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令孩子惊奇的122个科学发现和科学知识
11118800000086

第86章 能看透人体的X射线

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为什么它又叫伦琴射线呢?其中有个小故事。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在研究通过低压气体放电而产生阴极射线的效应时偶然发现:置于放电管外面的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幕表面会发荧光,而当时已经把气体放电的可见光和紫外线都屏蔽掉了。于是他推断有一种不可见的辐射从管中穿出并在屏幕上产生荧光。他将这种新奇的强射线命名为X射线,即表示是性质未知的射线。经过研究,伦琴确定了X射线的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X射线能够不同程度地射透各种完全不透光的物质。正是这种性质,使得X射线成为医疗诊断上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工具。伦琴为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为了纪念伦琴,将X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医学上常用作透视检查,长期经受X射线辐射对人体有伤害。X射线可激发荧光、使气体电离、使感光乳胶感光,故X射线可用作电离计、闪烁计数器和感光乳胶片等检测。晶体的点阵结构对X射线可产生显著的衍射作用,X射线衍射法已成为研究晶体结构、形貌和各种缺陷的重要手段。

X射线在医学上要慎用,例如:由于胎儿、婴幼儿、儿童对X线的非常敏感,故孕妇和婴幼儿、儿童应尽量避免X线检查。如果必须检查,特别是作骨盆测量或胎儿检查时,则曝光次数不得超过2~3次。对婴幼儿的X线检查最好仅将被检查部位暴露,其余部分均应遮盖。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不超过容许照射时间及次数应该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对于X线的敏感度每个人是不相同的,它还与人体的一般健康状况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所谓安全照射量并不保证对遗传因子也是安全的,因为目前对于足以影响遗传的照射量究竟是多少还不十分明确。但是,从预防角度来看,X线检查次数还是越少越好。

X线照射生物体时,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因而可以直接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如:使蛋白分子链断裂,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的断裂,破坏一些对物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等,甚至可直接损伤细胞结构。另外射线可以通过电离机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形成一些自由基,通过这些自由基的间接作用来损伤机体。辐射损伤的发病机理和其他疾病一样,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之后,除引起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的变化以外,还可产生一系列的继发作用,最终导致器官水平的障碍乃至整体水平的变化,在临床上便可出现放射损伤的体征和症状。对人体细胞的损伤,只限于个体本身,引起躯体效应。而对生殖细胞的损伤,则影响受照个体的后代而产生遗传效应。单个或小量细胞受到辐射损伤可出现随机性效应。辐射使大量细胞或受到破坏即可导致非随机性效应。在辐射损伤的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应答反应则进一步起着主要作用,首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作用,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其次是取决于体液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高等动物的疾病不能仅仅归结于那些简单的或孤立的细胞中所产生的过程,它包含着十分复杂的过程。

辐射损伤是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受照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电离辐射不仅能引起全身性急慢性放射损伤,而且也能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在发现X线后第二年,X线管的制造者格鲁贝的手就发生了特异性皮炎。1899年史蒂文斯首先报道了X线对皮肤的伤害。人类的经验已证明,X线的应用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如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等,但是在应用中如果不注意防护或使用不当,也可造成一定的危害,如个体受到损伤或人群中癌症发病率增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