程中发现:相似与互补因素在爱情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特别指出,双方初交时,社会性的相似面(如宗教信仰、经济地位、社会背景、种族差异等)显得重要;深交后个人性格的相似面(如兴趣、态度等)显得重要;而若长期维持友谊或爱情,双方在性格特征上的互补则显得更为重要。例如,独立性很强的人是不容易与同样性格的人相处的,而与性格温婉的人结合,却可能和平共处。风趣幽默的健谈者与沉默寡言的人也可结合:一个需要忠实的听众,一个需要风趣的演员,各得其所。倘若两个不轻易说笑的人凑到一起会使生活寂寞无聊,而两挺“机关枪”相遇又会整日不得安宁。在这些情况下,双方均有互补的需要。如果各自都能从对方获得满足,那就好像剪刀的两股,彼此依附,相辅相成,这样的一对难道不也是天作之合的美满姻缘吗?
此种互补效应对于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及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许多事实证明,表面上十分般配的夫妻未必能白头偕老,而看起来在某些方面相差悬殊的配偶却很可能日久天长。情投意合并不一定要性格相同,性格相异而互补,同样可以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感情上的共鸣、行动上的协调。
强调互补的重要并不是提倡人们在选择对象时专门求异不求同。生活本身是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绝无单一模式可循,况且在大的方面相一致终究是必要的。爱情最坚实的基础是志同道合,至于其他方面则不必过于拘泥。要知道,爱情的前提是双方互相喜欢,性格并不是影响爱情的决定因素。当然,如果对方性格过于怪异,也是会妨碍爱情生活的。
2.气质
心理学家认为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恋爱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恋爱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发挥优势,扬长补短,以获得爱情的成功。(气质的分类及特征详见枟第八篇 个性完善篇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具有多血质特征的男青年感情丰富,表现多情,但有时感情易变,可能有“冷热病”,因此在恋爱中,要力求感情稳定,多方了解,逐步前进,以免给对方造成不真诚、虚情假意的误解。具有胆汁质特征的男青年感受爱情迅速、强烈,表达爱情坦率,但对待爱情简单化,表达欠含蓄。因此在恋爱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其语言与行为要注意检点。具有黏液质特征的男青年对爱情老练沉着,一般不感情用事,表现冷淡,行动迟缓,可能使人产生深奥莫测之感,因此在恋爱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捕捉爱情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反应,以免耽误良机。具有抑郁质特征的男青年对爱情表现深刻,往往深思熟虑,感情内倾而不外现,但缺乏表达爱情的勇气,因此在恋爱中要注意积极主动,要敢于吐露衷情。
另外,男大学生在恋爱中还要善于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女大学生。根据抑郁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狭隘、多疑、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在与其相处过程中,要多关心、多鼓励、多支持,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她,即使在私下批评也不可过分严厉,要设法培养对方的自信心和紧张工作的习惯;根据黏液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固执、冷峻、迟缓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与她在一起时,要有耐心,要允许她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最好经常约她一块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多血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轻浮、散漫、不踏实、不诚恳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在同她交往的过程中,要设法培养其刻苦、扎实、专一的精神,以帮助对方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根据胆汁质型的女大学生易形成任性、粗心、性急、刚愎等性格特点,男大学生与她约会时不宜轻易激怒她,要设法培养其沉着、坚持到底的精神,也可以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
■“内热外冷”是何故
有的热恋中的女大学生,内心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外表却又经常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样子,为此常闹出误会,男友往往以为女友对自己无情或不在意自己。
青年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内热外冷”的逆反心理现象。青春后期,到了性意识发展的成熟阶段,青年们已经初步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明确了自己今后的道路。开始滋生初恋的感情,逐渐产生了对爱情专一的追求。男性往往喜欢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博得所要追求的女性的欢心,也学会了在女性面前如何尽情表现自己的长处。而女性却在性格上变得腼腆,不轻易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而采取曲折、间接的方式,含蓄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以致出现“内热外冷”的逆反现象:尽管心里很喜欢对方,但却不敢正面迎接对方投射来的爱情,躲躲闪闪,甚至违心地表示拒绝;也有人明明是赞同,也不立即表态,或要故作姿态考验与刁难对方,然后从对方的窘态和祈求声中获得精神上的快感。
此外,人们在青春成熟期,既有对终身伴侣的追求欲望,同时也存在着对异性接触的神秘、羞涩以及权衡各种利弊等复杂的思虑,这样便产生了矛盾的反常心理,出现“内热外冷”的现象。这种矛盾的心理可以促使其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致草率从事。但如果考验的时间过长,审慎过度,则又会错过良机,坐失佳偶。
克服这种“内热外冷”的反常心理,首先需要对恋爱婚姻有个正确的认识。选择配偶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既不能太草率,也不能看得过于神秘可怕。其次,只要认准了对象,就应该有勇气适时地或主动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心意与情感,克服难为情等心理障碍。男女相恋,总得有一人去“揭盖子”,并非都要男方先提出来不可。古时候尚有祝英台用借喻的办法向梁山伯倾吐爱慕之情、苏小妹用设擂比才来选择郎君的故事,为什么我们当代女大学生反而感到难为情呢?
愿有“内热外冷”心理的女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恋爱中适度地热情起来,及时捕捉爱情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以免错过良机。
■ 大学生恋爱的成功率有多高
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虽已发育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经济上的非独立性与情感上的独立性所形成的反差是造成未来情感波折的隐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具有不稳定性,对婚姻和爱情的实质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激情胜于理智。对恋爱内涵的心理认识不成熟、不现实,往往沉湎于恋爱初始阶段那种浪漫幻想的色彩之中,容易把对方看得过于理想化。其恋爱动机也不完全是基于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对未来成家立业的严肃思考,仅仅是出于解闷、好奇、攀比、从众(即随大流)等各种不同的心理,所以进入了恋爱阶段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的恋爱交往不一定能走向婚姻。
据部分高校男女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可以说是变化多端、不易预测的,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不起恋爱实践的考验,中途夭折。据统计,大学生毕业离校后一年内,往往只有10%左右的人能保持原来的恋爱关系,而真正走入婚姻殿堂的不到3%。如此高的恋爱失败率,不能不令人深思。
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有其内在的原因。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不够纯正。据调查分析,有14 。8%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因生活空虚寂寞,寻求精神寄托;有7.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单调,以谈恋爱寻求刺激;有7.4%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找靠山,只挑家庭条件好的异性;有 5.4%的大学生是出于好奇,随便玩玩;有16 。6%的大学生谈恋爱是怕到社会上后难觅知音;有6%的大学生谈恋爱是凑热闹,看到别的同学谈了,认为不谈上一个就表明自己没有魅力,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谈恋爱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有个别人谈恋爱纯属玩弄异性感情,有的故意与多个异性“恋爱”而挑起恋爱冲突,尽管这些人是极少数的,但影响极坏。造成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思想不成熟,恋爱态度轻率。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充分的准备,更没有形成客观的择偶标准,在性心理的骚动以及情感的导引下,迅速冲破友谊的界限,不负责任地随意建立恋爱关系;有的一见钟情,缺乏深入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有的缺乏解决恋爱中矛盾与冲突的修养和能力,当遇到挫折时便分道扬镳,不欢而散;也有的大学生不懂得爱情的本质,认为爱情就是两个异性的一拍即合,当真的要建筑爱情大厦时,又发现缺乏坚实的根基。恋爱的动机不纯、思想不成熟、不懂得爱情的本质、仓促上阵是造成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低的成功率,大学生们要学会耐心等待。
别林斯基说:“如果我们的全部目的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个人的幸福仅仅在于一个爱情,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片遍布荒墓枯冢和破碎心灵的真正阴暗的荒原,变成一座可怕的地狱。”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追求,爱情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为爱情活着。对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正值精力旺盛、记忆力最强、又容易接受新知识的阶段,因而它是人的一生中学习、锻炼、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最佳时期,但并不一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恋爱的最适当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奋斗,使自己成为主宰自己命运、创造辉煌人生的跨世纪人才。
“问题讨论”
1畅 恋爱的目的是不是为了结婚?
2畅 你能接受上述以结婚率来判断大学生恋爱成功率的说法吗?
■ 爱情是不可决的堤
爱情作为人类最美妙和最深沉的情感,在恋爱阶段出现如痴如醉、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激情片段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控制不住感情的潮流,任其狂涨泛滥,冲决理智的堤坝,淹没的只能是自己。
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性解放”的影响和自由化的侵蚀,一些大学生把贞操看得越来越轻。某高校对741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大学生对“非婚姻关系而同居的现象”,持“只要双方同意不妨碍他人,别人管不着”态度者占51 。8%,另有32%也只是认为“不可取”,“坚决反对”的只占16 。2%;认为婚前性行为“只要基于爱情就行”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53%;对爱情“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占33 。7%;认为“三角恋爱”是公平竞争,无可非议的占23 。4%,认为“应视情况而定”的占53%,认为“不道德”的只占23 。6%。从中可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呈多元状态的文化思潮对青年,尤其是对高文化区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造成越轨行为增多,其中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1.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时有发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突发性。往往在无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
(2)非理智性。大学生已是青年,较少为别人所胁迫,大多是在双方自愿而又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3)反复性。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影响,一旦冲破这一防线,便不再过多顾虑,还会多次反复发生。
2.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产生的困扰
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对心理产生极大的困扰。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要强烈许多,既担心怀孕影响自身名誉,又怕今后恋爱失败等,而且往往还伴有自责、罪恶感和怨恨对方的情绪,这样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一些比较脆弱的人产生轻生念头。据某市公安局调查,女性自杀中有5%左右是因恋爱失身被抛弃造成的。由于未婚失身被抛弃不受法律保护,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文化积淀很深的国度里,这种经历对女青年的身心危害极大,同时也会给她们再度恋爱带来困难,甚至给她以后的婚姻造成不幸。正因为如此,为了对自己负责任,女大学生尤其要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
3.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
俗话说,性,动物之本能也。任何人都不可能与此绝缘。男女两性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思想交融,实在难以忽略其中性的因素。恋爱双方坠入爱河之后,由于拥抱、抚摸、亲吻等会使人处于持续的冲动和愉悦的情绪之中,此时此刻,理智便是感情河流中的航标灯,它为热恋的情侣导航引路。从生理的角度来看,热恋中的男性,产生性冲动是自然的事,而同期的女性在恋爱中则更重视心与心的交流,更向往浪漫纯洁的交往,对性行为往往有所排斥。在很多情况下,女性的第一次性行为,都不是出于自身的性欲需求,而是为了向恋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试图用一种牺牲来赢得对方更热烈的爱情,这是男女两性在恋爱中的根本差异。可是,女性的这种牺牲是十分危险的,男女双方在性生理上虽然已经成熟,但在性心理上还极为稚嫩,一旦偷尝禁果,往往会被性的强烈刺激所控制。当肉体的需要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时候,原先美好的爱情已经变质,恋爱双方的关系也将产生根本的变化。女性在恋爱中的地位会一落千丈,不仅被男性的内心所鄙视,自己也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感。如果把人生最纯洁的一段情感演变成这样一种状态,无疑是一种失败。更为重要的是,性冲动的后果几乎总是由女性来独自承担,包括肉体和心灵两方面。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可能因为这一场灾难,而影响到她一生的幸福。
作为女性,一定要懂得自尊自爱,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知道建立在性欲满足基础上的恋情是不能持久的。即便是对自己热恋的爱人,也要学会说“不”。如果因此失去对方,那么说明对方并不爱你,如果你们依然相爱,那么就应继续善待这份感情。作为男性,如果你真心地爱着对方,请一定珍惜她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把身体的交付当作对她的爱的考验。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大学期间的恋爱,更应重视心灵的交流,即使这一次恋爱不能持久,也请保留一份美好在心中,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冲动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热恋中的性冲动,对大学生来说是思想上的解放、精神上的渴求和行为上的谨慎几方面的矛盾交织,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抑制:
(1)性的升华。首先应该认识到婚前性行为是一种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理智地控制这种情感的发展和拯救自己的方法应当是性的升华,将对性的渴望升华为对知识与事业的追求,在学习中充实自己,把生理的欲望升华到提高自我生存价值这一崇高的目标上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免除痛悔,还能提升爱的责任,因为只有你的努力,才是深爱的最可靠的保证。
(2)必要的冷处理。即在产生性冲动时将注意力转移到中性刺激上,转移话题,减少亲昵动作,也可以减少约会次数,多参加集体活动,享受友情的乐趣。
(3)场所与距离的选择。热恋中的人在相处时,要注意选择环境和场所,应避免在偏僻、昏暗处长谈、拥抱等。因为异性之间身体接触时,人的性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条件反射,容易出现性冲动。若此时环境偏僻,没有干扰,注意力集中,性欲望就会增强,这时人对性冲动的抑制力就会减弱。尤其是男性,由于其生理特点所决定,对性冲动的克制力有限,极易暴发不顾后果的性冲动。
总之,在大学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里,各种文化思潮和理论流派在充实大学生思想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才能为己所用。大学生要注重性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在热恋中用清醒的理智战胜情感,具备成熟和负责的思想,克制冲动,促其升华,才能在性社会化过程中顺利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