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令孩子惊奇的122个科学发现和科学知识
11118800000107

第107章 第一百〇 为什么火车要在钢轨上行驶

汽车都是在公路上走,为什么只有火车是在钢轨上行驶呢?因为火车很重,如果在普通路面上行驶,车轨会陷进土里开不起来。火车在钢轨上行驶,钢轨能承受住火车的重量。而且钢轨是铺在枕木和碎石上的,火车通过时,钢轨就把重量通过枕木和碎石分散到路基上,火车也就能顺利地行驶了。钢轨不是一整条的,而是一段一段的,所以我们坐火车都会听到,火车经过钢轨之间的缝隙的时候,发出的哐当声。

钢轨的形成经历了一段发展史。16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和德国的矿山和采石场铺有用木材做成的路轨。在轨道上行走的车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动的。这就是路轨的最原始形成,到了1767年,英国的金属大跌价,有家铁工厂的老板看到堆积如山的生铁,既卖不出去赚不了钱,又占用了很多地方,就令人浇铸成长长的铁条,铺在工厂的道路上,准备在铁价上涨的时候再卖出去。可是,人们发现车辆走在铺着铁条的路上,既省力又平稳。这样,铁轨就先于火车诞生了。

铁条上行车毕竟不是很方便的,于是,铁条得到了改进,做成凹槽形的铁轨。这种轨道可以防止车轮滑出,但容易在凹槽中积上石子、煤屑,铁轨很容易损坏。于是,人们把铁轨做成了上下一样宽,中间略窄的形状,这样垃圾不易积起,铁轨也不容易损坏。可是这种轨道不是很稳的,铁轨受到冲击容易翻倒而导致车辆出轨翻车。人们又把铁轨的下面加宽,造成像汉字的“工”字形,这种形状的轨道既稳定又可靠,一直沿用到今天。

你是不是觉得那个“哐当”声音很难听?为什么我们不把钢轨之间的缝隙修好,就不用听到那么不好听的声音呢?可是,把钢轨之间的缝隙接合是好还是坏呢?

其实,钢轨间留有缝隙是为了解决钢轨的热胀冷缩问题。

在一般的情况下,外界温度的变化会使物体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即:随着温度升高,体积就增大;温度降低,体积就缩小。但也有例外,比如水结冰以后,体积反而会增大;又如压力等条件变化,物体体积变化的情形也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温度下,钢轨的长度是不变的,可是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它的长、宽、高都会随着变化。假如安装时钢轨之间严丝合缝,确实可以减少列车通过时使人讨厌的“咯噔”声和颠簸,可是,因为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夏天的天气炎热时,钢轨长度就增大,没有预留缝隙的钢轨只有向上隆起,这样对行车安全很不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在钢轨之间预留缝隙。但是,钢轨间的缝隙到底应该留多大适当呢?为了行车的安全,轨缝一般不可以超过1毫米,由实验推测:钢轨温度每变化1℃,每一米钢轨就可以伸缩0.0000118米。在中国,南方跟北方的铁路线上,冬夏之间的气温一般可相差80℃左右,根据固体线的膨胀关系计算下来,每一段钢轨的长度以125米为宜。

当然,为了提高行车的速度、保证行车的安全,也为了消除那些讨厌的“咯噔”声和颠簸,最好还是减少缝隙。如果在炼钢时候,想办法改变钢材的性质,减少钢材的热膨胀系数,就可以大大地消除钢轨的热胀冷缩现象,这样的钢轨长度就可以加工比较长,减少预留缝隙。现实的高速铁路钢轨每一段都很长,铁路上预留的缝隙比较少,在这样的铁路上旅行,旅客就会觉得更加舒适。